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部宣扬“高质量”的电影,戏外比戏内还精彩。
上映前,主演马思纯亲自下场,在个人粉丝群里摇旗呐喊,呼吁粉丝帮助打榜、刷热度,并提到自己的玉玉症疑似卖惨。
然后嘞,这位姐在电影上映后不久便因“驾驶300万豪车逆行,并通过车窗扔垃圾”,喜提300块罚款和驾驶分记3分。
姐,不是说好咱是“宁愿憋尿也不会麻烦司机”的人吗?
怎么今天逆行+扔垃圾就这么流畅呢?
另一边,电影上映后就陷入口碑危机,“难看”之声络绎不绝,观众更是集体对剧情的某个关键问题提出质疑,甚至由于发声的人太多而上了热搜。
一部电影因为剧情bug上热搜,这对宣扬“高质量”的电影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然而导演在肤浅的解释过后,针对口碑扑街,只是淡淡回了一句:
“看不懂挺好的,说明他们的生活很幸福,没有苦难。”
你看不懂不是我没拍好,而是你吃的忒饱。
原来这部电影在欣赏之余,还有检查生活质量之功能,如此体恤民情,真是让我等感恩戴德。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们已经猜到了谜底。
没错,就是那部上映前宣发自己“生猛”、“戳心”、“凌厉”。
上映后票房稳步下滑口碑扑街,粉丝与影评人吵成一团的——
《断.桥》
说句实话,在看《断桥》之前我就没抱多高期待,毕竟这部电影的“要素”太高了。
主角马思纯,一个拿到金马影后就折返一路向西的人,如果你有幸看过《大约在冬季》、《荞麦疯长》、《第一炉香》三部曲。
那我只能说,你丫够倒霉的。
或许是看一胎同胞的周冬雨太顺,有点羡慕,反正自己不愁吃穿,索性就专挑文艺片下手冲奖。
马思纯这几年一直在各式各样的伪文艺片中饰演各式各样的病娇女。
《大约在冬季》她是和男主、舔狗三进三出却不得善终的安然。
《荞麦疯长》她是被姐夫强暴、和男友流浪天涯遭遇车祸的云乔。
《第一炉香》她是投靠姑母、被上流社会绑架的葛薇龙。
总之就是悲凉、困苦、脆弱,都特娘地给我哭。
当然奖确实是拿了,不过是金扫帚,《荞麦疯长》拿下2021年最差电影,马思纯本人也喜提最差女主提名。
到这部《断桥》,当我看到片方发出的宣传时就一阵头皮发麻,一种被支配的错觉油然而生,我仿佛陷入了时间困境,在“马思纯受伤宇宙”中无法抽离。
又是冷水洗澡,又是摩托夜行,又是这一副“全世界都欠我五百万”的管用表情。
她又受伤了,她又要对抗全世界了,一部烂片又诞生了。
还有导演李玉,一个离开某冰冰就凉凉的导演。
我仍然记得去年在电影院看《阳光劫匪》的心情,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迸发了想习武的冲动。
谁能想到,一个拍出《观音山》、《苹果》、《2次曝光》的人,竟然也能拍出3.6分的《阳光劫匪》,用实力证明了文艺片导演拍商业片也强不到哪去。
结果嘞,去年《阳光劫匪》扑得惨不忍睹,无人问津,世间仿佛不存在这么一个导演,这么一部电影。
今年这部《断桥》上映时,突然涌出一群网友,把她按在地上一顿爆夸,就差点把她夸成中国第一女导演。
前后待遇如此悬殊,又是为啥呢?
这就必须请出男主,顶流偶像爱豆——王俊凯。
李玉虽然拍不好商业片,但商业嗅觉倒是挺灵敏。
《断桥》光预售就破3000万,首映日7592万,这势头一看感觉冲10亿都有可能。
然而次日就降到了4571万,到昨天仅有2159万,几乎是每天拦腰砍一半的下跌趋势。
从有前劲没后劲的票房走向来看,这显然是粉性消费导致,这证明王俊凯的到来帮助《断桥》兜了一个好底,避免了《阳光劫匪》的惨剧。
不仅包消费,还要包口碑。
《断桥》豆瓣开分仅有6.3,然而这还是粉丝们共同发力的结果。
李玉,你真的欠王俊凯好多....
当然,对于王俊凯本人我只有一个词:
“respect”
(溜了溜了)
整部电影除了范伟之外,其他人都透露出令人不安的气息,而范伟充其量也就是个能稳定发挥的配角,并没有拯救世界的能力。
所以《断桥》这部电影扑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好了,闲言少叙,开始聊聊《断桥》。
《断桥》
我是逃出电影院的。
在看到片尾字幕的那一刻,我就像刑满释放的囚犯见到天光迸现,毫不犹豫抄起未开封的饮料拔腿便跑,大口吞吸着空气中的清凉。
太黑、太闷、太无聊了。
我想不到在这个朴赞郁、贾樟柯都开始将天平导向戏剧张力的年代,李玉还能返璞归真,把一部理应跌宕起伏的故事,拍的如此之“平”。
电影的剧情非常简单,可以说是“闷热版《少年的你》”。
讲的是“闻晓雨”(马思纯饰)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和情妇私奔,后被父亲的挚友“朱方正”(范伟饰)收养。
某天,一座大桥坍塌,桥墩中发现一具8年前的尸骨,死者正是闻晓雨8年前失踪的父亲,而尸骨上的一封举报信又将凶手的信息指向朱方正。
原来父亲并没有私奔,而是早就命丧于此。
为了报仇,闻晓雨开始调查养父朱方正,与此同时,在逃杀人犯“孟超”(王俊凯)暗中相助,将整个事件拼凑补全。
二人合力共进,势要让朱方正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然,首先要帮《断桥》辩解的是,这部电影确实不是悬疑片。
电影宣发方向从未涉及“悬疑”,在基本资料上也仅有“犯罪”、“剧情”标签,而且物料中早就表明了范伟是凶手,甚至把行凶那一段的幕后视频公之于众。
所以范伟是凶手这个信息是完全公开透明的。
但问题就又来了。
既然进场前就告诉了观众凶手是谁,那为何电影还要耗费大量时间用在还原真相的过程中呢?
《断桥》的节奏奇慢,慢到让我不停要看手表观察时间流逝。
在已知凶手是谁,并且看过无数扫黑系列电影,也明白背后的逻辑前提下,它用2个小时讲了一个能在街头巷尾随便就能听到的俗套小故事。
主线剧情乏善可陈,主创们又在手法上用力过猛。
没完没了的监控切片,没完没了的空镜头,没完没了的无病呻吟,剪辑是跳跃的,逻辑是松散的,主线是混乱的,情绪是模糊的。
我明白李玉是文艺片出身,也知道摄影师曾剑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语言很丰富、构图很美,但一部标榜“犯罪”、“剧情”的电影,除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松散表达之外,就只剩下阅后即焚的浮光掠影。
这哪是犯罪剧情片,分明就是个写真集。
信息量少且散,摄影也是暗无天日,布光基本没有,调色暗度拉满,整体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
有好几次,我以为镜头里没东西,只要有人动了我才看到有活物。
当然,这可能也是摄影指导与导演的小心思。
因为这样根本看不见演技。
整个画面昏天黑地,演员也基本上都是侧脸,整体糊成一片也就罢了,关键时刻还有物理遮挡。
印象深刻的有一场戏,马思纯跑到王俊凯家中对峙,二人分别在屏幕一左一右。
两个大特写,这本来是演技的直观展示,结果呢?
王俊凯鼻孔以上全是刘海,马思纯干脆一道刘海遮住整张脸。
这是在玩蒙面猜猜猜吗?
电影全长113分钟,光是铺底就用了1个小时,在高官的红衣情妇出现之前,根本毫无剧情可言,观影期待为零。
整整一个小时,没有任何信息!就只在捕捉角色的状态。
然而耗费了如此多的时间资源,电影的角色塑造依然是薄如纸片,男女两位主角的性格特征用简单一两个词都能概括且从一而终,无聊无趣乏味至极。
观影过程中,我竟然心疼起王俊凯的粉丝们。
坐在我前方的五位小女生进场前欢呼雀跃,开场后就如霜打的茄子,举着手机等半天,终于捕捉到了一张王俊凯的正面全脸,之后便一直在叹气——
根本看不进去。
李玉,你欠王俊凯太多。
就这么简单的剧情还有不少bug。
比如王俊凯这个角色,一个在逃8年的杀人犯,为何凭空出现毅然决然帮助女主,最后甚至不惜与凶手同归于尽?
就因为一句“她和我姐姐”很像?
难道这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吗?
还有片中的警察。
一个震惊全市的桥墩藏尸案,还牵扯到高管坠楼盘根错节,结果当局只派2名警察调查。
然后呢,这两名警察不查社会关系,不查通讯资料,全程只是走街串巷,有重大嫌疑的朱方正就在眼前也能放跑。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导演刻意削弱社会力量,刻画主角的韧性。
然而两位主角侦破这一惊天大案的方式,就是跟踪。
跟踪朱方正,跟踪红衣情夫,大案破了、U盘也拿到了、一切真相都大白了,而一旁的警察还在玩鞭炮。
警察全程放水,破案只靠跟踪。
这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吗?
还有女主闻晓雨,我看完电影与千千万万观众一样,只想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报警!
电影放了1小时写真集后,闻晓雨终于拿到了U盘,里面有朱方正伤害父亲的高清特写,分分钟就能让朱方正枪毙50次。
然而,闻晓雨就是不报警。
不报警也就罢了,她还总是把报警挂在嘴边,提醒观众她神奇的脑回路。
第一次见孟超时,她威胁孟超交代实情,否则就要报警,套话红衣情妇时,她又威胁情妇配合,否侧就报警,直到孟超死后她还自我吐槽:
“如果我早报警,朱方正早就绳之以法了,你也不会死,55555”
但是你为啥不报警啊!!!!!!!
电影没说,但导演李玉的解释是这样的:
“人性复杂,人性难测,不是非黑即白。”
别问,问就是“This is 人性~”。
巧了,这句话的源头,好像还是能追溯到粉丝身上。
《断桥》上映后,“剧情降智”登上热搜,阅读数量高达1398万。
在如此庞大的差评基数下,粉丝们的解释也只有两个字:
人性。
票房靠粉丝买,口碑靠粉丝刷,连争议也要靠粉丝平反。
哎,
李玉,你真是欠王俊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