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历代传世碑帖大观,壮哉!

碑帖,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历代传世碑帖大观:

一、晋 王羲之

1、姨母帖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了。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早期作品之一,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属于“过渡型”的书体。它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贴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现存此帖为唐代双钩填廓法临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为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以“羲之顿首”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

清乾隆帝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 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快雪时晴帖》被乾隆帝视为"三希"之首。

二、晋 王献之

1、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纵26厘米,横11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帖为行书,但有的字近楷书,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书,如“何如”、“献之再拜”,楷、行、草共处一纸,自然、协调,毫无牵强之感。书写自由,不拘体式,由此可见东晋士人寄情翰墨,自由书怀的风尚。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2、地黄汤帖

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

《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整幅字富有节奏感,开头“新妇”两个字是行书刚落笔速度较慢,写得凝重端稳,“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用笔已经很洒脱,笔画连绵宛曲,提按自然,轻重变化,充满韵律感,墨色浓淡、枯润相间,使得全帖具有散朗舒展的特点。

三、唐 陆柬之

1、文赋

《文赋》是晋代陆机的文艺理论作品。此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

魏晋时期,使得文学走进自觉地时代。随着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价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学理论上也一扫两汉沉闷凝滞的气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全面展开,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赋》应运而生。

四、唐 李邕

1、麓山寺碑

此名碑历来为人称颂。明王世贞说:“《岳麓寺碑》胜《云麾》……其神情流放,天真烂熳,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评价极高。此碑的特点:用笔方面,由于李邕博采魏晋时期钟、王书体和北朝碑刻书法之长,所以落笔坚实,谨严而开合得体。在结字方面,结构宽博,向四面开放,中宫紧缩,充分体现了李邕行书奇崛多变的艺术特色。

五、唐 颜真卿

1、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2、刘中使帖

《刘中使帖》为唐代颜真卿闻知河北藩镇叛乱之将吴希光已降、卢子期被擒获的捷报时,所写的尺牍,行草书,8行,行41字。笔力雄健,线条遒逸联绵,有“钩如屈金,点如坠石”(宋朱长文《续书断》)之评。可与《祭侄文稿》相媲美。

3、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原迹已失,刻石存西安碑林。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传世摹勒翻刻计有12种之多,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其中以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宋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本比较有名。

六、宋 蔡襄

1、自书诗

《宋蔡襄自书诗》:行书《自书诗》卷,纸本,纵28.2、横221.2厘米,收录蔡襄作于宋仁宗皇祜三年(公元1051年)间的自书诗11首。其书法结体端丽,运笔沉稳,反映了中年时期书法作品的风貌。清代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说此卷是“此公第一小行书”。卷后有宋代杨时、张正民、蒋璨、向水,元代张雨、张枢;明代胡粹中等人题跋。并有贾似道、梁清标、永琰等人鉴藏印。

2、致彦猷尺牍

《大研帖》(致彦猷尺牍),1064年,纸本,25.6cmX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襄上,彦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闰月。

七、宋 苏轼

1、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而《后赤壁赋》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虽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2、归去来辞

《归去来辞卷》,纸本,纵32厘米,横181.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坡书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杨凝式之长,其书风充分流露瀟洒奔逸豪迈不羈的气概。此卷文字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纵笔重,横笔轻,撇戈笔划,左伸而右缩,为苏字特色。

八、宋 黄庭坚

1、松风阁诗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2、华严疏

《华严疏》 行楷 绫本 25.1× 115cm,凡19行,113字。书于元祐五年(1090年)左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卷笔划遒劲娟秀,结体疏朗萧逸,深得晋人韵趣,堪称黄氏书法的杰构名作。

九、宋 米芾

1、苕溪诗

《苕溪诗》是米芾中年的作品。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已三十八岁。那时他在游历苏州、无锡,此卷是他出发造访无锡之前的手笔。虽中年已到,但字中却不乏天真之气,以胸中之美,贯注全篇,整个书风令人惊叹不已。

2、拜中岳命诗

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自书五言律诗二首。据徐邦达考,约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后。时米带四十四岁。书法清劲流宕,神采奕奕。铃有:宋绍兴内府,元柯九思、王永宁、蔡汝楠、唐宇铭及清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曾入刊《三希堂法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十、元 赵孟頫

1、归去来辞并序

赵孟頫《归去来辞》以楷、行、草相杂,结构雍容宽博,通篇徐疾有致,平和中见灵动。

2、烟江叠嶂诗

从书法的风格看,此时的赵孟頫已充分显示出成熟的书法风格,赤壁赋、吴兴赋等代表作品都用笔娴熟,结体俊美飘逸,书写十分自然。辽博藏本的赵书风貌, 基本上属于这一时期的风格特征。用笔爽朗清俊,筋骨秀逸。笔势奔放而挥洒则十分随意。

3、高峰禅师行状

这件作品通幅纵25.3厘米,横717.5厘米,创作年代不详,但根据作品的风格推断,应属于赵孟頫中晚年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赵孟頫的一件精品。此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共239行,约三千字,虽属长篇巨制,但却是前后一致,如同一气呵成,让人不得不叹服赵孟頫的功力之深、艺术之精。

搜索建议:历代传世碑帖大观,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