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百态图,我们从中品出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千般滋味,你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人生启示……
每个年龄段读《围城》都有新的见解。
年少时读《围城》只觉得主人公方鸿渐是个无用的可笑之人,说白一点,就是“窝囊废”。但是年长之后再读《围城》,悟出了一些人生启示,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有着我们大多数平凡人的影子。
1、没能力却又极好面子。
方鸿渐能够出国留学,全靠周家出资赞助。周家的女儿一开始是和方鸿渐订了婚约,可是方鸿渐的这位“未婚妻”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就不幸生病去世,但周家认为方鸿渐天性忠厚,是个可造之材,仍然愿意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
回国后,他住在岳父家,并且进了岳父周先生的点金银行做事,也是全靠岳父打点上下关系,可是方鸿渐把这些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没有一丝感恩,早起不问长辈好,晚上半夜都没回家,也不提前打声招呼告诉长辈,这些行为引起了周太太的不悦。
周太太知道方鸿渐和苏文纨经常走动,一次方鸿渐接听完苏文纨的来电,周太太便打趣道:真看不出你这样一个人,倒是你抢我夺的一块肥肉。
方鸿渐一听,觉得方太太是瞧不起自己的意思,脸立马拉下来转身就走。
周太太虽言辞犀利了些,但毕竟也是长辈,就这么头也不回地走了,确实是很不礼貌。
岳父找来方鸿渐谈话,让方鸿渐说话做事要对自己的夫人有些礼貌,并问他有没有应聘上三闾大学的教授,想预支四个月的薪水给方鸿渐在路上用。
可方鸿渐觉得岳父在下逐客令,硬是跟岳父抬杠,说自己有钱,不需要他给这笔钱,一声招呼不打,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周府,跟周家断绝了往来。
方鸿渐能出国留洋靠的是周家的出资栽培,回国后住在周家,吃周家的,喝周家的,周家的女儿去世了,按理说他们没有理由再对方鸿渐如此上心,可是因为他们顾念旧情,喜欢这个女婿,才对方鸿渐如此掏心掏肺。
可是,方鸿渐不但不感恩,还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更因为周家夫妇的几句言辞而断绝了多年的情分,这样的做法实在让人寒心。
如果他觉得自己被周家夫妇的话说得没了面子,大可以拿出自己的真本事,学成归来后凭着自己本事,找份体面的工作,并还上岳父家的这笔人情债,这样一来,岳父一家便不会再看不起方鸿渐。
越没本事的人,自尊心越强。
被这种强烈的自尊心遮掩着的,是自己没有自信的事实,也是自己能力不足的真相。
想让别人尊重你,更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尊重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再者,想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得先尊重别人,能够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欣赏他人的优点,你来我往,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懂得感恩,值得长期交往的人。相反,一个不懂得感恩、不会尊重他人的人,注定要被别人厌弃和冷落。
2、缺乏自我认知。
方鸿渐在国外学习不认真,先后去过几个欧洲的大学,随便听了几门课,第四年的时候,看到学费不足用,就想着回国。
当他的父亲询问他是否得到博士学位时,方鸿渐只能找到一个卖假证的爱尔兰人,办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得了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遂启程回国。
后来,方鸿渐之所以收到电报被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聘请为教授,也是因为赵辛楣和校长高松年的私交。
方鸿渐之所以能被聘请,还是因为赵辛楣最初想让方鸿渐离苏文纨远一点。
三闾大学在湖南平城,苏文纨在上海,这样一来,赵辛楣觉得将方鸿渐这个最大的情敌支走,自己就有机会追到苏文纨,所以赵辛楣向高松年推荐了方鸿渐。
可是,方鸿渐接到电报的时候,从没觉得这其中有什么蹊跷,还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博士的名声在外,而沾沾自喜。
后来到了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发现方鸿渐的博士学历是伪造的,但因为碍于与推荐人赵辛楣的私交,不好当面拆穿,所以给方鸿渐安排了副教授的职位,方鸿渐见是副教授级别,回去后便大发雷霆,认为校长亏待了自己。
其实,校长高松年在跟方鸿渐谈话的时候已经委婉地表示了自己已经知道方鸿渐的学历有问题,但是给他的工资仍然比其他副教授高了不少,并且也承诺他,如果他够优秀,下学期便升他为教授。
可方鸿渐上了一学期的课,业务不精,教英语课错误百出,但也从来没有反省自己要加个班用用功,精进教学。加上平日里跟领导和同事的关系也处不好,所以到了学期末,所有的老师都拿到了续约合同,唯独方鸿渐没有。
其实,当你在别人眼里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别人根本不会高看你,这就是社会现实。
校长已经给了方鸿渐机会,但凡他能用点心,努力上进,加上方鸿渐也是个有点小聪明的人,到最后也不至于连个续约合同也没有。
并且校长已有足够的诚意,但方鸿渐从未考虑过自身价值,只是一味地觉得自己不受人待见,就着一副“摆烂”的心态,才酿就了他处处仰人鼻息的处境。
3、缺乏理性又不顾现实。
方鸿渐从三闾大学离开后,经过赵辛楣的介绍到华美新闻社工作。赵辛楣和该报社的王主编私交甚好,所以王主编给方鸿渐在报社委任了差事。
后来报社被日本人控制,不允许他们再写有关抨击日本的报道,王主编不愿为日本人做事,所以王主编提出了辞职。方鸿渐见王主编辞职,自己也一口提出辞职,他认为国内各大新闻的编辑都已经辞职,自己夹在中间也不算什么。
方鸿渐不愿意做亡国奴,他认为要做个有气节的人。
方鸿渐这个人,是个风评比较差的人,身上也有很多坏毛病,他怯懦、玩世不恭、软弱、迂执、敏感、狐假虎威,他不够正直,意志不够坚定,经不住诱惑,可以说,方鸿渐这个悲剧型的人物,也着实不讨人喜欢。但是,却也不可否认,方鸿渐也有善良、聪明、心中有大义等优点。
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方鸿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错。可是方鸿渐最不该的,是“一时兴起”去做这个决定,缺乏理性思考。
被日本人控制的报社,辞职没什么不对,甚至可谓是应该的。但是在家里生计很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骑驴找马”,或者先跟妻子孙柔嘉商量,然后再落实于行动。
在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情况下,仅凭心中的大义和当下身边的风向,掺杂着随波逐流和摆烂的心思,草率离职,既不与家中妻子商议,也不顾及家中情况,这样的行为确实不像个已经成家有担当的大丈夫作为。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仅凭心中一时情绪而冲动做事的人不在少数。职场中人,因受情绪影响,或是被身边人影响,而缺少理性思考,贸然提出离职的也不是个例,而这种行为,俨然没有考虑到自己当下的现状。
只顾一时兴起,忽略现实生活,终是不够稳重。
写在最后。
中年再读《围城》,才发现这部小说里,钱钟书先生并没有在讽刺哪个人物,而是描述出人生百态以及人性的多面,主人公方鸿渐虽然善良,不自私,但是平庸无能,碌碌无为,这也正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写照。
很多人上学的时候不知道社会竞争激烈,不认真学习,等到考试的时候,凭着小聪明糊弄过关,一年复一年,就这么浑浑噩噩地混完了最宝贵的学生时代。
等到步入了社会,无一技之长,在单位不受领导重视,回到家里被家里人念叨,这时候会仰天长啸,哀怨社会不公,每天只剩下抱怨。
有的人会说,像《围城》里的方鸿渐一样混日子也没什么不好,可扪心自问一下,你的人生真的开心充实吗?
就像方鸿渐,他在该努力学习的时候不学习,回国后,因为没有真本事,没办法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到处被人瞧不起,甚至被自己的妻子嫌弃,到最后他的结局是躺在床上,辛酸地回顾自己那“行尸走肉般”的前半生。
《围城》这部小说也并不是要教育人们什么道理,正如杨绛先生评论《围城》时曾写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小说里的结局,赵辛楣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了人生巅峰,去了重庆后进了国防委员会任职,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也终于娶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事业爱情双丰收。
而方鸿渐和赵辛楣最开始是在一个起点上,不过几年,二人已经是云泥之别,方鸿渐依然是浑浑噩噩,不但如此,还丢了工作离了婚。
同样的起点,有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结局。
生活中确实处处是围城,但看你是想要充满朝气,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地活着,还是碌碌无为,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这全由你自己决定。只不过,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错过了最好的时间,你会进入到下一个更艰难的围城。
End。
本文话题讨论:你是否也活成了“方鸿渐”?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