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的死,大概是全剧最意难平的地方之一。无论是对于秉昆还是郑娟,都是致命的打击,是生命的转折点。
周楠在美国上学,放假准备回家,拜托好朋友送他前往机场。不料车子出现问题停在半路,遇到了两个抢劫的人,一来就问两人拿钱。周楠的同伴知道对方来者不善,立马摇头,说自己没钱。
周楠知道对方不怀好意,为了平息事情,立马掏出钱包。抢劫的人一把夺过周楠的钱包,看了一眼嫌少,表示还不够加油的,又冲周楠的同伴伸出了手。
周楠的同伴坚持说自己没有钱,对方立刻掏出了一把枪,指向了周楠的同伴。周楠一看到枪,二话不说,毫不犹豫,立刻挡到同伴的面前,舍己为人,光荣牺牲了。
正兴高采烈准备回家的人,永远都回不去了。他的青春,他的热血,洒在这片大地上,从此成了公路上的一粒灰尘,再也回不到故土,再也看不到亲人,再也无法和心爱的女孩拥抱。
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无比痛心,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周楠要挡在同伴的前面?为什么要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如果那一刻他当了懦夫,一切是不是不同。
可惜没有如果!再看《人世间》我才发现,周楠的死并不简单,他舍己为人的背后另有隐情,隐藏的便是郑娟和周秉昆的“善良教育”。
周楠在危难时刻,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挡在了同伴面前,是本能,也是内心向善的体现,这是和周秉昆和郑娟的言传身教有关。我不想残忍地将周楠的死归结为父母的教育,但至少是脱不了干系的。
一、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默默奉献”
周秉昆母亲病倒卧床不起,哥哥姐姐和爸爸都在外面上学上班,周秉昆一个人扛下了这个困难。一个人就算是三头六臂,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候,也只能向他人求助。
周秉昆将自己的难处和郑娟说了之后,郑娟不顾流言蜚语和街坊邻居的议论,自告奋勇自动请缨到周家帮忙照顾老人和孩子。那时候的周楠,还是一个小不点,不谙世事,不知道母亲为何这样做,但是母亲的做法他都看在眼里。
郑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还要每天帮奶奶按摩,周楠小的时候就陪着玥玥玩耍,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随着年岁的增加,周楠渐渐懂事,对于母亲对周家的付出看在眼里,耳濡目染,将母亲默默付出的品质学到了骨子里。
这种潜移默化是入内的变化,没遇到事情的时候,仿佛并不存在一般,遇到事情就能见真章了。或许周楠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为了救同伴而死。
郑娟的善良和付出,是发自内心的,她从来不抱怨,她对丈夫不抱怨,对婆婆不抱怨,对朋友也不抱怨,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从未抱怨过。郑娟的身上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隐忍、善良和大义的品德。
歌德曾说过,你的不幸存在于你破碎的心中,存在于你被搅乱的头脑里,而这样的不幸,没有人能帮你消除。
而郑娟,在她眼里,所有的不幸都是馈赠,她感恩一切,允许一切好的不好的发生,将默默奉献和付出通过言行身穿,灌输进了周楠的骨子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周楠是一个好孩子,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妈妈。
二、深切体会父亲的“舍己为人”
周秉昆是发小里的主心骨,乐于助人,善良大义,助人为乐,身边的朋友有难,他都第一个冲在前面。在周楠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一直是一个诚实、善良的人,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品质是伟大的。
也许,以前的周秉昆在周楠眼里只是一个喜欢帮助朋友,有能力赚钱养家的好爸爸,后来,他才慢慢体会到,父亲还是一个好人。
周楠印象最深刻,内心震撼最大的大概是周秉昆知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的表现。
周秉昆知道周楠得知真相,便特地找了一天下早班去学校接周楠放学,那一天,周楠问周秉昆当初郑娟为什么不把他打掉呢?
周秉昆告诉周楠,那时候要想打孩子必须要跟医院交代清楚,不交代不行,交代了就会把事情传出去,影响郑娟的名声。
周楠和骆士宾短暂的接触之后,觉得自己认识的骆士宾和大家口中的骆士宾不一样。他趁此机会问周秉昆,“骆士宾那时候真的每个月都给我妈拿30块钱吗?”
周秉昆也不抹黑骆士宾,实话实话,确实给了,确切来说不是30,是35,还有他本来应得的5块跑腿费。周楠觉得不可思议,问周秉昆不要的理由。
周秉昆表示,“因为你妈太苦了呗。”
从隐瞒真相,到不拿跑腿费,再到肯定骆士宾的“不容易”,让周楠对周秉昆的认识更加丰富起来,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他的善良更加深入人心。
再后来,周秉昆因为房子的事情,只能带着全家人重新回到老屋去住。周秉昆在搬家之前,问了周志刚,自己是不是很没出息,周志刚不说话。周秉昆又转头问周楠,周楠沉默不语。这个沉默,在别的时候周秉昆都不会多想,但这一次,家缠万贯的亲爸骆士宾要来认他,周楠的沉默就刺痛了周秉昆。
周秉昆将周楠叫到门外,逼问周楠,他亲爹骆士宾那儿比他这儿更好,好一百倍,好一万倍都不止,“哪儿好就去哪儿是吗?”周秉昆几乎很少和孩子大声吼叫,这一次,他在周楠面前大声呵斥:
“做大梦。我告诉你,从今以后,你就在这个家,踏踏实实待着。”
周秉昆的意思很明白,因为周楠认骆士宾,就会伤郑娟的心,郑娟是他媳妇,他不准任何人伤害他媳妇,即使是周楠也不行。
周楠委屈地落了泪,可周秉昆更委屈,把当年的事情都告诉了周楠。当年他娶郑娟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他为了把未婚先孕这件事对郑娟的伤害减到最小,他把周楠婚前出生的事情揽到自己头上。
在当时的社会,结婚之前男女出这种事情就是“耍流氓”,就算公安局不管,工作单位也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的通报,重的开除,工作事业可能都要完蛋,家人和朋友都劝他选择事业不要为情所困,大丈夫何患无妻?
“我就是没了工作我也不能辜负你妈。我只要你妈幸福,你妈幸福我就幸福。”
看着眼泪婆娑的周楠,周秉昆说完便转身,随后不忍心还是停下了脚步,他告诉周楠:
“觉得苦吗?自己嚼嚼咽了。”
周秉昆的这句话,在之后的日子里几乎一直陪伴着周楠,他在苦的时候,难的时候,都拿出来激励自己。后来,玥玥因为父母离婚堕落自己,周楠在劝玥玥回头是岸时,便将这句话告诉了玥玥,可见这句话在她心中的分量。
那一次谈话,周楠全程就说了一句“我没有”,面对周秉昆的呵斥和训责,周楠全程听着,默默思考,默默流泪。那次谈话,表面上是周秉昆的批评,实际上也让周楠更加了解这个养父。
了解他的善良,了解他对母亲的爱,了解他的大义,他的父亲形象,更加高大了起来。在周楠成长的过程中,周秉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活在他的身边,也活在他的心中。
写在最后
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早的园丁也是父母,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到孩子。孩子受到的最大的影响,永远都来自于父母。
有人说,孩子的行为是按照父母的潜意识行事的。周楠在关键时刻,直接挡在同伴的面前,用不堪一击的身体和匪徒的枪弹做斗争,也许身体轻如鸿毛,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伟大的。
不得不承认,周楠的善良、大义、勇敢、舍己为人,都是从父母那里汲取来的精神营养。再看《人世间》发现,周楠的死没那么简单,舍命救人背后另有隐情,那便是善良的根源是父母。
我们不鼓励所有人都要当英雄,都要舍命救人,但我们必须肯定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好孩子的塑造。郑娟周秉昆都是好父母,周楠也是一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