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淋巴引流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压迫 及低蛋白血症是造成晚期肿瘤患者胸腹腔积液的主要因素,传统腔内化疗虽可高浓度直接抑杀癌细胞, 但毒副反应明显,有效率整体不高。中医学认为癌肿起于“痰”、“瘀”、“毒”互结;而癌 性积液则由气滞血瘀,邪毒内蕴,迫使津液外溢于体腔之间所 成,治疗上须消散通利、化湿利水。
癌性腹水的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肝腹水不仅仅在于消除腹水,改善症 状,更强调消除腹水产生的病机,既治标又治本,标 本兼顾,以本为要 。言其标本,肝腹水以虚 、瘀为本, 腹水为标;血瘀为本,水蓄为标;脏腑气血不足为本, 邪阻气滞血结水停为标 。 临证当仔细辨别,揆度主 次,才能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谨守病机,治病求本。 肝腹水标证表现,主要为尿少 、腹胀 、黄疸 、症积等, 当这些表现急迫时宜急则治标,治标之法不外攻逐 利水,泻下除胀,解毒退黄。治标只能使病情暂缓,欲 断其根,必须从本施治 。 治本之道,贵治虚 、瘀,故补 虚化瘀之法应贯穿于肝腹水治疗的全程 。 补虚主要 针对脏腑气血之虚损,分别施以柔肝 、补脾 、益肾。肝 腹水时由于肝络瘀阻导致肝血不足,肝体失养,肝气 失调,气血水皆失气化之能,治疗时不可泻肝伐肝, 只宜补肝血,养肝体,调肝用,和肝络以治根本。 肝硬化时脾虚失健,气血衰 少,水液内停,治宜健脾气,运水湿,培土以养木 。 久病入肾,肾精不足,肾气不充或肾阴亏虚或肾阳衰弱,阴阳互损,精血转化为水,水无所主,治宜益肾精,滋阴温阳。气滞血瘀,症积内阻是肝腹水早期病理,从局部肝络瘀阻,到周身营血涩滞,致津液渗溢,血不化精反转为水 。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消症,以疏通 络脉,改善循环,祛瘀生新,令气血水谷归其化,各顺其畅。另外活血必兼行气,临证在选用活血化瘀方药时,当重视行气理气药的配伍 。
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治疗原则
恶性胸腔积液也称癌性胸水,是指原发于胸膜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的胸腔积液,常见于恶性肿瘤的终末阶段,以肺癌、乳腺癌较为多见。 临床上常表现为咳嗽、胸闷、呼吸困难,或伴有胸痛,同时出现体重减轻、食欲减退、乏力甚至恶病质等全身表现,严重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危及患者生命。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生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 目前,西医临床上常以胸腔穿刺抽液、胸腔留置引流、胸膜固定术、腔内灌注治疗作为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但以上方法存在复发率高、治疗后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及有创操作存在风险等不足。 中医药在缓解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症状、减少胸水产生、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治疗优势。
根据 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症状表现,恶性胸腔积液当属于中医学广义“痰饮”的范畴,张仲景在《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次提出“痰饮”病名,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成为后世治疗痰饮疾病的纲领。
恶性胸腔积液的产生是由于肿瘤迁延日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阳气虚衰,气不化津,阴邪偏盛,水湿不化,终致气滞、血瘀、水停胸胁。 肿瘤患者正气虚弱,积聚又进一步耗散正气,致脏腑虚损,出现以脾阳不足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机体对水液的输布,水饮内停而发为 恶性胸腔积液,其病机与广义痰饮病机相仿。
“温药和之”为痰饮病治疗的核心治疗思想。 水 湿邪气的治疗,可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治饮邪时应予温热性质药物助中阳而胜水饮。 痰饮 病“因虚而成”,治疗应将行消驱邪之药与温补阳气 之药并用,使得两者相和,达到通调脏腑,祛除水饮 的目的。
当痰饮病处于的轻证期或缓解期时,根 据痰饮邪气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得温则化的病理特 点,以温阳化饮法作为治疗痰饮病的常规治法,此法为“温药 和之”的具体呈现,达到既不专补碍邪,亦不过燥伤正,以平调为期的治疗目的;当痰饮病处于重症其或急性期时,根据饮为阴邪,易伤阳气的特点,以峻下逐饮法作为治疗痰饮病的特殊治法。
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来看,恶性胸腔积液 可按痰饮病进行论治。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治则对于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具有着统领指导的作用。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关键在于判断疾病的标本缓急,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核心病机以脾阳不足为主的脏腑虚损为本,内停胸腔之饮邪为标。 水饮既为病理产物,又为损伤人体正气的病因。 如 恶性胸腔积液症状较轻、病势和缓者,治疗以温运阳气,通调脏腑为主;如症状较重、病势急骤者,需考虑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因势利导,和其不和,迅速排除水饮,防治其进一步伤及正气;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遣方用药时,应固护正气,以和为度,做到祛邪而不伤正,使患者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