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魏大昌

魏大昌,教授,纺织科学家,浙江诸暨人,中国纺织大学教授。专业从事纺织及纺织机械研究,1986年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简介

魏大昌, 纺织机械、 化纤机械技术专家。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 硕士研究生9名。主编大学教材《化纤机械设计原理》,参与编写和翻译专业教材两本。1974-1991年承担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和纺织工业部重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简历

1949年9月-1950年7月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学习

1950年8月-1951年8月 上海纺织工学院学习

1951年9月-1955年7月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系纺织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55年9月-1982年5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助教、讲师

1982年5月-1987年5月中国纺织大学副教授

1987年5月- 东华大学教授

生平

魏大昌,1933年5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霞朗桥村,1945年起先后在杭州蕙兰中学、省立杭州初级中学、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读中学,1949年秋考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1951年转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攻读纺机专业,1955年毕业时留校担任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7年起任教授,先后开设了制丝机械设计和化纤机械设计等新课。1958年开始研究“离心纺纱”,试验样机曾在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1979 年9月赴德国考察赐来福等五家著名纺织机械厂,并参观在汉诺威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考察国外化纤机械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980年11月参加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筹组的中国涤纶长丝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杜邦等三家大公司的涤纶长丝生产技术。在参观考察中,目睹国外化纤设备迅猛发展的情景,深感只有真正搞好消化、吸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逐步缩小差距。回国后他根据国外长丝、短纤维生产比重的变化趋势,向纺织工业部领导提出了加强研发长丝设备的建议。1986年5月,魏大昌出席了全国科技攻关表彰大会。由于他在纺织工业领域作出的卓越成绩,被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7年,先后获得了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论著

1.[苏]B.H.阿诺索夫等著.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教研室集体翻译.纺织设计原理(增订本).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

2.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教研室集体编写.纺织机械设计原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63

3.魏大昌等,络丝机大卷装.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上纺科技),1974 (1):14-20

4.魏大昌,吴让泉.高速导丝机构的研究.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79(1):29-42

5.魏大昌主编.化纤机械设计原理.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4

创新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流行针织外衣化,针织机的喂入筒子要求大容量;但当时国内所有的络筒机只能绕出容重仅250克的小筒子。针织厂不得不采用进口大筒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魏大昌和几位同事一起深入生产现场,提出了不用花费大笔资金就可把老设备改造过来的方案,得到针织公司领导的支持。在半年多时间里,对不同性能的化纤长丝做了大量试验,解决了筒子增大容量后凸显出来的重叠、凸肩、胀边、台阶边、菊花边等众多技术问题,向全行业推广,双锥面筒子的容量增大到1千克以上,几乎和进口筒子不相上下。1974年,络筒机主要生产企业沈阳纺织机械厂决定研发换代产品,魏大昌和同事们带领近20名学生来到沈阳,参加新一代络筒机的设计,开发出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调速控制装置。1980年,这种新的VC605型络筒机获得了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型号的络筒机一直是我国纺织机械产品中的一个定型产品。

随着织造技术的发展,化纤厂中原来广泛使用的拉伸加捻工序变成了制约生产的瓶颈。近10千克的大容量常规纺丝筒子经过拉伸加捻卷绕得到的却是只有2.5-3千克的“炮弹形”筒子,后道还得重新复绕成大筒子。既增加生产成本,又增多丝的接头和损伤。国外在90年代初就开始改用拉伸卷绕工序。1992年,在魏大昌的倡议和指导下,利群机械厂开发替代“加捻卷绕”的“平行卷绕”新技术。不到十年时间,拉伸卷绕机遍地开花,为该厂增加了5亿元以上的产值。

主要成就

1972年,魏大昌得悉国外化纤长丝纺丝速度正在研究从1000米/分提高到3000米/分以上。他以前瞻性的眼光认定这是一个提高我国化纤机械水平的最佳切人点,于是积极奔走于纺织机械厂和化纤厂之间,呼吁厂、校联合起来开展探索研究。到1976年,国内自行研制的第一个高速卷绕头的雏形诞生了,运转速度达到预期的3000米/分。1978年列入了纺织工业部的重点科技项目。1981年,“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被列为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上海机床厂、江西纺机厂协同攻关。这是一个集机、电、气和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其中高速卷绕头是整套设备的核心。为了攻克技术难点,魏大昌等人针对高速卷绕进一步发展了化纤长丝卷绕理论,全面分析了等升角卷绕的丝条分布规律以及有关重叠、胀边和密度不匀的形成机理,深入研究了导丝凸轮沟槽三维曲线的设计原理。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机械动力学问题,筒管夹头高精度深孔加工和三维曲线沟槽加工,电气方面的卷绕速度控制,气动方面的逻辑控制回路设计,纺丝工艺方面的高速纺丝纤维成型机理和工艺参数选择等关键问题都需予以一一解决。刚开始阶段,配套件的供应也是困难重重,大到螺杆挤出机、外转子同步电机和计量泵,小到往复导丝器、瓷件和纸管等等,当时国内难以寻觅,只好到处求援。1984 年底,样机试制出来了。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试验数据,他深入试验现场,和同事们一起日夜守候在机器旁边,时刻关注机器的运转状态。试纺长丝的品质指标达到了纺织工业部颁行的质量标准。1985年底,纺织工业部组织考核小组进行72小时连续运转考核,顺利通过了国家鉴定,认为在技术上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外70年代末的水平。1986年,受到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以及纺织工业部的表彰。魏大昌以项目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科技攻关表彰大会。1987年,“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6年,魏大昌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6000米/分超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机械速度要从4000 米/分跃升到6000米/分。在机器速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再要大幅度提高速度,难题一个个接踵而来。例如:往复速度更高的导丝机构如何解决使用寿命问题;长大的悬臂式筒管夹头如何解决振动问题;筒管夹头由被动改为主动之后如何解决筒子直径不断变大所引起的卷绕线速度变化问题。此外,纺丝和拉伸两个工序合并在一起,工艺上同样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须开拓新的思路,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案。1991年,“6000米/分超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项目完成,标志着纺丝设备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达到国外80年代后期的水平。同年,超高速纺丝项目获得上海市第一届科技博览会金奖,项目组被评为纺织工业部科技攻关先进集体。

搜索建议:魏大昌  魏大昌词条  
热议

 为什么80%的消费者把钱花在最后...

我们说产品的定价它是分人群的。消费市场它是由不同品牌组成的,而不同品牌之间,他们是有歧视链的,而歧视链歧视的是什么,不是产品,而是品牌,而品牌的背后,其实就是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