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研究所因招聘“硕士保安”被人们质疑“大材小用”。对此当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回应:该岗位要负责实验室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等相关工作,并非是普通的保安。换句话说,牵涉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等,工作内容是有一定的专业要求的,不是身体素质好,就能胜任的。更准确地讲,所谓“硕士保安”是“安全保卫综合管理岗”,而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治安消防岗”。
然而有必要强调的是,“硕士保安”会被误会,一方面在于人们对于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到底是干啥的不熟悉,另一方面其实还是对学历本位的过度期望,也就是高学历好像天然地对应着“高端工作”(技术含量高、待遇水平高)。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样的想法不对,而是作为就业观来讲,我们应该基于现实就业市场的需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只可惜,不管是父辈,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依然有很多人执念着研究生不会去干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不会去干大专生的工作,大专生不会去干中专生的工作。
这就使得很多人遇到职业困境时,不是想着去“先就业,再择业”,而是会先入为主地用学历本位的大框对照自己,以至于事与愿违时,就会把责任推给大环境,认为是大环境导致学历贬值,加剧求职内卷,紧接着便会陷入“受害者模式”,不是躺平,就是怠堕。有的人甚至干脆放弃工作,原地打滚。
掰扯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证明研究生干“安全保卫综合管理岗”就是绝对理想的(个人择业评价层面)。而是在就业不太乐观的时期,放低就业预期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必须要直面的问题。说到底,最可怕的不是中专生干了本科生的工作,而是本科生总是不愿意干中专生的工作。
只是每当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有人会祭出“读书无用论”,以此来证明,如果本科生干了中专生的工作,就意味着书白读了。更有甚者,还会拿二三十年前的大学生“包分配”的事实来揶揄,发出“为何我们现在不行了”的悲鸣。
对于这些逻辑,粗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事实上,我们这里所强调的逻辑并不是让大学生绝对降低就业预期,而是作为个人生计来讲,如果当前实在没有好的出路,暂且腾挪辗转一下也是可以的,最怕的就是,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以至于陷入所有人都对不住自己的内耗陷阱。
事实上,类似“硕士保安”的事情,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虽然从社会层面讲,很多人会觉得研究生竞聘“安全保卫综合管理岗”有点“大材小用”,但是回到个人的生活上,这样放低就业期待的做法却值得提倡。
就此可能有人会说,研究生都这样了,那本科生还有活路吗?对于这个悲观的追问,如果撇开现实的种种复杂,好像确实只能给出悲观的答案。可事实上,无论是大环境的不景气,还是个人择业的考量,从根本上讲都纠缠着很多因素,而学历只不过是其中相对重要的一个因素罢了。
循此对于研究所招聘“硕士保安”被误会的事情,虽然质疑是没问题的,但是质疑背后,狭隘的就业观是该到被正视的时候了。当然这肯定是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幸存者偏差”和“伯克松悖论”告诉我们,叙事总是“与我有关”,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