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赵都市报
出生邢台威县,被拐至山东茌平,而后辗转至黑龙江哈尔滨,只因有魂牵梦绕的家乡在召唤,这位80多岁的老人始终没有放弃。最终,虽历经波折,但在众多好心人的齐心努力下,老人的家乡逐渐清晰,回家的道路倍感温暖。
抵家:“乡亲们,我回来了”
1月5日13时20分,当从哈尔滨西站出发的K1062次火车抵达清河城站时,火车上的一位八旬老人方觉这一切都在真实地发生着。
10个小时的路程,这位老人等了80年。
老人名叫刘召喜,此次一起陪同回来的有大女儿刘再杰、四女儿刘再华、大儿子刘在山及儿媳韩丹,还有小儿子刘在林。
出现在出站口的刘召喜老人穿着崭新的羽绒服,围着红色的围巾,戴着印有“我爱你中国”字样的红色口罩。
“老人在火车上很早就醒了,一直望着窗外看。”大儿子刘在山告诉记者。
他们要回的家乡在威县常庄镇鸭窝村,距离车站21公里。
而此时的鸭窝村,欢迎老人回家的条幅悬挂在村口,乐队演奏响彻村庄,而村庄的乡亲们,也聚集在村口及巷口处,张望着这位远方的亲人。
半个小时后,当载着老人的车辆缓缓驶入村庄时,村庄沸腾了,老人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曾经朝思暮想的村庄,终于触手可及。金善文手捧鲜花一直在家门口等候,在看到叔叔一家人的瞬间,这位六旬老人再也止不住泪水,任凭流淌。
那叔叔爷爷的叫声,那一声声对往事的问候,那熟悉又陌生的乡音,一时间,刘召喜老人似乎沉浸在回忆中,他或许记得又或许不记得,但他说,见到这么多家人,就很好了。
当日16时,在面对悬挂在北墙上的家谱时,老人选择四叩四拜,满含八十年思乡之情行大礼,以此祭奠祖先。
或许此时,老人的另一个名字金传双才正式回归。
离家:一生记忆
岁月斑驳,但对于家乡的点滴记忆,因时刻挂怀,虽已模糊,但轮廓尚存。
刘召喜说身份证虽显示出生在1937年,但在自己的记忆中,应该是1934年出生。
家人的情况大致如下:母亲是在自己5岁时离世,推算时间1939年。父亲是在自己7岁时离世,推算时间1941年。大哥是20多岁因病离世,当年自己7岁,推算是1941年。三哥离世时是13岁,具体年份无法推算。好像有个姐姐已外嫁,姓名等具体信息不详。二哥在世,好像离家走丢,二哥叫李传安。
刘召喜说,自己当年在家等待二哥回家带吃的东西,被一对夫妇带走,从家大概走了两天半到了山东省茌平县胡屯刘姓人家。记忆中的名字叫李传双,意寓平安成双。家乡是临清压虎(音)村。那一年是1942年,自己8岁。
记忆中的家乡无山、无河、无湖。
1958年,为了生活,刘召喜带着妻子薛凤莲和出生不久的大女儿刘再杰,辗转到东北哈尔滨。以后的岁月里,刘召喜如同大部分平凡百姓一样,最初在一家工矿企业上班,而后下放农村,再后返城,最终定居在哈尔滨阿城区。夫妻俩先后添了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岁月无波澜,但对家乡的渴盼,与日俱增,心潮难平。
寻家:乡关在何方
“我要回家”,在李爽看来,外公的念叨说给子辈听,后来也说给下下一辈听。李爽是刘召喜四女儿的女儿,看到老人寻家心切,一大家人也都在想能做些什么。
“之前是老爷子总念叨,但是碍于生计,奔波忙碌,只是托人打听,因为以前记得是姓李,地址也记不清,直到2017年无意中看到倪萍主持的节目《等着我》,才想到可以求助媒体和网络,就在宝贝回家网站上填写了寻亲信息。没想到马上就有志愿者联系我了。”
一则寻亲信息,让志愿者们不遗余力地展开寻找。
2017年2月28日,志愿者反馈,经过查找和分析,山东临沂未找到疑似信息。
同年3月5日,根据“李传X”查询,志愿者又实地走访了临清和德州,但始终未找到疑似家庭。
2019年12月,山东冠县找到疑似家庭,但经DNA比对,依旧遗憾收尾。
2021年1月16日,志愿者放飞心情发布抖音寻亲,补充了新的照片。
同年10月19日,网站协调采血。
12月6日,志愿者糊涂哥反馈两条信息,进行求证、引导家寻登记,并采集DNA。
12月16日,志愿者糊涂哥反馈,叔侄DNA成立。
至此,历经四年追寻,家乡最终明晰定位于邢台威县鸭窝村,老人的李姓也改为姓金。刘召喜也多了一个名字,金传双。
那一天,刘在林先接到电话,喊了一声从床上跳了起来,而后通知了姐姐和哥哥们,而为了避免老人过于激动,大家又非常婉转地告诉了老人这一消息。老人长时间激动得不再言语,而他的儿女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掩面而泣。
而这一天,家住邢台威县常庄镇鸭窝村的金善文,则通过微信得到了比对成功的好消息,“那一刻,我忍不住哭了。”金善文说,父亲那个年代,也多次试图找寻过叔叔,但那时的条件不允许。父亲临终时,又交待过后人,希望继续寻找。
“对我们这个三十一口人的大家族来说,这是比过年都重大的事情,一听到志愿者那边告诉我们找到了亲人的消息,我们全家立刻召开家族会议,商量都谁去,哪天去。对我们的意义也很重大,找到根了,又多了亲人了!知道我们真正的姓氏了!”李爽如此描述这个大事件。
在刘召喜最小的儿子刘在林看来,家乡一度是个很飘渺的概念,总感觉家乡临水,在潮涨潮落中,家乡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如今,他们真实地踏上家乡故土。
回家:最温暖的路
威县的鸭窝村如何被记忆成山东临沂(临清)压虎村?
据当地老人介绍,现在威县有一部分区域解放前属于临清,即飞地(指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相连的土地),鸭窝村所在地常年积水,人们在此养鸭,村名鸭湖。随着养鸭业的发展,村庄渐大,鸭只渐多,又更名鸭窝。1926年曾改为鸭河。新中国成立后,复改为鸭窝。
而鸭窝二字,在当地的发音就是yahu。
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糊涂哥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他最初是听一位临西的老人说,威县有个村叫压虎(音)村,他随后和其他志愿者查遍了威县所有村名,没有压虎村、鸭湖村、雅虎村。最后通过多方周折,查找祖源,才确定是在鸭窝村。
而传递给糊涂哥消息的则是来自山东省枣庄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干警们,经悉心研判,他们将范围一再缩小,并成功比对了老人与一位金姓后代的DNA,最终将家乡指向威县方向。
至于李姓的残存记忆,在侄子金善文看来,叔叔的记忆或许是对的,因为听父亲说过,叔叔曾被过继给邻村李姓人家,后来叔叔跑了回来。那段经历或许让叔叔记住了。
几经延宕,家找到了。
“当时老人就想马上回家,和自己的亲人见面。”根据记者的了解,若非老伴薛凤莲身体不适,时间还要提前。
李爽说,为了回家,家人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召集所有成员回家,商量都谁能回去,决定了以后就开始买票,准备礼物。“这次回去6个人,因为姥姥身体最近不好,离不开人,等春暖花开,天气好了,全家一起回去。”
老人回家感动了众多网友。付出极大努力的志愿者们则在见证一家人团圆后,悄然离开。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尽自己所能,传递社会正能量。”在志愿者糊涂哥看来,每个成功案例都是众多志愿者和好心人合作的结晶,“我们所努力的就是让更多的有需求的寻亲人知道寻亲的途径,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志愿者、正能量媒体人和好心人在帮助他们,足矣。”
来源/燕赵都市报
燕都融媒体记者 张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