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治疗学》、《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妇人阴痒的事儿。
闲言少叙,我给你直接讲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51岁,医案记载姓赵。
她什么毛病呢?大概从半年多,将近八个月前开始吧,她也不知道为啥,忽然在夜里觉得阴痒,痒得她根本睡不好觉。
痒怎么办啊?她就下手抓挠。这一挠,外阴部位还起粟米大小的疙瘩。
当时患者一惊,心想,莫不是染上了什么难以启齿的病?
可是再一寻思,患者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安分守己,不可能出问题啊!
这是怎么回事?她几经权衡以后,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涩,略弦,苔薄白,舌质暗红。细问得知,患者最近心烦易怒,口苦,瘙痒处有轻度灼热,而且没有任何分泌物渗出。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生地15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红花5克,牡丹皮12克,生首乌15克,白鲜皮10克,柴胡6克,枳壳5克,川牛膝10克。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以后,阴痒之感减轻大半。
这时候,原方加入紫草10克,继续服用5剂。药渣再煎外洗。
5剂之后,患者诸症悉平,症状完全消失,而且未再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内容。它最初刊载于1987年的《辽宁中医杂志》。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这里头的学问,我觉得值得一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常识,这就是下部阴痒,中医一般认为是湿热之邪下注所致。无论男女,皆是如此。
因此,清利湿热,是治疗此病的常规做法。
但是,你仔细品味医案里这个患者,会发现她的问题有些特殊。也就是说,她有热象,比如口苦、心烦、易怒、局部有灼热感等等。
但是呢,你仔细品,会发现她没有湿象。相反,她有血瘀的特点。比如说,脉象弦细而涩,舌头颜色暗红等等。
这就提示我们,患者的情况,可能和血瘀有关系,而非传统的湿热所致了。
那么,血瘀,为什么会导致阴痒呢?
说起来,也好理解。血瘀日久,必然生热。同时,血瘀日久,也必然影响到患者体内津液的生成和疏布。在这个状态下,患者难免化燥生风。这就形成瘙痒了。痒,中医说,就考虑风邪所致。
另外,阴痒发病部位,在肝经所及之处。阴痒这个事儿说明,患者肝经经气异常了。经气异常,肝气失和,患者肯定要在情志上出问题。于是,她就烦躁易怒。
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以化瘀血为主。我们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生地15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红花5克,牡丹皮12克,生首乌15克,白鲜皮10克,柴胡6克,枳壳5克,川牛膝10克。
这个配伍,显然是血府逐瘀汤的化裁。其中,当归、生地、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川牛膝,用于活血化瘀。柴胡和枳壳,畅行肝气,气行则血行。白鲜皮,用于祛风清热止痒。生首乌,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生地、丹皮,有凉血之功。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我个人的观点是,其中的生首乌,长期使用有损伤肝功的风险。故而,若非必要,则完全可以将其去掉。只不过,为了保持以上医案的完整性,我还是将它写了出来。
从这个小医案里,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这就是,对于阴痒这个常见的妇科病而言,未必所有患者都证属湿热。证属淤血阻滞,化燥生风的,大有人在。关键是,我们要仔细分辨患者的症候、舌脉。仔细辨证,从细微之处入手,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患者症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这是医家对患者负责态度的体现。
当然,作为患者本身,也得多懂一点这方面的道理。有些人就是这样,患有阴痒多年,用了多少办法都不好使。最后,中医辨证,说你属于血瘀证。通过活血化瘀的办法,情况就有了好转。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好了。这个事儿,文老师就说这么多。上文所述的验方,就权当作给你的参考吧。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