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债务安全是一国对外负债小于对外资产,能够凭借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把外债控制在发生债务危机的临界状态以下,确保一国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
债务安全有内债安全和外债安全之分,主要是外债安全。外债是否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力对一国经济的干预程度,该国能否抵御和消除来自外部的威胁。失去了自主性,在外力逼迫下所进行的紧急经济调整,必然会破坏一国内部的经济稳定系统。外力对一国经济进行干预的最大理由是外债偿还出现问题,而政府是否具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是对付外力干预的关键所在,否则,外债的拖欠就成为外力干预的正当理由,由此引发债务危机。
从中国外债安全的状况来分析,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从中国内债安全的状况来分析,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3)国债依存度偏高。国债依存度是指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总支出的比率,表明财政支出对国家债务收人的依赖程度,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20%。
(4)国有银行持有国债较多。国有银行持有过多的国债会形成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挤占信贷资金。
由于国际债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奉行债务经济政策,走上了借用外债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但债务终归是债务,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一国外债规模过分膨胀,超出了实际经济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则可能会导致债务危机,甚至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因此,加强外债管理,合理界定外债的适度规模和风险边界,确保其安全性,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理论界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次债务金融危机,提出了许多关于债务国的信用评价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来确定一国的最优外债水平,预测债务国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以为各方防范危机的爆发作好准备。目前,反映外债安全状况的主要指标有:
国际债务与国际收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国的外债是否出了问题,多多少少可以从国际收支中看出来。经常项目差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指标。如果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说明该国出口不畅,而进口则增长过速,从而容易导致收支状况恶化。一国经济长期保持经常项目赤字运行,容易导致货币危机或债务危机的发生。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的警戒线为5%。
即外债总额占GDP之比。该指标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外债的依赖程度,是反映外债风险的长期、总体指标。因为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偿债能力取决于该国经济实力的大小,GDP则是一国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如果该指标数值过大,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债过分依赖,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进而发生偿债困难;如果该指标良好,处于警戒线以内,则金融运行相对安全,即使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由于外部因素触发金融危机,那么危机过后,其经济复苏会相对较快,因为该国经济发展对外债的依赖性较小,外债的本息支付不会对国内积累和消费产生太大影响。国际上公认的该指标的警戒线为40%。
有的人认为将外债总额比国际储备也是一个衡量潜在债务风险的有效指标,其警戒线为100%。
是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创汇的比重。由于出口创汇是外债还本付息最可靠的来源,因此,偿债率被看作是衡量外债风险最重要的指标,其警戒线为15%一20%。
但是,偿债率的分母不仅未考虑进口因素的影响,也未考虑资本项目和官方储备状况。由于出口收入本身受到多种经济参数的影响,各国的进口刚性和偿债期限结构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同一偿债率下,有的国家可能已处于风险边界,而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却可以正常运行,由此可见,用单一数值的警戒线来判断不同国家的外债安全状况难以对复杂多变的客观实践做出合理解释。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其前期偿债率都低于30%的警戒线,墨西哥未发生金融危机,1996年偿债率却高达35.4%。因此,有人认为将指标的分母以外汇储备额替换出口创汇额更为合理(记为偿债率Ⅱ)。由于外汇储备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短期内可以提供偿债保证,用它作分母能够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对还本付息的承受能力,其考察范围比单独考察出口一项更为全面。一般认为,偿债率Ⅱ不超过30%一50%是安全的,在这一警戒线区间以内,即使发生危机,也可以动用储备还本付息,避免国内经济的大幅度调整。
即外债余额与商品与劳务出口收入的比率,该比率一般应小于100%的警戒值。
分析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原因,即危机爆发前都存在着短期债务管理的失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短期外债规模过大,二是短期外债的使用不当。因此,衡量一个国家在短期外债情况尤为重要。衡量短期外债的主要指标有:
该指标是衡量一国快速偿债能力的指标,反映承担短期债务的能力。虽然用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衡量外债风险存在缺陷,但外汇储备的应急支付作用不可忽视。该指标的国际警戒线区间70%一100%,一旦超过100%,表明该国存在极大偿债风险,例如:1993年、1994年墨西哥的该指标分别为143.37%、610.50%;1996年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分别达到165.67%、97.41%、68.01%。预示了短期内这些国家外债处于风险边界,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种预测。
该指标用于衡量一国资本流入结构是否合理,反映了外债的期限结构。其数值越大,表明目前面临的还债压力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后盾,极易引起债务危机。由于它对某一年的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影响极大,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区间为20%一25%。超过这一区间,表明当前还债压力大。该指标的迅速上升,往往被认为是债务危机的先兆。例如,在拉美债务危机中,1982年墨西哥的这一比率为30%,委内瑞拉48%,哥伦比亚32%,而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各国,在1996年该指标也都接近或超过警戒线;印度尼西亚25.0%、马来西亚27.8%、菲律宾19.3%、泰国41.4%。
各个指标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考查一国的偿债能力。从短期来看,一国偿债的保证依赖于该国出口收入、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必须考察偿债率工Ⅰ、Ⅱ;从长期来看,一国经济总体实力决定一国的偿债能力,有必要分析负债率;历次债务危机的教训,提醒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短期债务指标和使用效益指标。一国的偿债能力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每一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国情各有特色,在分析外债风险时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在此提供的外债风险指标只是参考性的。如果具体评估一国的外债风险,须综合考察各项指标,一般来说,达到警戒值的指标越多,说明该国外债风险越大,发生危机的概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