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拉丁美洲(详解拉丁美洲是如何形成的)

地缘简史[第30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三、五更新

第30节 拉丁美洲与美洲文明

教皇子午线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葡萄牙和西班牙必定会更有机会在那些非欧洲地区留下自己的烙印。今天这两个国家留下的地缘遗产,主要是通过覆盖大半个美洲大陆的拉丁美洲展现出来的。不过在最初的时候,他们的野心可不止于此。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教皇子午线。

在哥伦布为西班牙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两个天主教国家,于1494年在罗马教廷的主持下,于大西洋腹地划出了一条切割世界的经线,这条经线就是教皇子午线。在教皇子午线的分割下,西班牙不再觊觎葡萄牙在黑非洲的利益,以及绕过好望角前往印太地区的航线;葡萄牙也放弃对新大陆的开拓权。

不过随着探索的深入,这条划在平面地图上的分割线遇到了多重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球形。教皇子午线的局限性早有征兆,要知道哥伦布能够歪打正着的发现美洲大陆,便在于他相信地球是圆的。尽管他没有能够抵达真正的印度,但很快麦哲伦便帮助西班牙和人类证明了这一点。

受限于视野,绝大多数古代人类都相信大地和海洋都处在一个平面上。偶尔也会有人感到困惑,为什么远洋归来的航船,仿佛是从海天相接之处升到海平面上一样。早在两千年多年前,喜欢研究数学的古希腊人,就已经有学者作出了地圆说的判断。

在为欧洲带来思想解放的文艺复兴时期,地圆说开始日渐流行。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对于那些试图发现世界的航海者来说,地球是平、是圆显得尤为重要。显而易见的是,在一个球体表面移动与在一个平面上移动,遵循的数学原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直观的例子,是你在平面地图上按照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原则标定出来的航线,在球面上大多数时候并不成立。

科学讲究实证,即便再相信地球是圆的,甚至能计算出地球的大小,总还是需要有人亲身去验证一下。想验证地球是圆的理论上并不困难,无论是地平说还是地圆说的支持者,都认同陆地是被海洋所包围。地圆说的支持者只要能够先沿着哥伦布的航行方向抵达美洲,然后再一路向西对接上葡萄牙人开拓的印太航线,回到欧洲即可验证这一点。

为西班牙做到这一点的麦哲伦与哥伦布一样并不是西班牙人,其国籍甚至还是西班牙的竞争对手葡萄牙。这种人才基于理想在不同国家自由流动的情况,两千年多年前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分裂期春秋战国时代也出现过。帮助秦国强大的商鞅,与很多秦国的官员一样都属于非秦国人的客卿。受益于这种开放性,春秋战国时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黄金期,诞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学派。

1519年,麦哲伦的船队离开西班牙,3年后剩余的船只回到西班牙,完成了这次史无前例的创举。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麦哲伦的这次航行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发现了能绕过美洲大陆的麦哲伦海峡,而是登陆马来群岛最东北端的菲律宾。由于菲律宾的位置,并不在通过中国的航线上,葡萄牙人当时还没来得及发现和登陆这片土地。

在为西班牙服务之前,身为葡萄牙人的麦哲伦曾经希望葡萄牙能支持他的环球探险。与拒绝哥伦布的理由一样,葡萄牙国王仍然认为没有必须开辟一条新东方航线来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与其说是麦哲伦成就了西班牙,倒不是说是受到哥伦布发现鼓舞的西班牙,一定会顺其自然的寻找一位代表,帮助其向西找到真正通往东方的航道。

然而麦哲伦的环球探索,却给划在大西洋中心的教皇子午线出了个难题。一条直线固然可以完美切割一个平面世界,但对于一个球面来说却是不够的。当你把东、西半岛用两张地图变形展现出来后,你会发现教皇还应该在地球的另一面再划定一条分割线,以让代表教廷向全球传教的两个天主教国家能够完美瓜分世界。

按照葡萄牙人的想法,整个中国、印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东南亚,都是自己所开拓的天然贸易领地。西班牙人横穿太平洋在菲律宾的登陆,却打破了这一默契。好在在麦哲伦帮助西班牙抢先发现菲律宾之前20年,一支前往印度进行贸易的西班牙船队,曾经因为风暴的影响意外的登陆过位于南美洲东北部的巴西。

按旧教皇子午线的认定原则,应该是西班牙完整拥有整个新大陆属性的美洲,而在亚洲及黑非洲开拓贸易及殖民地的权力,则是由葡萄牙所独享的。要是西班牙人以谁发现,谁占有为理由坚持对菲律宾的所谓主权,那么葡萄牙人自然也可以向教廷要求对巴西的主权。

最终在教廷的调解下,双方于1529年重新立约调整了不能完美解决问题的旧教皇子午线。巴西成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则成为了西班牙的领地。虽然西葡两国并没有如愿瓜分整个世界,日后有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发现和分配世界的行列,但这一举动无疑在向全体人类昭示一个现实——欧洲人主导世界的时代来临了。

西班牙人的选择

众多竞争者的参与,让西班牙和葡萄牙对分世界的想法落空,不过在拉丁美洲,这个愿望却还是基本实现。当疯狂的殖民时代过去后,欧洲人会发现在撒哈拉以北的旧大陆,所作出的改变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印度、阿拉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文明地区,依然在遵循着自己的轨迹运行。

美洲、澳洲这两片新大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欧洲人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一切。从这个角度说,当初在教皇主持下被排除在整个旧大陆贸易之外的西班牙,反而是幸运的。能够在美洲这片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肆意打造出一个新西班牙。反观领土和国力都不占优葡萄牙,在东方的利益很快就被荷兰、英国这些后来者侵蚀。如果不是得到了巴西,我们甚至很难再找一个葡语区,以验证葡萄牙曾经的辉煌。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共同将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绝大部分土地纳入了拉丁美洲的概念。这个年轻的地缘板块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曾经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并且是最核心的殖民地;二是宗教上已经成为天主教世界的组成部分;三是官方语言为拉丁语系属性的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

现在问题来了。西班牙曾经视整个美洲为自己的当然领地,如果说把巴西的利益让给葡萄牙,是因为在太平洋彼岸的菲律宾得到了补偿,那么最终没有在美国和加拿大经略成功,而只是将拉丁美洲的北部极限设定在墨西哥,却又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西班牙在北美的竞争者英国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个多世纪后,才艰难的在北美东海岸建立第一个殖民点詹姆斯敦(1606年),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打响,欧洲殖民者的移民区都只限定在北美东部地区(包括在加拿大东部殖民的法国)。

事实并不是西班牙人没有时间进行扩张,而是他们有选择性的在新大陆进行了殖民。一个比较容易产生的误会的是殖民两个字。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觉得,对外扩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多余的人口迁徙至新的生存空间。在近现代饱受人口压力的中国人当中,尤其容易产生这种误会。

对于骨子里浸透着商业基因的西方来说,贸易利益才是他们所追求的。至于殖民,那只是建立贸易帝国的副产品。如果目标地区有足够大的利益,原住民又足够弱势的话,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以及对原住民的同化,最终才会展现出字面意义上的殖民状态。

新大陆便符合这两个特点。拥有优先选择权的西班牙,将整个新大陆当时最精华的部分给选走了。要是按照现在的情况,大家肯定会觉得美国在北美中部所占据的这片土地,才是天选之子。然而在西班牙人登陆美洲时,那些已经生成了成熟文明,并创造出大量财富的土地,才是最值得期待和征服的。

众所周之美洲有三个原生文明。这三大文明位置最靠北的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高原。今天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就是建立在阿兹特克人的旧都特诺厅提特兰之上的。墨西哥与美国的边境地带,横亘着以奇瓦瓦沙漠为核心的一系列荒漠,阻滞了文明向北传播;玛雅文明分布于墨西哥东南部的尤卡坦半岛,以及中美洲一带的热带雨林中;而印加文明则是沿南美西侧的安第斯山脉扩张自己的文明。

换而言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是围绕着这三大文明而进行的。这些土地不仅有大量可供驱使的人口,更为重要的是还有探险者最渴望得到的贵金属。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代表西班牙王国征服印加帝国时,他曾经要求印加臣民用黄金堆满一间长二十二英尺宽十七英尺、高九英尺的房间,以赎回他们的皇帝;阿兹特克文明所处的墨西哥高原,则存储有世界上多的白银。

如此多现成的财富,让拥有先发优势的西班牙人,并不太愿意去突破美墨边境的荒漠地带,到北美做拓荒工作。只是在英、法等强势扩张者进入北美后,才派出过少量殖民者去美国中西部宣示主权。一旦后者以武力相威胁,无论是西班牙还是独立后的墨西哥,都无力做出有效的抵抗。

实际上,西班牙愿意把巴西让给葡萄牙,同样是因为这片土地看起来相当鸡肋。提到巴西的地理环境,大家首先想到的估计是全球最大的雨林——亚马逊雨林。一直到今天,亚马逊雨林的很多地方还散布着原始部落。以至于葡萄牙人的殖民工作,主要是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今天巴西大部分的人口,也就定居于沿海而不是表面看起来,挺有开发潜力的亚马逊地区。

将没有生长文明和大量人口,以及没有金银矿的巴西让给葡萄牙,并不会给西班牙造成损失。相反拿到菲律宾这样一个身处太平洋之西的据点,却可以让西班牙将整个太平洋视为自己的内海,并觊觎东方贸易。在当时怎么算,看起来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美洲文明的毁灭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生长于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文明显然是失败者。这种失败源于新大陆与旧大陆的彻底分离状态,使得新大陆的人类没有办法从旧大陆的技术进步中吸取养分。以至于身着胸甲、骑着高头大马,甚至还带着火枪火炮的西班牙人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这些被征服对象首先从精神上就崩溃了。

尽管美洲文明已经整体消失,他们所生长的地区现在只能以拉丁美洲这个带着欧洲烙印地缘标签,立身于世界之林,但这些失败者的产生和消亡过程,同样能够给人类以很多启示。包括生出一样旧大陆所不曾具备的文明基因。

在旧大陆,大河文明和贸易文明相辅相成,共同拉动了旧大陆文明的进步。然而南美三大文明却很难归类为两种类型。印加文明的基石是安第斯山脉上的梯田;阿兹特克人会在湖上建立浮岛,将城市和农田建在浮岛之上。这些独特的农耕形式,以及他们所培育出来的独特作物品种,对旧大陆是相当有益的补充。

至于玛雅人,他们焚烧原始森林平整土地(同时为土地积肥),并在雨季到来之前播种玉米的做法,怎么看都只停留在原始的刀垦火种阶段。能够通过如此原始的农业方式,发展出文字、宗教以及城市这些文明要素,让很多原本只着眼于旧大陆文明样本的研究者,意识到人类还拥有更多的可能。

过于封闭是美洲文明的升级速度远逊于旧大陆文明的根本性原因。除了因为地理原因无法与旧大陆文明进行交流以外,美洲诸文明内部同样缺乏常态化的交流。玛雅人创造的象型文字并没有流传到印加帝国;已经开始尝试青铜器冶练的印加人,也没有把这一技术传导给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

缺乏役畜尤其是马,是美洲文明内部缺乏交流的重要原因。从自然环境来看,拥有大片温带草原的美国中部是美洲最适合驯化疫畜和马的板块。只可惜马的祖先虽然与人类一样,曾经透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但最起码在两万年前就已经在这片土上的灭绝了。事实上即使北美大草原上的原住民有了马,对三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不大。毕竟这片草原不是处在三大文明之间,游牧者没有办法像在欧亚草原上那样,将生长于不同环境下的文明串连起来。

当然,无意识的文明因子转播肯定是存在的。玉米是玛雅人的主食,印加人的食谱中玉米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这种金黄色的主粮却是在阿兹特克文明所处的墨西哥高原上被培育出来的。此外在欧洲人登陆北美大陆时,北美地区有些原住民部落,也已经开始种植原产于墨西哥的玉米、南瓜等作物。被认为是美国精神源头的五月花号,在登陆美国后就从原住民部落学习到了这些南美作物的种植方法。

被封闭在山地、高原以及原始森林里的美洲文明,同样没有发展海洋贸易的需求。最早在海边看到欧洲人船舶的原住民们,甚至无法理解这些船是从另一片陆地而来,而只能认定它们是从天上降临下来的。

大河型文明能够扩大文明的规模,贸易型文明能够加深人类的交流。两种条件都不具备,总体文明样本上又少于旧大陆。这些因素累积在一起,使得美洲文明全面落后于旧大陆文明,并在遭遇降维打击后消失成历史。

此外美洲文明如此彻底的消失,还可以让人类意识到一个在旧大陆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的悖论:越文明、越有组织性的人类群体,越容易被自上而下征服。南美三大文明中最成熟、人口最多的是以秘鲁为核心的印加文明。保守估计这个文明在被征服时也已经有了600万人口以及20万军队。而作为印加征服者的皮萨罗,队伍里只有不到180人以及60多匹马。

这次征服可以说是史上最夸张的征服,但却并非孤例。看看身为旧大陆文明代表的中国和印度,在古代曾经多少次被人口远少于他们的入侵者征服,就应该知道我所言非虚。一个有稳定运行机制的社会,就像一个被大脑控制的人体一样,一旦大脑被控制,那些原本被大脑控制的机体将很容易顺从的为新政治意识所服务。

哥伦布大交换

新旧大陆的地理隔绝,不仅仅造成了两片大陆的文明差距,还成就了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哥伦布打通两片大陆的海上交流通道后,一场对两片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生态平衡,都造成深远影响的物种交换事件随即发生。考虑到哥伦布的发现是这一切的开端,这次物种交换事件被命名为了哥伦布大交换。

旧大陆输入新大陆的物种是全方位的,除了新大陆原本没有的牲畜、作物以外,还包括人类本身。作为主动移民者的欧洲白种人,以及以奴隶身份被贩卖而来的非洲黑色人种,加上黄种人属性的原住民,让拉丁美洲成为了新的种族大熔炉。与身处旧大陆的印度,花费上千年时间将三大种族融合进同一文明不同的是,拉丁美洲完成这一进程不过数百年。

在滋养过美洲文明的墨西哥、秘鲁等地,种族融合主要发生在欧洲白种人与黄种原住民之间。其中覆盖阿兹特克与玛雅两大文明的墨西哥,有90%的人口为印欧混血;农业更发达的印加文明,则为现代秘鲁留下了将近一半比例的原住民后裔,以及将近40%的印欧混血人口。

此外在原住民稀少,但温度上适合开拓热带种植园的巴西,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成为了融合的主体;阿根廷、智利这种原住民稀少,同时又与欧洲环境相仿的温带地区,则迁入了更高比例的欧洲裔白色人种。

尽管拉美地区内部的种族融合进程还在进行中,甚至不同人种比例的国家还有相互歧视的现象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融合已经形成了具有很高辨识度的拉美民族特征。以至于在尤为注意种族分类,且因经济和文化优势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美国,在做社会调查时会专门做出一个拉丁裔的族群分类(并长期将之视为有色人种)。

相比之下,美洲原住民包括动物,对旧大陆的输出就显得乏善可陈了。除了偶尔见诸于动物园或者家庭的羊驼以外,生活在旧大陆的人很难见到来自美洲的原生动物性物种。不过这并不代表,为人类文明作出多样性贡献的美洲,就对美洲以外的世界就没有贡献了。

恰恰相反,美洲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极为重要的。民以食为天,在工业技术可以发展到直接在工厂中,用碳元素合成食物,或者直接把叶绿素植入人体,让人类晒晒太阳就可以获取能量之前,生长在土地中的粮食作物,始终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美洲文明的贡献,在于为世界提供了数量繁多的高产作物,包括位列全球五大主粮之列的:玉米、土豆;在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广泛种植,被誉为第六大主粮的木薯;以及红薯、南瓜、花生等可以充当主粮补充的作物。如果再加上咖啡、可可(巧克力的原材料)、烟草等深度融入人类生活的经济作物,说来自美洲的作物养活了世界一半人口并不为过。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以及美洲作物入旧大陆的传播,全球人口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以最以人为本的中国为例,在美洲作物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人口一直未能突破亿级关口,而到了18世纪末中国人口数量则突破了3亿。

发生在欧洲的爱尔兰大饥荒,同样可以证明美洲作物的影响力。土豆在传入欧洲之后,很快便因其高产性和高适应性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在已经将土豆作为唯一主食的爱尔兰地区,曾在19世纪中叶发生过一场巨大的主粮危机——爱尔兰人赖以生存的土豆,因霉菌感染而导致大面积绝收。这场灾难使得一百余万爱尔兰人死于饥饿(占当时爱尔兰总人口的1/4),另有一百余万爱尔兰人漂洋过海迁入美国(爱尔兰裔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族群)。

除了这些人类看得见摸得着的动(包括人类)、植物物种交换以外,人类肉眼看不见的病毒与细菌等初级生物,同样迎来了一场交换盛宴。被水手们带入旧大陆的天花病毒,被认为是美洲原生文明毁灭的重要推手。由于历史上完全没有经历过此类病毒的洗礼,美洲原住民唯有经历残酷的自然选择,方能保留下能够适应的个体。背后的代价,则是大量人口死亡。

对于美洲地区,尤其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来说,旧大陆病毒的传入就好比发动了一场生化袭击,使得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承载文明因子的少数精英阶层大量死亡,进而起到破坏文明传承的作用。除此之外,源自非洲的疟疾、黄热病等传染病,也都让美洲原住民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不过不要以为在生物战层面,新大陆就只能被动遭遇攻击。在大西洋航线被开通之后,欧洲人很快发现一种奇怪的,主要由性行为传播的疾病——梅毒。出于甩锅的心理,法国人会把梅毒称之为那不勒斯病;德人会将之命名为法国病;奥斯曼帝国则叫它基督徒病;印度人则认为这是一种葡萄牙病。尘埃落定后人类才发现,这种让人难以启齿的病毒,源头很可能源自于哥伦布的发现。

归结下来,哥伦布大交换给人类的启示在于两点:一是每一次不同世界的融合与碰撞,都将为人类带来新的机会。在宽容的看待那些负面影响后,你会发现人类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技术交换中让文明实现升级;二是即便是被视为落后的文明,它所独自发展出来的多样性因子,也会为人类文明的总体进步作出贡献。

搜索建议: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词条  
热评

 彩票“再见了”,中奖500万的概...

现代社会要想一夜暴富实在太难了,除了老房子拆迁之外,就是购买福利彩票了。而只要花上几元钱,就有可能中到500万大奖,这种以小博大的方式,曾经牢牢吸引着普通民众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