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从古代的说法来看,人到四十岁的时候就没什么疑惑了。
对生命应该也是一种比较淡然的态度。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平均寿命也就是四十岁左右。
所以该解开的疑惑也就自动解开了,也就顺便看淡了生死。
然而到了如今现代社会,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生活习惯以及知识,往好的方面提升。
人均寿命不断地延长,现在六十岁都算年轻,八十岁还能努力,长寿老人越来越多。
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
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照顾八九十岁的父母。
这种现象在农村和城市都存在。
说说我身边的例子。
同事老家村里有个老人姓张,张大爷今年66岁自己都当爷爷了。
但是他还在照顾他的九十多岁的父亲。
老张家一共有五个子女,三儿两女。
老大是大姐今年70岁,最小的老五今年五十多岁,也快到退休年龄了。
大姐之前是嫁到了外市,一年也就回来一两趟,再说她也有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
这几年都是在帮自己的孩子带孩子,分身乏术。
老二就是张大爷,他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在镇上,还能互相帮衬一下。
老三、老四也都在镇上,但是都还在工作,平时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总归不可能是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照顾老人。
老五因为从小被溺爱娇惯,家里没人让他干活。
所以现在赡养老父亲的义务他就“主动”逃脱了。
最大的“孝顺”就是偶尔回村里,手里提溜两斤橘子,就算是来看望过了。
现在5名子女中,唯一“清闲”的就是66岁的张大爷。
张大爷的父亲今年90岁,其实一直以来身体状况都还可以。
可能是因为常年务农的关系,身子骨比较健壮,也没有那些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之类的问题。
五年前,张大爷的母亲去世,第二年开始父亲的状况就恶化得很快。
举个例子,原本老爷子以前可以自己的收拾家,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前几年开始,就记不住东西,连自己平时用的剪刀、衣服等等生活用品都不记得放在哪里。
再到后来,耳朵也不太好使了。
耳朵不好使的结果就是,父亲越来越不爱跟别人说话。因为听不清,人家老得重复。
重复多了别人不乐意说了,父亲有自尊心,就越来越少跟别人说话。
但是老年人这样不好,人际关系的减少,会加剧他心理的孤单寂寞。
然后老爷子就开始更记不住东西,喜欢乱发脾气。
有一次他自己一个人离开家,徒步走到镇上,又渴又饿,跟路人求助,好心人帮忙把他送回了家。
张大爷就决定:
今后由自己来看管、照顾老父亲。
按理说,66岁也算是标准的老年人了,应该是让子女照顾、在家含饴弄孙的年纪。
然而张大爷却不得不挑起照顾八十多岁老父亲的重任。
张大爷自己就是老年人,也不是说特别健康的那种,也是常年吃药的。
可想而知,他的“养老”困境,是很多人没办法想象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乐意生孩子,有些长辈就说:
你不生孩子,将来你老了,没人管你。
但是我们看到一些现实的案例,有些老人有很多小孩,五六七八个。
到了晚年真正来照顾、关心的又有多少?
子女多,有可能会得到很多照顾;
但也同样存在一种可能,大家都觉得别的姊妹会照顾,然后互相推诿。
到最后,只有那个最心软、最孝顺也最有责任心的子女,一个人负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不管有多难。
讨论
“有人说,现代社会,人情冷漠,活得太久也不见得是好事情”,这个说法你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