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三十分,大连港六号门的码头上,随着太阳在海面缓缓升起,陈琦的工作又开始了!25年来,他几乎天天与死亡打交道,驾船前往指定地点,带领其家属将装着死者骨灰的降解罐,投入大海。
这种工作叫做“海葬”。陈琦就是无数海葬工作者中的一员。
陈琦在大连当了40年的船长,与他的家人一起参加了超过20年的海洋葬礼。
他已经不记得,在这艘船上,送走了多少人。每年都有七八千人的骨灰被抛到海里。
泪水,悲伤,甚至禁忌,充斥着他的日常。
但在外人看来,对丧葬行业的人,一直都是一种特殊的“敌意”。他们在一个又一个的码头上被赶出了港口。就在不久之前,他们还接到了一家位于附近的海景小区的业主的投诉。
尽管海葬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允许,但他们也收到了不少来自周边的海景房开发商的抱怨,他们觉得,这栋房子的销量并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葬的原因。幸好,工作人员查了一下,陈琦的证件比项目还要早,这件事也就结束了。
陈琦小时候在国有企业上班,不过他对海洋的感情实在是太深了,80年代国内的旅游业才刚刚兴起,陈琦见来大连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干脆就辞职了,买了一条船,每天都在海上钓鱼或者观光。
一开始陈琦的生意还算不错,陈琦的游轮上来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陈琦的带领下,他们一边聊着天,一边欣赏着海洋的美景。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海洋,陈琦的收入也在不断下降。
正当陈琦为生计发愁之时,一位社会人士找到陈琦,想请他来参加一次海上丧事。
那时候的旅游业还不是很好,他也不怕这种事,所以答应了下来。
但他万万没想到,海葬之后,他就不能继续旅游了。丧事是人的禁忌,尤其是在海上,一般的游客都会为自己的安危担忧。陈琦不能再回去了,只能在海里埋葬。就像是做贼心虚的人,这些年来,他们都是尽可能地早上离开,免得被人发现。
在这25年中,陈琦根据自己的经历,把人们分成了三种类型。
谁更愿意选择海葬? 老陈介绍,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一种是有海葬情怀的,一种是意外死亡的,其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比较多。
老陈看到的骨灰大部分都是灰蒙蒙的,老人的骨灰还会有点发黑,但有一次,他看到的是一片洁白如象牙的灰烬。这么多年,这位船长可谓是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
那一天,两个二十多岁的少女,正处于花样的年纪。她们却在去参加同学的婚礼上出了车祸。两个人的父母都哭得稀里哗啦,什么都做不了,最后还是老陈将她们的骨灰放入了一个降解容器里。
他知道,有不少地方都有比先辈先走的晚辈,不能去家族坟地的风俗,而是要用海葬。“所以,来这里埋葬的人,都是最悲哀的。”
陈琦曾经遇到的最年轻的一个海葬者,才19个多月,由于父亲的疏忽,女儿从楼上摔下来。
在海葬的时候,陈琦特意挑选了一束粉红色的花朵,女孩的家属也送来了很多漂亮的公主裙。
女孩的妈妈抚摸着自己的裙子,回忆道:“这是我在孩子还能下地玩的时候,买回来的。”
当妈妈把她的骨灰轻轻洒进海里时,她告诉李冬兰(陈琦的妻子),她的女儿在日记中所写的那些幼稚的、可爱的内容。
她的女儿经常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我爱你。”
说着说着,她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李冬兰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想要安慰她,但她也知道,此时自己说什么都是徒劳的。
在参加葬礼的时候,他们的父母眼神木讷,一句话也不说。陈琦看着整个过程,暗自叹了口气,“这一家人,以后也不会好过了。”
平时早上的时候,海葬结束后,会有很多人来这里放生。
相比起其他人,李冬兰更倾向于同情那些被海葬的人。李冬兰对活着的人更有同情心,一名女子向她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她丈夫去世了,法庭宣布破产,背负着巨额的债务,被人轻视,而一个四五十岁的女人,要是再翻不了身,这将是何等的艰难。”
有些家庭,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激,每年都会给他们送一些当地的特产。偶尔,还会发几张自己在外旅行的照片。在李冬兰看来,穷人的感情要简单得多,一句问候、一次搀扶、一次关心的眼神,都会被他们记住,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感情更加平等。
老陈这几年来,每年都会为七八千人海葬,却也辗转了五个港口,受到了无数的非议和投诉。
最后,支持他的信念,是家人的温暖和信任。
25年的职业生涯,让陈琦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的重视。
对他来说,丧葬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大事。
葬礼带给他关于感恩的感慨,比离别要强烈得多。
“现在是最快乐的,我要在我还活着的时候,把我的爱表现出来。”
在他父亲死后,陈琦遵按照他父亲的意愿,将他土葬。
但陈琦在送走了那么多人的灵魂之后,希望自己在去世后可以被海葬。
将骨灰注入环保水泥制成的礁石。
这在些礁石上,刻在上他的名字,日夜都能感受海水的冲刷。
一般人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
如果能够在死亡之后,回到自己的本源,那就是“落叶归根”了。
你佩服陈琦吗?你对海葬有什么看法吗?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感谢你看完本文,喜欢的话还请[点赞]+[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态度!
注:文章中所有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