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锂走遍天下。
涨疯了
如果要评选最近股市上的“话题王”,天齐锂业高低得算一个。
光近一周时间,这家企业就出了好几件大事。
首先是7月10日晚上,“涨停板敢死队总舵主”徐翔妻子发了一篇“小作文”,称“天齐锂业戴维斯双击已达顶峰,价格已高估”,这番操作直接让天齐锂业次日股价大跌近10%,一日之内市值缩水200亿,堪称惊魂一刻。
紧接着是7月13日,天齐锂业港股上市,成为今年以来港股最大规模IPO,天齐锂业也成为继赣锋锂业后第二家“A+H”两地上市的锂矿巨头。
看惯了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总舵主夫人的小作文和最大规模IPO其实都不算啥, 真正让我心头一震的,是7月14日,天齐锂业发布的2022上半年业绩预告。
在这份预告里,天齐锂业披露了自己在2022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区间——
96-116亿元。
这个数字啥概念?我看了一下,去年同期,天齐锂业的净利润是8579.75万元,也就是说,净利润同比增长——
110倍—134倍!
我们按最少的情况来算,如果天齐锂业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是96亿,那么平均日赚5300万——
只要39个小时,就把去年上半年的净利润赚回来了。
还没有概念?我们再转换一下,天齐锂业一天赚的钱能买到——
3辆国产99A2坦克 / 53辆保时捷卡宴 / 8800台iPhone 13 / 265万根钟薛高。
啥叫超级印钞机,这就是了!
这份业绩飙涨的快乐,不只属于天齐锂业。从目前的业绩公告来看,一众“有锂”企业都赶上了这趟快车——
这些锂业公司,半年时间赚的钱,超过了去年一整年的净利润。 此外,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14家锂矿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1729.28亿元,同比增长61.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242.81亿元——
同比增长398.24%。
这场集体狂欢背后,发生了什么?
锂价暴涨10倍
这些企业暴富的秘密,藏在它们的主营业务里。
根据上海有色网发布的数据,今年4月,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一度触及50.3万元/吨,创下历史新高,相比年初上涨了81%。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在2021年初,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是——
5万元/吨。
短短一年半时间,碳酸锂价格飙了10倍!
碳酸锂的价格之所以能暴涨,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累计推广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到1033万辆——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4倍。
水涨船高的是锂电池的装机量,高工产业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6.87GWh,同比增长140%。
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蹭蹭上涨,但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原材料生产能力却是有限的。
正常来说,锂矿的开采周期是2-3年,根据分析机构 Rystad Energy 预测,到 2027年供应短缺将导致大约330万辆电池容量为75kWh的电动汽车生产延误。
从目前锂矿的产能来看,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逆转。 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暴涨,一边是核心部件原料的产能不足,碳酸锂的价格不涨才怪呢。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在整个锂产业链条内,上游企业迎来业绩暴增,中下游企业却只能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悲惨境地。
2022年一季度,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毛利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也通过涨价来释放压力。根据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的统计,一季度共有20多家车企的40余款车型提价。
被锂矿绑架的产业链中下游,逐渐沦为了上游的“打工仔”。
为了摆脱这种被“压榨”的困境,它们也开始采取行动。例如特斯拉,正在建立自己的锂金属提炼工厂,且已经拿下了部分锂矿的开采权。比亚迪等厂商,也有意地往上游原材料端进行布局——
“新石油”背后的博弈
锂电池就是新的石油。
这是7月14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一篇推特下的留言。引发马斯克思考的,是这篇推特作者的感慨——
如果今年还能证明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能源的独立,就没有安全。
能源安全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早在2018年全球原油消耗每天就高达9900万桶,40%用在家用轿车的汽油上。过去几十年,世界上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都直接或间接和石油相关。
但时至今日,随着全球环境负担达到极限,极端气候频发,碳中和已经成为共识,世界级的汽车大厂,纷纷列出停止生产燃油车的时间表。
这也意味着,以石油为代表的碳基能源,正在加速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盐湖和锂矿。
对电动车来说,锂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一辆电动汽车的成本里,电池系统是占比最高的零部件,接近40%。在新能源时代,谁掌握了锂电的制高点,谁就控制住了别国的发展权,由此锂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
“白色石油”。
公开资料显示,全球近80%的锂矿资源集中于美洲四湖及澳洲六矿,我国锂储量仅占7%左右。
多年来,为了抢占锂电的先发优势,数个大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乃至混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锂电池技术在欧美诞生,美国人最先发明了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电池,占据先机。
1991年,日本第一个将锂离子电池产业化,却被韩国后来居上。
21世纪,在高层支持下,中国将锂电池产业一步步做到了世界第一。
但中国的锂原材料依然需要大量进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 与国内43.38万吨碳酸锂当量需求相比, 本土供应仅为18万吨, 还有25.38万吨的缺口,——
需求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8.5%。
这场全球博弈还在继续。正如拜登所说,电动化没有回头路。
尾声
疫情以来,我们见证了好几个“印钞机”一样的暴富神话。
口罩。 有人投资300万搭建熔喷布生产线,一个星期就收回了成本,不到一个半月,毛利达到了2000万元。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开着货车,提着一袋一袋的现金,守在工厂门口提货。
疫苗。 科兴生物一年赚956亿元,净利增长了78倍。这个赚钱能力,超过了中石油和中石化,是招商银行的2.5倍。国内房地产行业前十名,加起来的利润都没它高。
核酸检测。 九安医疗今年一季度净利润达到143亿元,同比增长375倍。这家公司一个季度赚的钱,是它过去十年利润总和的15倍。
口罩、疫苗、核酸检测,光这三台“印钞机”接连轰鸣作响,就完成了一场财富的惊天大转移。
但这种暴富来得快去得也快,口罩价格已经回到平地,疫苗需求也快见顶,核酸检测作为国计民生,注定要走向薄利多销的结局。
锂行业的暴涨,随着供需关系的稳定,也终将回归平静。 但这背后的新能源博弈,不会停止,反而会更加激烈。
能源转换从来就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煤炭取代木材,花了近两个世纪;石油取代煤炭,花了一个世纪。锂电取代石油,又需要多久?
答案正裹在风暴中,向每一个人加速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