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和《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简称“双减”),旨在到2025年,实现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投入品的减量使用。可以说,这是继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之后的升级版,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由粗暴型向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农业过渡。
为什么要提出化肥、农药“双减”
我们经常将化肥称作粮食的“粮食”。的确,我国之所以能用18亿亩耕地养活14亿人口,毫不夸张的说,化肥、农药的使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据统计,从1949年至2021年,我国粮食单产从68.6公斤/亩增长至387公斤/亩。同期,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从1.8公斤/亩增长至32.2公斤/亩,这相当于单产每增加100公斤,化肥的使用量就增加大约10公斤。
农药方面,从现有的资料来看,2015年以前的粮食单产增长,伴随的都是农药使用量的增长。在1992年至2015年,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了120%,再2015年之前没有采取“农药零增长”之前,粮食单产增长了1001.9公斤/公顷,每公顷农药使用量增加了8.51千克。随着2015年提出了化肥、农药“零增长”之后,农药使用量有所下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我国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潜在威胁。
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化肥和农药,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但大多数农民对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肥规律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听信一些商家的过度宣传,在化肥、农药的使用过程中,滥用、误用化肥、农药现象十分普遍,这就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破坏土壤。我们都知道,化肥本质上是无机盐,被我们种植的作物吸收的那一部分才能真正被称为养分,而没有被吸收留在土壤中的,和我们给土壤中撒了很多盐分道理是一样的。这就导致土壤板结、盐渍化、酸化现象十分普遍。另外,土壤中的盐分浓度过高、农药残留也会杀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进而破坏土壤平衡。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农民朋友所说的“土壤越来越馋”,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被使用,但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却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对农作物本身的影响。在土壤退化的前提下,植物根系的吸收土壤中养分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就好比一个小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缺乏营养,肯定是体弱多病。植物也是一样,根系吸收能力出问题后,生长就不旺盛,而且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染,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的同时,也促使农民使用更多的农药来防治。同时,土壤中残留的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后,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身体,威胁人的健康。这些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可以说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第三个问题是破坏生态环境。化肥、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物质,会通过雨水等的淋洗作用,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在威胁饮用水安全的同时,常常也会威胁水域中的其它物种,进而破坏生态平衡。
建立科学施肥、施药的运行体系是关键
但我们也不应对化肥、农药谈之变色,甚至是“一棒子”打死。斯里兰卡在禁止使用化肥后,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进而带来经济危机就是很典型反面案例。也有人建议用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这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有机肥中的无机养分含量太低,其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而非为作物提供养分。按照目前的实践来看,用有机肥替代30%左右的化肥使用量是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替代量。
所以,要想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更多的人,还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施肥管理就显得特别关键。这些年一直提倡测土配方、精准施肥,但从实际结果来看,效果的确并不是十分理想。关键还是在使用化肥和农药方面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施肥管理体系或者说模式。
当下,农民在购买了化肥、农药后,农资经销商的服务几乎到此就结束了,怎么用?用多少?则完全就是农民自己的事,即使有些经销商也提供农化服务,但更多的都是为了推销自己代理的产品,而不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解决问题。
因而,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缺乏一整套的科学施肥、施药的管理体系。问题不是出在产品上,而是出在运行体系上。如果和人一样,在每个种植区都有公立的庄稼医院,或者类似这样的机构提供服务,大致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就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总之,“双减”目标的提出,无疑是给未来的农业发展从方向上指明了道路,但要真正落实到实处,还需要一整套的运行体系来支撑。对此,你怎么看,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