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药海》、《本草汇编》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记得刚学中医那会儿,我们老师就说,学医,务必要将书本和临床区别开来。
因为有些时候,书本上的话,和临床实际不太相符。而来自临床的经验,有时候,又和书本所述相悖。
一开始,我对此不理解。
后来,我就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比如说吧,白术这味药。
白术能干啥呢?稍微懂点中药常识的人就清楚,它可以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利水消肿,还能祛风散寒、固表止汗,而且能安胎。
但是,说来说去,你发现,书本上从来不提它能治便秘的事儿。
但是我跟你讲,白术治便秘,是临床上的一个常用技巧。很多中医人,都这么干。
来吧,闲言少叙,我给你说一个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叫作魏龙骧。这是生于1911年的中医老前辈了。你要是感兴趣,就到网上查阅一下他的生平事迹。
有一次,魏师接待了一个患者。
他怎么回事呢?就是便秘。而且,病史有六七年之久。这么多年来,此患服用汤药差不多有一千来剂了,效果都不好。
魏师心生疑惑。一千剂药,治不好一个便秘,这是不是有点夸张啊?
患者就掏出了这么多年他用过的方子。魏师一看,果然,密密麻麻,各种疗法应有尽有。滋阴清热的,润下滑肠的,还有益气温阳的。总之,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但遗憾的是,效果都不好。
那怎么办?这个患者自述,就家中常备西药,解手的时候现用现取。另外,他终日不离蜂蜜,以此来尽量缓解症状。
在魏师面前,此患忧心忡忡,说自己这辈子,恐怕要和便秘结下不解之缘了。
魏师为其仔细诊察,发现患者舌苔薄滑,脉象细。仔细询问,患者平时容易自汗,睡眠差,食欲差,食量小。
了解到这些以后,魏师就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生白术90克,生地60克,升麻3克。水煎服。
拿到方子以后,患者当时就眉头一皱。人家久病成医啊,发现这里没有一味是传统的泻下药,觉得有些不靠谱。
不过在当时,患者没说什么,直接就走了。
回到家以后,此患就把按方抓的药放在一边,压根儿没碰。
这也难怪:人家都吃中药一千来剂了,还从没见过这么开方子的——白术燥湿,一下用了90克,这怎么可能治便秘呢?
不过,患者心生疑虑,可他身上的病却不答应。没多久,此人便秘进一步加重。蹲在厕所中的他寻思,既然啥都不好使,那还不如用这看似“邪门”的方子试一试。万一好用呢?
就这样,此患就勉强服用了一剂。
结果,他实在是没想到,大概四个小时之后,此人忽然就觉得肠鸣不已,放屁频频。紧接着,大便豁然而下。这效果,是近些年从未见过的。
万分惊喜的患者,又按照原方服了20多剂。最后,他的多年便秘的顽疾得到了痊愈。
故事到这里,基本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文老师想带你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里头的白术,作为燥湿健脾之品,到底是怎么治疗便秘的呢?
我们还得从患者的舌脉说起。
你看这个患者,脉细,食欲差,舌苔薄滑。
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既然患者便秘,体内缺少津液,那为什么舌苔会滑呢?滑苔啥意思?是舌面水分过多,称为滑苔。滑苔,明明是主水湿、痰湿的啊。它为什么出在便秘患者的身上?
答案,在脉象上。你看见没,这个人脉细。
脉细说明啥?说明脉道气血不足。气血,源于脾。这个情况说明,患者脾虚。
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常,津液就得不到疏布。于是,津液变成了痰湿之邪,聚于体内。患者的舌头,就相应地出现了滑苔。
而这个情况,又直接造成了便秘。
你想啊,患者津液不能疏布,于是大肠得不到水分,它就会干燥。便秘在所难免。
总之,在脾虚的背景下,津液以痰湿的形式存在体内,无法履行其滋润的天职,患者的便秘就无法改善。如果不改变脾虚的状态,这个症结就别想打开。
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魏师用的,就是重用白术。我们来看看当时的配伍——
生白术90克,生地60克,升麻3克。水煎服。
这里头,白术作为君药,用到了90克。
白术,我方才说了,有那么多功效,唯独没有通便之性。但是,它能健脾燥湿啊。健脾,则津液得以生化。燥湿,则津液得以疏布。所以,它虽然不能通便,但是却创造了通便的基本条件。更何况,这里用到的是生白术,有健脾而不燥的特性。
应该说,白术的应用,是重点,是基础。
此外,这里用到了生地。生地,没啥好说的,是滋阴之品,用于改善肠道津亏的内环境,以治标。
同时,还用到了少许升麻。升麻,有升举气机的作用。为啥要升举气机呢?因为大便作为浊气,要想给它降下来,必须有升才有降。气机上提,才谈得上气机下降。升降相因,有如是也。
总之,经过这么一番调治,患者的顽固便秘就被治好了。它其实是重用白术治疗便秘的典型案例。
说起来,这个白术为主治疗便秘,在业界还是很有名的办法。可能是受到魏龙骧前辈的启发吧,后来的医家用此法的大有人在。
但是我个人认为,重用白术治便秘,终究不是万能的。它针对的还是脾弱,运化失常、津液失布导致的便秘。患者的舌头,往往是滑的,或者说是腻的。脉象,往往是偏细濡的。这就要求在应用之前,应该谨慎辨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见得完全正确。
白术的用量,一般是5到12克。多的,用到30克,或者60克。魏龙骧前辈用到90克,艺高人胆大,值得我们这些晚辈揣摩。非专业读者,最好不要盲目尝试,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谨慎借鉴。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简单地给你说这么多。希望这篇小文字,能给你带来一点思路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