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1902年出生于苏州,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他的父亲是江南曲圣俞粟庐——清代权威昆曲家叶堂的唯一传人。俞粟庐亲自教导儿子学习文化和昆曲,将他培养成卓越的京昆艺术大师。
正是因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俞振飞登上舞台表演时不仅技艺精湛,还透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昆曲中的小生多为书生,俞振飞用自己的“书卷气”取代了传统小生的“脂粉气”,将小生艺术的品位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至今未被逾越。
俞振飞5岁开始学习文化。父亲认为白话文太浅,一开始就教他读“四书五经”并练习书法。家中藏书颇丰,俞振飞从小就喜欢钻到父亲“四壁图书”的书房里去,“见书就读”。先看经、史、子、集,后看医书和各种杂书、闲书。俞振飞十几岁时就学会作诗、填词作散曲和小令。父亲在他14岁时又先后安排他拜著名画家陆廉夫、冯超然为师学画。俞振飞后来的博学多才,正大大得力于早年读书学习的广泛。
他从6岁开始学唱昆曲。虽然只要几遍、至多十几遍就能学会一支曲子,但父亲仍然规定他每一支曲子要唱一百遍以上;只要有一点唱得不对,就要从头来过,再唱一百遍,直到滚瓜烂熟为止。中国有句谚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其前提是“立志须高,入门须正”,基本功必须极其扎实。用这样的方法,俞振飞到19岁便能随父学唱《纳书楹曲谱》中的所有曲子两百多出。
这个时期,著名实业家穆藕初于1921年发起成立了上海昆剧保存社,吸收了上海和苏州的众多著名曲家,传承和弘扬昆曲。同年,上海昆剧保存社借地苏州创办昆剧传习所,招收的学员即后来著名的传字辈。而俞振飞因师从江南昆曲最后的专业团体全福班的沈月泉、沈锡卿学习表演身段,与传字辈出自同门。俞振飞的唱功无人可及,传习所所长孙咏雩再三叮嘱其最杰出的学生顾传玠和朱传茗要多向俞振飞学唱。传字辈学生在上海实习演出期间,俞振飞多次与他们同台串演,与传字辈师弟们关系亲密。
1930年冬天,28岁的俞振飞在京剧名旦程砚秋的邀约下,专程到北京拜了京剧名小生程继先为师。两年后,俞振飞又应邀与程砚秋之合作,两人一直合作巡演六年,誉满京、津、沪、宁等城市。1939年起,俞振飞成为京剧四大小生之一。自1921年到1950年的近30年间,俞振飞除了与程砚秋、梅兰芳长期合作演出外,还与其他二三十位京剧名家合作演出。“与高手过招”30年,才造就了他在京昆剧中独创的儒雅、秀逸的俞派小生风格。
梅兰芳在20世纪20年代初听到俞振飞唱昆曲后,便激动地拉着他的手不放,说:“我今天听到了真正的昆曲。”后来梅兰芳又对秘书许姬传说:“过去我在北京听到的不是正宗的昆曲,我想象中的昆曲一定是像今天听到的那样。”梅兰芳主动请俞振飞帮助自己提高水平。1933年,梅兰芳南迁、定居上海后,请俞振飞教曲,在其帮助下研究昆曲,对以前学过演过的五十多出昆曲戏加以整理并重新认识。梅兰芳后来回忆说:“我们这个研究昆曲的小团体里,加上俞五爷,更显得热闹。那一阵我对俞派唱腔的爱好,是达于极点了。我的唱腔,也就有了部分的变化。”
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前中期的戏曲名家极少有机会拍电影。1955年,梅兰芳要拍摄昆曲电影《断桥》,提出请正在香港的俞振飞回来合作。1959年,梅兰芳又与俞振飞合作拍摄《游园惊梦》彩色昆曲电影,梅兰芳扮演杜丽娘,俞振飞扮演柳梦梅,梅兰芳最优秀的弟子言慧珠扮演春香,传字辈名家华传浩扮演杜母,昆大班以华文漪为首的8位旦角学生做花神……如此豪华的阵容举世无二。这两部电影,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生旦合作的昆曲电影,也是当时戏曲艺术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俞振飞不仅演唱一流,而且善于思考、精于创作。1955年,俞振飞到杭州参与昆剧《十五贯》的创作和修改。著名昆剧演员周传瑛说:“振飞同志归来,立即投入了复兴昆曲的工作。这时候我们已经着手改编昆曲传统戏《十五贯》了。我本来不是演况钟这一类角色的,但要突破自己原来行当的局限,一定得下苦功。在排练过程中,我得到许多同志的真诚帮助,振飞同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花了好几个晚上来指导,不少次议论到半夜三点多钟……”1958年,在周总理的提议下,上海市戏曲学校组织班子着手改编《墙头马上》剧本,又请俞振飞、言慧珠、朱传茗等一起讨论修改。此后边排边改,反反复复排了十几遍,本子也修改了十几次。俞振飞还让学生参演,在唱腔创作和表演指导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总理看了《墙头马上》后,称赞俞、言二人为“最佳搭档”。
自1955年回上海后,俞振飞开始了其艺术生涯的辉煌阶段,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他完成了熔昆京艺术为一炉、书卷气浓郁的儒雅秀逸的俞派表演艺术风格,成为公认的新中国70年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昆京艺术大师和标志性的文化大家。他的多部代表作皆成为传世经典,同时又著有《俞振飞艺术论集》《粟庐曲谱》《振飞曲谱》,亦是一位杰出的昆曲理论家和教育家。
而作为同样杰出的戏曲教育家,俞振飞培养的小生演员有百余人,皆活跃在全国各地京昆舞台上,最著名的有蔡正仁、岳美缇、薛正康、黄正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