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报告系统(Accounting Reporting System)
目录 |
企业会计报告系统又称会计信息报告系统,是企业内部生成会计信息并编制公司报告的管理系统,是企业会计基础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告系统既要服务于公司管理需要,也要服务于公司治理需要。
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系统、责任会计报告系统和管理会计报告系统这三个子系统。
知识经济、信息化技术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传统会计报告系统立足的基础理论正面临着冲击,表现为:
(1)会计主体假设面对现实与虚拟空间中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创新,在主体多元化、边界模糊化的趋势下开始感到困扰(乔吉俊,2008);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在“实时” 与“非等距分期”财务报告系统理念的冲击下,由于信息时效性、短期经营行为等问题而备受责难;
(3)货币计量假设在“币值不变”前提的阴影下徘徊已久,如今更要回答基于非货币性因素造成的企业价值难以计量的众多市场质疑(王纪纲,2000)。
2007年我国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新时代的挑战作出了回应,会计报告系统的变革表现为:
(1)改变了财务报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兼容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使计量基础更加科学、合理;
(2)财务报表在体系设计、内部结构以及列报项目等方面变化显著(彭喜斌,2006),规范与指标更利于使用者掌握企业的债务状况、判断净利润的质量及风险,并使投资者能全面了解所有者权益的综合变动情况;
(3)对涉及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问题做了更完善的要求,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均有突破性进展,会计报表附注已多达53项(张陶勇,2007),能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各项财会信息等。
然而,上述改进却仍然无法应对会计主体的弹性化与虚拟化、历史信息与未来决策的不对称性 传统财务报告偏重“硬资产”的披露等问题。对于企业人力资源、产品质量、客户服务、企业文化等“软性”资产信息,以及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社会责任信息,即使是新准则体系下的披露要求也仍不完备。
(一)对内与对外报告的协同融合会计报告系统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一系列载体,对会计目标的论述通常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同时满足“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两方面要求。纵观企业会计报告的演变史,从资产负债观、经济收益观到信息观的重心转变过程,也见证『会计目标一直是双元目标(汪家常,2003)。
由于财务会计呈报的信息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为了保证这一特点而被局限于一些准确的历史性信息。
因此,在现实经济条件下,当使用者愈发地关注很多新领域出现的一些不确定信息时,如知识资本、人力资源、责任绩效等,管理会计信息对外披露就成为必然的趋势(汪家常,2003)。对内与对外两种报告系统协同、融合的必要性表现在:
(1)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必须以财务会计改革为先导原则(马久芳,2006)。如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养老金等项目,只有住财务会计解决了其确认和计量方法以后,才能逐步被纳入财务报告范畴。在现有情况下,以“面向受托责任”为主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合理界定,许多决策有用信息仍难以纳人财务报表体系。
(2)管理会计报告的“外化”披露,以“面向决策有用”为主。不仅能使企业外部人员获得与内部管理层近似同等程度的会计信息(排除商业机密),产生诸如避免信息不对称、防范会计舞弊、降低交易费用和协调信息需求等许多积极效应(汪家常,2003),从而保证决策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改进一味增加财务会计报表数量和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的单纯做法。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复合报告模式,兼容了法定与自愿披露、历史与预测信息、综合与分部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核心与非核心信息,共同服务于会计总目标,既能有效摆脱会计理论面临的困扰又能应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发展,不仅可以节约信息加工成本,减少财务呈报的工作量,还可以产生更大的整体效用。
(二)企业与政府角色的观念变革改进在协同论基础上的复合会计报告系统模式,显然会面临大量操作性的技术问题。但更为首要的影响因素则是,企业与政府在该进程中将扮演的角色及其观念变革。
目前,很多企业尚无法理解复合会计报告系统的真正涵义,表现在:
(1)有些会计师认为,数量与日俱增的管理会计报表增加了财务人员的负担,甚至是导致企业财务报告缺乏及时性的原因(刘贤志,2005)。比如在一些大中型企业,财务人员要按照内部专业管理的要求,从价格、单位成本、费用、税收、福利等不同方面编制一些特殊用途的内部报表,抱怨其工作量已经超过r编制国家规定的财务报告的工作量。
(2)有些报告系统中,由于没有强调内部报告的形式,特别是对日常控制的报告涉及较少,甚至把内外报告做成了真假两套报告(周成彦,2003)。比如一些正逐步发展的中小规模企业,对内与对外报告采用同样的格式和内容(排除虚假信息因素),无法向管理当局提供日常现金流动、资金成本预算、责任会计控制等一些重要信息。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也缺乏推动引导的积极观研究与探索念,表现为:
(1)我国的会计报告系统改革,政府更注重建立、维护市场秩序和对投资者的保护,而对按客户的决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企业报告则是循序渐进 比如目前“基本准则” 的注意力就并未涉及“潜在”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难以体现会计报告目标的预测性(钟安石,2007);
(2)从政府监管、规范的需要出发,我国“基本准则”将可靠性列在相关性之前,认为不可靠造成的风险远大于违背相关性产生的风险, 比如在“中期财务报告” 中规定了采用与年度会计报表一致的会计政策,使用者很难从中期财务报告获得对年度报告的预测信息(彭喜斌,2006),过多强调可靠性而大大忽视相关性的思维导向,对内与对外报告系统的“协同融合”就无从谈起。
会计报告系统改革需要创新思维,对内与对外报告的复合披露模式,有助于解决人为划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造成的方法争端和资源冲突,体现r会计不仪足一种技术性学科,它还是一门行为和政治性学科f马维华,1998)。未来的企业报告模式必须超越传统会计计量与报告的“真实”基础,确保会计信息在引导正确的经营行为,加强文化价值共享、使关键客户满:卷等方面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马维华,1998)。
我国企业会计报告系统的发展并不均衡。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历经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到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变化,已经统一了财务报表的组成与内容,并兼顾了有关行业的特殊性, 日前包括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和其他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则尚无固定的呈报模式和有关制度规定,其编报可以是针对一个专门项目,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分部,当然也可以是企业整体(马维华,1998), 目前受到较多关注的是责任业绩报告、人力资源报告、环境会计报告及增值表等。
复合会计报告系统的构建无疑需要理论的支持与模式探索,一种基于“事项法”与“会计频道”思想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模式设计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事项(Events)是指可用会计数据表现的会计主体与信息用户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所谓“事项法” 就是以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高英,2001),当某一事项发生了,系统按内部控制要求,先由非会计工作人员输入原始数据进行识别、判断,然后通过企业数据库找到相应的核算处理方法,一系列与该事项有关的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都会受到触动,相当于计算机程序中的“事件驱动”,同时产生连锁反应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2)所谓“会计频道” 则是为了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层次需要,使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事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和多元重组,并转化为其决策所需的各种会计信息。
目前,在因特网财务报告领域成功应用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提供了一种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可将信息汇总分类的技术,而另一可扩展的验证报告语言(XARL)则通过提供权威的验证标签,进一步发展和保证了XBRL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王鑫,2008 o“事项单元”与“多元计量”为会计频道提供了内容,而计算机硬件技术及XBRL、XARI 语言则使会计频道选择成为可能。
实时会计报告系统的提出,不仅使人们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单一财务报表模式转换到自主选择财务信息,而且使管理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郅兴武,2006),可以随机产生不同期间的报告,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信息,正是复合会计报告系统的目的。然而,作为一种未来会计报告系统的目标模式,还必须进一步整合其内外部关系,创新设计理论与模式结构。
(一)信息加工理论与调节一匹配理论
对于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突破,企业往往关注经济后果与成本效益原则,而政府则更加重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公平、效率原则。信息加工理论与调节一匹配理论分别为企业与政府的创新路径提供了必要支持。
信息加工观点源于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其输入、编码、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与人类记忆的过程、人脑工作的原理、计算机接收处理信息的原理都是相一致的,被推广虚用到不同的研究领域。信息加工理论又称认知学说,奈塞尔(Neisser)认为其核心是关于如何获得、改变、操纵、应用及储存知识(唐挺,2007 o会计报告系统对信息的收集、确认、计量、记录及整合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认知加工系统。由信息加工的布鲁克斯方程K (S)+△I=K(s+A S)可知:企业报告系统的认知能力K(s)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对经过一定筛选之后的会计信息△I进行加工后,使之有序增值成为(△S),且这种增值使其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代表了新的认知能力即K(s+△s)。因此,如果企业关注会计报告系统自身及输出信息的价值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单层报告系统向复合报告系统发展,改进其认知能力K(s)。此外,信息编码理论中的概念二级存储结构(李艳燕,2001),可为“事项会计”将经济数据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核心与非核心信息进行分类提供支持,而“认知经济”原则也可为复合会计报告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等。
在动机、决策领域,Higgins(2000)提出了调节性匹配理论(林晖芸,2007),他指出当不同调节定向的个体分别使用各自所偏好的行为策略时,就能增强其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动机程度,从而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促进定向的个体一般倾向于使用渴望一接近策略、预防定向的个体则倾向于使用警惕一回避策略(林晖芸,2007 o举例来说,很多企业都具有同一个目标,即拥有“实时协同” 的会计报告系统,但这些企业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实时协同” 当作一种理想与愿望,是真正渴望优秀的企业(促进定向);另一类则把“实时协同”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其实是担心自己无法获得优秀(预防定向)。这两类企业都会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但动机和方式会表现出差异(追求卓越或害怕惩罚)。调节一匹配理论可以为政府在应对、引导会计报告系统“复合”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预测或改变企业的行为、态度,都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整体关系图式与模式基本结构
鉴于目前会计实务与理论中尚未出现一种较为一致的“复合”会计报告模式,故可以先采用一种较灵活的过渡模式。本文借助Kristof(1996)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提出的一种匹配概念整合模型(蔡翔,2007),对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的一致匹配、互补匹配、“需要一供给”等观点进行了整合(如图所示)。
在整体关系图式中,一致性匹配(箭头a)发生在对外一对内两个报告系统问的相似特点方面,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及时性、重要性等信息质量要求,两种报告系统只有在这些相似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互补匹配的存在。互补性匹配包括两个方面:
(1)对外报告系统提供通用会计报表、法定数量数据、合并财务信息、事后评价资料、利润增值情况及其他综合信息等来满足对内报告系统分析、加工及补充、说明的需要(箭头b);
(2)对内报告系统则通过提供预测性信息、分部经营信息、成本效益信息、非等距会计期间信息、业绩评价信息与公共社会责任信息等,来满足对外报告系统在这些方面相对欠缺的需要(箭头c)。
一般来说 可以将复合会汁报告模式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四个部分(陆德民,1992),分别是:
(1)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融合的部分;
(2)管理会计报告对财务会计报告改造和更替的部分;
(3)管理会计报告直接利用财务会计报告的部分;
(4)管理会计报告所独有的内容部分。由于信息加工的广度与深度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企业会计报告系统的复合程度并不一致,而国家立法机关、会计准则制定部门、证券监管机构等对两种报告系统“协同融合”趋势的引导和规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