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呆
来源: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 FranklinReadingClub)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点上方 绿标 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季羡林在《心安即是归处》中说:
“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天命虽不可违,人事却可力追。
凡事懂得向上走,向下看,向内寻,便是在尽人事,也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律。
01
向上走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两匹拉货的马,陪着主人去远行。其中一匹马卖力奔走,另一匹马跟在后面慢慢悠悠。
起初,主人以为慢马是因为拉货多才走得慢,就把部分货物转移到了快马上,慢马很高兴,走得更慢了;后来,主人索性将全部货物都转移到了快马上。
慢马沾沾自喜,心里得意地想:“我真是聪明,一身轻多么惬意!”
殊不知,慢马的危险将至。
主人心想:“一匹马就能拉完货,为什么还要养两匹呢?”于是,主人将那匹慢马卖给了屠宰场。
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慢马定律”。它告诉我们,切莫贪图一时安逸,自断前路。
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思进取,无异于退行。
唯有逃离舒适区,开创新领地,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步步高升。
很多人不知道,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是一个出色的木匠。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只上了一年学,就回家放牛了。
后来他父亲认识一位木匠,让他拜师学起了木工活。
有一次,年轻的齐白石无意中看到一本《芥子园》图谱,他熬了几个通宵,把上面的图全部临摹下来。
渐渐他把花鸟图案应用到木工雕花上,成了当地闻名的好木匠。
但齐白石并未因此自满,反而开始专研起了画画。
慢慢地,他画画的名声在白石铺传开;再后来,他便放下雕刻刀,专做画匠。
一次,友人跟他说,诗和画都要在游历中进境。
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便开始了跨越六省的远行。
归来后,他将游历途中的山水画稿,重画整编成《借山图卷》。
自此,他一改工笔画画风,开启大写意时代,也从民间画师走向了文人画师。
正如齐白石的忘年交徐悲鸿在《未知》中写道: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安于现状,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欢愉;沉溺其中,终将留给我们长久的伤悲。
饱尝破茧的苦,才能迎来蝶变的甜。唯有不断打破,向上走,才能保持不竭生命力,焕发人生几度春。
02
向下看
如果说白石老人是“向上走”的典范,那么他的学生梅兰芳便是“向下看”的标杆。
梅兰芳年幼时,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也不灵活。
拜师时,老师说他长了一双“死鱼眼”,不肯教。
被打上“死鱼眼”标签的他并没有气馁,从此通过养鸽,追随它们的动线极目远望练习眼神。
无论寒暑雨雪,从未间断。
他的眼睛紧跟鸽群,从最初几对鸽子到最后的150多对,鸽子上下翻飞,他的眼神便上下追随,鸽子飞得高,他的目光便追得远。
此外,他还常盯视游动的鱼,鱼儿游到哪,他的眼神就到哪。
天长日久,他的眼神变得顾盼生辉。
就是这样一个当初不被看好的人,最终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京剧大师,自成“梅派”,独领风骚。
梅兰芳自己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天才,全凭苦学。”
正因为甘于吃苦,踏实练习,才有了梅兰芳在京剧上的一树繁花。
这世上力争上游的人不少,但肯踏实努力的人不多。
唯有看清脚下的路,用心走好每一步,才能超越极限,创造奇迹。
日本冒险家大场满郎先生,是世界上第一位单独徒步穿越北极和南极的人。
在穿越北极的途中,他历尽千辛万苦,一个人利用雪橇搬行李,有次不得不退行百余里,在被冻掉2个手指和全部脚趾、经历4次挑战后,终于成功穿越北极;
1997年,他在暴风雪中拉着雪橇,一步一步,跨越3000多米后,徒步走遍南极。
他曾坦言自己是一个胆小怕死的人,这简直超乎想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场满郎真诚地说:“所谓冒险家,比起一般人来,要胆小的多,他们用心很深,心细如发。”
正因为谨慎准备,格外小心,用生命的脚步丈量南北极的每一寸土地,最终才让大场满郎成为世人眼中勇敢无畏的冒险家。
缅甸有句俗语说: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好高骛远的人,容易在幻想中迷失方向;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在现实中创造辉煌。
凡事唯有在踏实上下功夫,不被空想所惑,不为空名所累,最终方有所获。
03
向内寻
大家听说过古人拿“两个瓶子”来检视自我的故事吧:
明朝首辅大臣徐溥,在少年时代就注重检点言行。
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一个放黄豆,一个放黑豆。
每当心中有善言善念善行,就投入一粒黄豆;反之,则放黑豆。
开始时,黄豆数量少,黑豆数量多,徐溥不断反省改之;
慢慢地,黄豆和黑豆的数量持平,他就坚持律己克己;
长此以往,黄豆越积越多,少许黑豆就不值一提了。
直到为官后,徐溥一直保持自我觉知的习惯,不断完善自身品德,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名臣。
很多时候,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取决于一个人能不能常自省。
古今成大事者,无一能绕过“自省”这条自我修炼之路。
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想要的结果。
《动机心理学》在对人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有两种方式: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越是把其结果做出内部归因,人们就会感觉越自主。”
也就是说,内部归因的人,习惯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自省自悟,自主解决问题。
孟子在《离娄章句上》中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在于他们凡事向外求,因无力掌控成被动;
成事者之所以事成,在于他们凡事向内寻,尽心力求进变主动。
人到中年才明白,凡事内寻,不仅是一种洞察世事的人生智慧,更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
杨绛先生在《杂忆与杂写》中说: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每个人都可以真诚地投入一种自我完善中。
余生,学会逼自己一把,告别舒适,去重新审视自我,去做难做的事。
把自己从停滞中打捞起来,在拔节生长中,把人生推向更高的地方。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 温馨提示 /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让大家错过推送。
喜欢国学君的文章,请一定记得给我一个星标★【国学文化】↓↓
作者:阿呆,富书作者,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国学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