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百晓生
编辑 | 古利特
在川黔交界处,有一个小镇规模不大,但远近闻名。
这里是古代川黔交通要塞,造就了川盐入黔的传奇;在近代是战略要地,是重要的红色文化所在地;在当代则是著名的酱香酒产地,造就了营收200亿元的酒业巨头。
它就是位于赤水河畔的二郎镇。
水陆要津刺激饮酒需求
二郎镇旧时名为二郎滩,因赤水河边的二郎神庙而得名。先秦时,二郎镇位于夜郎国,当时人们已学会酿酒。据史料记载,夜郎国产的“枸酱酒”以卓越品质被当作朝廷贡品,而被汉武帝称赞。
清乾隆十年,贵州总督张广泗渴望打通川盐入黔的通道,开始修葺赤水河河道。但是,从二郎滩至马桑坪一段,因河床狭窄、滩陡流急,两岸悬崖峭壁经常崩塌阻塞河道,工程量大,未能修通,依然靠人工运输。二郎滩因此成为川盐水陆运输的中转站,汇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盐商,造就了一时商业繁荣。
“要函仰贵局寄四川永宁县……赵老爷……自高陵县西街”,在二郎镇老街上盐业博物馆里,依然存放着一封二郎镇与关中平原盐商互通商业讯息的书信。
清朝诗人陈熙晋在《咏茅台酒》中写道:“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其实后半句所描述的景象,同样适用于下游几十公里外的二郎镇。
鼎盛时期,二郎镇年运盐量约18000吨,每天聚集着2000多名运盐脚夫。辛苦劳作的脚夫,需要用烈酒松活筋骨,睡个好觉。商人们生活豪奢,不惜重金沽买美酒。
在强大的消费刺激下,二郎镇的酿酒业迅速发展。到清末,全镇已有大小酒坊、糟房20余家,酒师、酒工数以百计,与对岸的茅台镇一起形成“酒冠黔人国,盐登赤水河”的盛况。
如今,营收超过200亿元的郎酒,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山川风土酝酿醇厚弥香
好山好水酿好酒。
当我们谈论某款白酒时,往往要加上产区的前缀。因为白酒讲究天人合一,不同的山川风貌可以赋予白酒不同的风味。
二郎镇,就是这样一个融合了气候与地理优势的酿酒佳地。
赤水河是公认的美酒河,水源优质,酸碱适中,溶解氧丰富,富含硒、锂、镁、铁、锌等30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酿酒的绝佳水源。
二郎镇位于赤水河中游,该段土壤结构松散、强度低、孔隙大,河水流经此地再次得到过滤,滤去来自上游对酿酒不利的钠、镁、铝、铬等元素,并进一步添加钾、钙、磷、锶等对人体有益且有利于提升酒体风味的微量元素。
在地貌上,二郎镇地处大娄山西段北侧,属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区,有赤水“小三峡”之称,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1350米,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盛夏多雨,非常适合酱酒生产所需的耐高温酿酒微生物的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二郎镇蜈蚣崖五老峰半山腰有两座形成于侏罗纪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天宝洞和地宝洞。洞内湿度、温度与土窖内相差甚微,常年保持在19℃左右,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是酒存储陈年的最佳场所。
如果到洞内观看,大家可以发现储藏于此的陶坛壁上滋生了一层厚厚的酒菌。这些酒菌里存活着400多种微生物,催生着土制陶坛中的贮酒更加醇化生香,堪称世界一绝。
随着赤水河流域气候与地形的孕育,这片镶嵌在赤水河畔的山间小镇,近乎完美契合了酿造美酒需要的所有元素。二郎镇因此成为赤水河左岸酿造酱酒的绝佳之地。
时代召唤承接“浓酱双优”重任
四川省在川酒“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川酒“浓酱双优”的独特优势。
二郎镇作为川酒中酱酒发展的核心产区,也获得极大支持。当前,各地政府正全力开发二郎镇优质酱酒生产区,深化酒企“扩量、壮身、强头”行动,支持郎酒实施“百年企业、千亿征程”战略,推动川酒、川酿等8家中小酒企蓬勃发展,构建以郎酒为龙头的“1+N”酒企梯队。
据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二郎镇酒企实现营收150亿元、上缴税收32亿元。
但这并不是二郎镇发展的天花板。
今年,古蔺县出台的《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十二条措施》中针对二郎镇提出,实施沙滩酱酒基地等酒类重点项目17个、总投资331亿元,着力打造酒业新增长极。预计到2026年,二郎镇白酒产能预计突破11万吨,产值达1000亿元,初步建成赤水河左岸千亿级酱酒产业集群。
可以看出,不管是历史厚度、地理优势,还是政策指引,二郎镇已经具备一个优质白酒产区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和内生动力。
放眼整个赤水河流域,二郎镇经过充分挖掘和打造后,将以郎酒为头部,以川酒集团和潭酒为腰部力量,用品牌影响力和品质密码推动着整个川派酱酒奋勇争先,同时与右岸的茅台镇一起,以赤水河双星带动整个酱酒实现香飘世界。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