目录 |
出版结构战略性调整其具体内涵是指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集约化规模程度为重点,以促进联合与兼并为突破口,通过对存量资产的重组,对不适应出版产业化发展的出版结构进行深层次的而不是表层的,全局性的而不是局部的,可持续性的而不是暂时的调整。它实质上是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的积极探索,是为解决出版生产力与现有出版结构之间矛盾而对原有出版结构进行的一场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体制革命。
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根本性或深层性。出版体制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说,就是过去长期只把出版作为宣传舆论工具,片面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依靠行政手段,而忽视其产业属性,忽视市场规律,导致资产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出版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是指遵循出版产业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对出版资产的再配置和现有资产配置结构的再调整。资产配置结构是历年发展积累的结果,具有“存量”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为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我国出版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集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外贸、科教等为一体的出版体系,有较大的资产存量。突破部门所有、地区分割,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集约化规模经营为重点,以促进联合与兼并为突破口,实现资产重组,盘活用好存量资产,寻求规模效应。这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转换出版企业经营机制等调整相比,无疑是对出版结构的深层次或根本性调整。
(二)全局性或综合性。即出版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是以往那种局部的、枝节性的修修补补,而是涉及多环节、多学科领域,多种调整手段综合运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调整单个出版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利润结构、组织结构、分配结构等,而且要重点调整各省市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出版产业的资产配置结构和产业布局结构以及宏观管理体制结构。调整时要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正确运用宏观调控、资本运营、法律规范等多种手段,甚至还要考虑经济增长、教育事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态环境变化诸种因素对出版结构调整的影响。
(三)长远性或可持续性。即出版结构的调整不能仅满足于眼前的些微利益而裹足不前,也不能因暂时的、局部的负效益就半途而废,应该着眼于长远及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即要关注结构调整的战略效益。由于现阶段出版生产力与出版结构之间的矛盾是动态发展着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这就决定了出版体制改革(包括出版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即使目前出版结构调整合理了,出版规模经营形成了,出版资源实现了在多种媒体间的多元开发,但随着出版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出版资本带来的更新更烈的挑战,我们仍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出版结构调整,包括资产的重组、高科技的投入、人才的更新和国家出版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等,以保证出版产业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