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唐亚华
编辑 | 沐风
一本好书,首先要能让人共情。
25岁的若晨第一次强烈地跟文学作品共情,是看了80后东北作家班宇的短篇小说集《冬泳》,里面有一篇叫《肃杀》。作为东北人,若晨的第一感受是小说写得真切,作者笔下的东北跟她印象中萧瑟的儿时印象别无二致。
更重要的是,文中的故事让她深刻带入了自己父母的经历。小说主人公年轻的时候最大的爱好是看“沈阳海狮队”踢足球,之后他在经历了下岗、家庭变故等一系列事件后,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普通的中年男人。小说最后,他生活困窘,但还是再一次挥起自己最爱的足球队旗子,为球员呐喊助威。
若晨印象中的父母没什么朋友,也没有特别的爱好,都经历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下岗潮。母亲从纺织厂下岗后开着一个小摊,经营的品类几经轮换,都不好做。“不少东北父母都经历过那段岁月,我父母也是两班倒的流水线上断掉的那一节,他们也从浪漫炽热的青年时代缓过神来,一头扎进再就业难、做生意险的后半生。但我甚至都不知道我的父母藏起了什么样的旗子和怎样意气风发的岁月。”
现在自己走入社会,她深刻地感受到,看似是时代变迁里的一件小事,放在个人身上是何等的重压。若晨突然间就更心疼父母了。
好书能解惑,能让我们汲取所爱所求的精神力量,也能更好地共情他人。也正因此,全民阅读成了公认的必修课。
挑书、买书、读书,需要氛围,也需要刺激。近年来,豆瓣、小红书几乎成了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而每逢电商大促,网友们的热情总能被点燃。
做买书攻略、挑选书籍和商家、分享到手的图书、帮网友避坑,互联网透明高效、互通有无的玩法,被年轻人玩明白了。
一本好书能怎样影响一个人?
有人说,好书让人读完有信仰。
若晨也曾通过读书走出了阶段性迷茫。在考研失败的时候,她读到了黑塞的《悉达多》。小说描述了英俊聪慧的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孤身一人展开求道之旅的故事。一路上他曾追逐名利,成为富商,也经历了友情、爱情,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经历了悔恨与彷徨后,漂泊一生的他终于找到了处世的真谛。
豆瓣网友对这本书的高赞评价是这样的:“我们这一生,要自己上路,路过踌躇满志,路过困顿怀疑,路过傲慢无礼,路过世俗功利,路过爱与不爱,路过幡然醒悟,路过接受理解,路过自己的一生。”
若晨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这本书,主人公的经历带给了她醍醐灌顶般的震撼。“ 我当时在书上写了一句我现在都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不要轻易成为任何人的信徒’ 。”在那之后,若晨的疑惑解开了。一直到现在,这句话还是她很重要的价值观,遇到任何事情,她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独立思考。
茨威格曾说,“ 一个喜欢自由而独立阅读的人,是最难被征服的,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精神自治 。”若晨就是通过阅读找到了自己精神自治的方式。
媒体从业者江涛,通过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找到了做学问、做人做事的方法论。
项飙18岁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二到研究生期间通过对北京南城的“浙江村”六年的实地调查写出了让他一举成名的《北京有个“浙江村”》。该书一经出版即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经典”、“人类学最佳中文著作之一”。
项飙后来出国留学,并成为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把自己作为方法》是项飙和《单读》主编吴琦历时三年完成的对话实录。
江涛读完了这本书后的感受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喜欢往外看,想从他人的身上看到人生的指南。 对我来说,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从外向内反求诸己 ”。按照他的理解,把自己作为方法,就是说, 自己的成长经验本身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路径和依据。
江涛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会把优秀的文章打印出来反复揣摩,并在自己写作时刻意模仿。可以想象,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去模仿40多岁人的老练,文风违和,学到了表象学不到精髓。
也曾经有一度,他注意到很多人写作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很多互联网新词汇或“梗”,乍一看很唬人。“我认为这样的风格很巧妙,贴近年轻人,因此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老派了。”
但后来江涛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识背景和个人风格,“我是历史专业出身,看过很多史学、哲学方面的书籍,用词讲究厚度和韵味”,在将自己的过往积累内化之后,江涛找到了写作方法论,此后他顺利担起了很多大型专题和事件的主笔。
“ 自己才是最大的宝藏,我们既要把目光看向远方,更要回到自己的精神原乡,在有收有放的过程中,自己才能变得强大 。”江涛说。
最近,项飙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不确定的世界,建设自己的大后方”,这也是年轻人在当下的环境中能够吸取到养分的理论。
读书能跨越山海,穿越时空,带我们去到更广阔的天地。
吹响阅读集结号
读书需要氛围,买书需要刺激。
如今的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文化类线上社区,随手就能发掘好书、交流分享,这是爱读书人的幸事 。豆瓣上,“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等都是知名的读书小组。小红书上读书相关的博主、笔记也数不胜数。
若晨就长期混迹于各大平台的读书区,借此发现好书。有的人读到写得很好的地方,会用笔划出来,拍照片发在豆瓣、小红书或微博上,她会搜到书名收藏起来。
她分享,B站读书区有一个不错的UP主,会发月度读书报告,或新入图书开箱视频。拆箱的过程当中,UP主会介绍对应书目的购买理由和内容,借此若晨就能知道最近出了哪些新书,并判断自己感不感兴趣,“他的读书报告也挺好看的,不过我不喜欢别人‘嚼过的馒头’,会谨慎地看一下。”
因为有随手收藏书目的习惯,若晨很少有“书荒”。她还关注了一个豆瓣博主,是在出版社工作的一个女生,她会在地铁上拍北京的读书人,建了一个专门的书单就叫“北京地铁读书人书单”。
“这个书单还挺有参考价值的,因为地铁场景非常特殊,大多数人不太会选择看大部头的书,选的大概率是轻便、刚需、通俗易懂、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书,对我来说可参考性很强。”若晨说。
激起全民阅读热潮的,一是浓厚的线上社区氛围,二是真金白银让利的大促活动刺激。
内容类社区,最大的好处就是带来了阅读氛围。“我关注的那个UP主每次发视频,他拿着一本自己已经看完的书,侧面贴了很多便利贴,翻开之后就能看到他画的线,上面贴着写下感想的便利贴,那个场景太刺激人了。每次看了他的视频,我就想立刻拿起一本书。弹幕最多的是,看完你的视频我就想去学习。”
被种草一些书后,大多数人并不会立刻下单买来读,而是选择收藏、加购物车,等待电商平台的大促,凑单购买。
早期的当当大促,京东的满减优惠,如今的拼多多每年1-2季多多读书月,都是爱买书人士不会错过的“盛宴” 。促销一来,绞尽脑汁凑单,呼朋唤友拼单,已经成了书友圈的常态。
最近,刺激书友的大型优惠活动又来了。8月24日,由拼多多发起的大型知识普惠行动“多多读书月”第四季正式启动。亿元级读书基金、1200余本经典著作、600万册库存、上百家主流出版社,及持续进行的“为你读书”公益捐赠行动,组成了本季“多多读书月”的关键要素。
其中的很多图书价格在官方补贴后低至两折或三折,图书爱好者再次集结豆瓣小组和小红书,分享书单、搭伴拼单、传授攻略,掀起了一股读书月热潮。《冬泳》《漫长的余生》等来自理想国官方旗舰店、《独立思考》等来自商务印书馆的书籍,还有《社会心理学》《亡灵书》等均成为爆款。
“去年第一次读书月,我也是跟风,大家抢哪个我就抢哪个,后来发现多多读书月基本补贴的都是经典书籍,基本没踩雷,都跑去抢的基本不会出错”。曾经犹豫观望的网友在几次下单之后纷纷“真香”了。
虽然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有人也会问“买那么多书你看吗?”,但大多数爱读书人士还是认为, 即使读书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但买书和藏书永远是必要的 。毕竟买一本看一本不现实,需要什么书才买什么书也太过于功利。
“除了读书我还有很多爱好,可能这一阶段把时间分给了工作或业余爱好,但读书在我这里永远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想读的时候,有藏书还是很方便。”若晨说。
一位豆瓣网友提到:“读书月拼单确实激发购买欲,抢着买似的。我平时各个类型的书都看,所以买回来大概率不会吃灰,只是早晚问题。”
爱读书的人在豆瓣,爱买书的不会放过拼多多。
文青薅拼多多羊毛有多疯狂?
可以说,这两年,“多多读书月”一直在推介优质经典的书单,这一点连文艺青年们都不得不承认,“接地气的拼多多不一样了”。
在读者端,豆瓣、小红书每逢多多读书月,都形成了荐书、买书的“自来水”, 当然买书人们还精明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透明属性,把选书攻略、省钱方式、避坑指南搞了个明明白白。
8月24日0点一过,豆瓣读书小组和小红书上求拼单的网友就沸腾了。“求拼单,差一”、“XXX书,求拼单”。
活动刚刚开始,就有网友发出了自发整理的买书攻略供组友参考。网友“桃子”做了一个表格,列出了读书月自己的战果。表格里有书目、原价、入手价、折扣。书单里有《失落的卫星》、《雪国》、《黄金时代》等18本书(多多读书月限购10本,他用了父母的号抢购),花费1036.4元,他还在表格里标出了“红色是低于2折的,黄色是大于三折的,最后总计二四折下车”,最后不忘提醒组友,“下单前在百亿补贴会员专区领个折扣券,我自己能领到97折,结算的时候能便宜一点是一点。”
组友“young”的读书月活动交的“作业”也是一个表格,借了朋友的限购份额,买了28本书,标出了原价、活动价和折扣,整体下来相当于2折买书。
豆瓣网友求拼单、晒单 / 深燃截图
除了拼单和攻略,还有一大波网友寻求好书和店铺推荐。
有网友发帖问,“这次多多读书月都买了什么好书?太热门的不用说了,想看看还有什么冷门好书”。有人回复“买了穿越(边境三部曲),这个较少参加其他平台的满减活动,还挺值的”,还有人留言“安吉拉·卡特的《梵舟纪》和《精怪故事集》、《孟买:欲望丛林》等”。
买完书之后,晒单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 交流纸质书的质感、避坑、应对破损,围绕买书的讨论依然热烈。
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的订单截图或到手的图书照片,评论区最多的是交流讨论书的质感。
有人晒出买到了的书,配文“多多读书月安全下车”,评价道:“整体感觉质感不错,被《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质感惊喜到。新经典和商务印书馆的包装堪称完美。别的暂且不论,这包装我狠狠感动了。”
当然还有网友抱怨,收到书后味道比较大,也有人贴心地指出这是正常现象,建议散一散味。
有人跳出来指责纸张看着像盗版书,很快就有网友解释,“读书月官方旗舰店+百亿补贴不可能是盗版,有的书用的是轻型纸,这种不叫盗版。”也有网友建议,买之前看看各个平台图书详情页有没有书的出版信息,有的书用的就是轻型纸。
豆瓣62万人的读书小组,几乎成了多多读书月的后台客服区。
组友们对“多多读书月”参与出版社的总结也很实用 。有网友晒出自己到手的书外面还有一个带气泡的快递袋,并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理想国两家都包得很严实。有人补充,社科文献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新经典这三个出版社的书包装得也很好。“ 一般出版社直营店包装更好一些 。”
有网友收到的书疑似开胶,发出来求助,热心网友帮解释称:“这个叫裸脊锁线,是很常见的一种装帧方式,为了能够让跨页插图平摊,这个确实是没问题的。但确实很多第一次见的人以为是书开胶了。”该网友也很快接受了,“谢谢科普,是第一次见这样的书。”
只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互联网同样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而“多多读书月”经过四季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最挑剔的豆瓣文艺青年的认可。
“我已经在期待下一季读书月了。”豆瓣“山倒组”某文艺青年在评论里这样说。
*题图及文中未标注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若晨、江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