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校门,一楼就是七年级各班,此时距上课还有20分钟,教室里学生齐装满员,书声琅琅,令人心情愉快。
我接着上楼,想继续这样愉悦地走到听课教室。结果刚到二楼,楼梯旁边一个教室里只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定睛一看,是一个八年级的班级。难道这个班级就是比较散漫?接着看下去,隔壁班级人数更少!
我有点纳闷,干脆把八年级每个班都转了一遍。最后我惊讶地发现,八年级每个班的学生都没有到齐,和七年级比起来,差异明显。这是怎么回事?
八年级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学校生活,理应更懂规矩,成为七年级学生的表率。为什么反倒成为后进,而且是普遍现象?
七年级所配备的老师都很优秀,可是八年级的老师们也都很有责任心啊,为什么出现这种集体疲软现象?
带着这些疑问,我找到了正在班级里收作业的级部主任,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他无奈地回答:“因为这一届的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时就没有养成早读的习惯。”他接着说,“我们班有5个孩子经常来迟,和孩子谈话,和家长沟通,想了很多办法,基本没用!”而同样的要求,在七年级刚开学时就明确对家长和孩子提出,结果人人入神,个个做到!事半功倍和事半功倍的现实情境,同场呈现,令人深思。
抛开行政对学校事务的干预不谈,就教育本身而言,这种现象所揭示的铁律就是:扣好第一粒纽扣,至关重要!
办学水准的高低,有时就看这样的“无妄之灾”能否提前预见,科学应对,有效化解。如何才能“扣好第一粒纽扣”呢?同样是七年级,也给出了一份样卷,那就是就餐。
去年是学校扩招后第一次接纳七年级学生就餐,虽然也重视餐饮之礼的教育,但是没有细致的要求,没有规范的流程,没有细节的训练,只是让班主任通过班会课去落实,然后在就餐的过程中去管理。
班主任的水平毕竟有高有低,分班开展的教育,效果天知道。学生就餐时上百人在一起,如果每个人都因为不知道规矩而无意识犯错,那么老师纵有三头六臂九张嘴,也是管不过来的。就这么时好时坏地熬了一年,令人深感气恼。
今年学校痛定思痛,对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抓早抓小”。
抓早,开学第一周就是常规教育周,细细讲解各种学习和生活要求,当然将如何就餐作为一个重点。让学生有文明就餐的意识,在思想上首先给自己扣上第一粒“不能违规”的纽扣;
抓小,让七年级学生知道大道理是好的,但是想让他遵守好的话,必须有手把手的指导。学校制作了如何正确就餐的视频,让学生们观看,再加以现场的模拟训练,在行为上给学生又扣上了一粒“何为正确”的纽扣。
通过这样的抓早抓小,效果立竿见影。七年级学生排队整齐,就餐安静,很少浪费。老师们比较开心,因为在管理上会轻松一些;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也会比较开心,因为可以少受批评。从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老师得以触摸育人的本质,直至内化为思维品质;学生得以树立天然的是非标准,直至滋养出文明基因。
现在八年级的学生,在有些方面需要回炉,必须回炉。而七年级的学生,大好成果来之不易,还要继续在其它方面“抓早抓小”,坚持不懈。其他年级在开展新的教育时,同样需要贯彻“抓早抓小”。
“抓早抓小”,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理念,更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品质。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校园中的一切事物,其实是生生不息、新鲜活泼的,值得每一位老师尝试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