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近年来非常火的词汇,“太卷了”“卷不动了”。
为什么会发生“内卷”这件事?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历史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也即是说,内卷,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那么,面对内卷,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
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篇文章,它将会告诉你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导致内卷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内卷是一种必然?以及大家最关心的——面对内卷,我们应该怎么做?以下,Enjoy:
王立铭|作者
笔记侠(ID:Notesman)|来源
01
进化与内卷
进化在生物世界里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几乎和生物世界的所有细节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进化论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实际上和生物世界之外,和咱们人类真实世界中发生的很多事都会有相互参照甚至借鉴的地方。
1.进化与内卷的联系。
“内卷”是现在一个非常火的词,我觉得它和进化有两方面特别有意思的联系。
第一,从词语来源角度出发,它们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进化的英文是Evolution,内卷的英文是Involution,这两个词恰好描述的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进化是指把一个卷好的东西慢慢展开的过程,内卷是指把一个已经打开的东西慢慢的卷起来。从词源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卷起来的过程翻译成内卷,进化其实就是外卷。
第二,虽然进化和内卷是一对反义词,进化的过程恰恰又是很多内卷的来源。包括其他生物世界以及人类世界的很多内卷,根源恰恰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长期的进化、竞争选择的过程中。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内卷来自进化,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进化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内卷。
2.进化与内卷的关系。
接下来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讲这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内卷是内生于进化过程的?就是只要有进化、竞争、选择,最终都会导致内卷。
当你想清楚这件事,你可能就没那么焦虑了,因为内卷就不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或者是制度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它就是内生于进化过程的一个问题。
第二,我们利用刚才的反义词来理解,当内卷已经成为必然,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态的时候,我们怎么用进化的方式战胜内卷?
进化为什么一定会导致内卷?大家要仔细地理解一下进化的过程,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内卷。
02
推动进化的三大变量
进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物体,也不是一个静态的规律,进化是一个持续运动的过程。
当你想到所有正在运动的过程时,你可能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谁在推动它。进化背后的推手,就是自私、匮乏和环境约束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1.自私。先不谈人类世界对自私的定义,在生物世界里,自私很简单,就是所有的地球生物都有存活下来、繁殖后代的需要,对生物自己有好处,我们把这个定义为自私。
为什么生物就一定需要有自私的本能,就不能进化一个没有自私的本能,专门服务其他人,甚至是为环境愿意牺牲自己生存繁殖机会的生物吗?
从逻辑上就可以推断出答案是没有。
因为假设真有一种生物,它愿意为了其他生物,甚至是为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放弃自己,或者至少是放弃一部分自己生存和繁殖的需要,这样的生物产生后代能力显然不如那些自私的同类。
只要经过几代、几十代时间,在数量上,这种无私的个体就会被自私的个体压倒。
因为后代少,过一段时间,无私的个体就会被挤出这个环境,任何一点意外都会把这点生物给扫荡干净。
进化过程中留下来的所有生物,我们都可以认为是有植根于遗传物质里的自私本能。
2.匮乏。当你认识到生物进化过程中,最终留下来的只有这种自私的、最大化自己生存和繁殖本能的生物,你就会意识到,不管地球环境中的资源有多充足,相比这种无限扩张的自私本能,资源仍然是匮乏的。
资源包括食物、安全的生存空间、教培的对象,甚至经济学上认为的不稀缺的资源,比如阳光、空气、水,在无限扩张的生物本能面前,这些都可以认为是相对不足的。
在生物的自私本能和环境资源绝对匮乏的矛盾之下,就只有一部分生物能够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所以,推动进化过程发生的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自私和匮乏的矛盾。
3.环境约束。自私和匮乏这对矛盾只能在特定的时空里发生,某时某刻发生的环境变量约束肯定不一样,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6600万年前的地球环境和今天的地球环境肯定不一样。
今天南北极的环境和咱们中国亚热带、温带、亚寒带的自然环境肯定不一样,环境就提供了一个绝对约束,使得自私和匮乏的矛盾只能用某种特殊的方式演化。
更重要的是这个环境约束总在变,而且变化方向很大概率是不可测的。
地球的生物不管它适应得再好,不管它在自私和匮乏的矛盾中有多强的能力,胜利的多么彻底,它都无法预料下一个环境变化会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形式,以至于它也没有办法为那个全新的环境约束做好准备,这就使生物的进化总是处在一个正在进行时的状态。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自私、匮乏和环境变化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是进化永恒的推动力,因为永远没有一种生物可以在这个环境下一劳永逸,可以一直活下来,可以攫取足够多的资源,以及应对所有的环境变化。
03
进化论的公理系统
在三个变量的作用下,进化就可以发生,但是,进化怎么发生呢?
这个过程就更复杂了,咱们没有办法把整个过程描述得很详细。但是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漏斗来给大家代表一下,就是进化论的公理系统。
这个漏斗是由三部分形成的:做可遗传的变异、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记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变异、竞争和选择。
为什么是一个漏斗呢?就是变异可以产生大量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后代,所以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大量的后代就进入了漏斗很宽的入口。
但是,因为环境匮乏的绝对约束,只有一小部分生物个体能够幸运的通过漏斗的那个出口,到底是谁通过这个出口,谁不能通过,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就是竞争和选择这两个要素。
这些进入漏斗的大量的生物个体会在漏斗当中进行各种形式的、激烈的生存竞争,最终在自然选择下,决定谁可以通过这个漏斗,这是一个过程。
进化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通过漏斗的生物也不意味着就是永恒的胜利者。
一般情况下,通过漏斗的生物的后代,会被转移到漏斗的入口,重新再来一轮,这个漏斗的过程是在持续循环的一个过程。
在进化的公理体系的最后一步,还有无数个小漏斗,我叫它“生殖隔离”。
隔离就是通过漏斗的这些生物,可以重新回到漏斗的开始,重新再来一轮筛选,变得越来越好,更容易通过漏斗。但是,还有可能是地球环境中突然产生了新的生存空间,允许探索新的生存技能。
比如有了陆地,地球生物就有了在海洋里生活和在陆地生活两个选择,这时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后代可进入两个不同的漏斗,进行不同的筛选,可能生物的后代进入不同的漏斗,就会演化出不同的特征,因为漏斗内部竞争的方式不一样,选择的标准也不一样。
所以,最终生物经过大漏斗之后,就会进入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不同的漏斗,最终产生各种各样的地球生物,这是隔离。
04
进化可能发生的后果
1.生命之树。保守主义者在人类的政治学、生物学定义就是从来不期待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不期待理想社会突然一夜之间要降临,宁愿在原来社会的制度上小修小补。
进化就是特别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因为进化没有办法无中生有在生物身上创造出一个特征来,生物身上所有的新特征的来源,都是刚才我们说的漏斗。
而变异显然只会发生在已有的生物身上,而且只能以一个比较缓慢的方式发生,无非就是发生了一些简单的基因突变。
只能在原有生物的特征上进行小规模的改变,甚至在改变的时候,其实都不知道这个改变是好是坏,只是进行一些随机的改变,然后在漏斗内部,这些随机的改变彼此之间竞争,来决定谁到底才是能通过漏斗出口的胜利者。
所以,进化过程中虽然发生过大量的波澜壮阔的现象,以至于地球上从单细胞生物细菌居然演化出了人类这样的高度复杂和智慧的生物。
但是,其实进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它只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小修小补,然后开枝散叶。
进化的过程像一棵树,所以我们称之为进化之树,当地球生物刚刚诞生的时候,只有非常简单的结构,就是树根。
然后,树根那个位置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缓慢地生长,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进入不同的漏斗,也就是长出树的分支,树的分支上可以长出细小的枝条,枝条上慢慢又可以开枝散叶,长出形态各异的树叶。
在这个过程里,哪怕树叶的模样长得跟树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整个过程是没有革命性的变化,是缓慢发生的过程,所以进化是个保守主义者。
2.红皇后效应。“红皇后效应”这个词实际上来源于一本童话,和生物没有任何关系,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红皇后有一句名言:“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处”。
进化生物学家在讨论进化过程的时候,就用这句名言来描述进化过程的胜利者。
也就是在进化过程中,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不是说通过变异、竞争和选择的漏斗,就是胜利者了,进化过程中永远没有能躺平的时候。
因为当你通过那个漏斗之后,你就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如果环境没发生变化,你的命运就是要回到漏斗的入口,重新再来一次,因为你生的孩子还是超过环境能承载的数量,所以你的孩子仍然要经过竞争,你是停不下来的。
第二,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了,就意味着你就要来到一个新的漏斗入口,重新再来一轮筛选,而这次筛选标准和之前可能还不一样。
所以,这就是所谓的进化永远无法停止,所有正在活着的地球生物都是此时此刻进化的胜利者,但是下一个瞬间会发生什么就不知道了。
比如猎豹追羚羊。把尺度拉长,会发现在猎豹和羚羊的追逐过程中,没有谁是胜利者,大家永远都在奋力求生。猎豹是抓了羚羊,但是羚羊在被猎豹追的压力之下,它显然是进化的。
它的进化方向是可能跑得更快,可能是跑步的过程中会跳跃、会转弯,让猎豹抓不到它。甚至可能是把自己的皮毛进化得非常厚,让猎豹无从下口,这都是羚羊可以用来逃脱猎豹追捕的新生存技能,羚羊在持续地向这个方向进化。
你可想而知,等羚羊进化出新的生存技能之后,猎豹也不能闲着,因为猎豹如果停在原地不动,就吃不到羚羊,就饿死了。
所以,猎豹也需要持续的精进自己抓羚羊的技能,等到猎豹精进之后,羚羊也会继续精进,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生存竞赛,从这两种物种出现之后,从来没有停止过。
3.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进化能实现复利效应,刚才我们讲过保守主义者就是持续积累;“红皇后效应”指的是永远不停,这两个加起来显然会导致复利。
我用一个可能非常刷新大家三观的例子,来讲讲复利可能产生的效果,就是眼睛的诞生。
大家相信进化论,肯定相信生物的所有特征都是进化来的。
但是,即便你相信进化论,只要你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进化生物学这个理论,你肯定还是会非常困惑,眼睛这样的极端复杂和精密的器官到底是怎么来的。
眼睛这种器官,我们用一个学术名词来描述,它有所谓的不可约分性。人的眼睛是由很多组件,按照一种非常精密的时空顺序组装在一起形成的。比如,要有眉毛、眼皮、睫毛、角膜、虹膜这些保护层,然后要有晶状体、睫状肌、防水、视网膜、视神经,还有通到大脑里的视觉皮层。
所有这些东西都要有,你才能看到东西,才能把光线处理成图像,形成视觉信息。
一个人如果眼睛长得特别好,但是没有晶状体,其他部位一点用都没有,对于身体来说就是纯粹的累赘。
或者你眼睛所有的组件都有,但是安装的顺序有点错位,那这个眼睛也白费了,肯定也看不见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不可约分性,就是有很多组件,但是没有一个组件是可以缺少的。
怎么从保守主义视角来理解呢?
当眼睛第一次在地球动物里形成的时候,它完全不需要马上就产生一场大革命,长得和我们人类的眼睛一样,没有必要,它只需要按保守主义的思路产生微小的改变就可以了。
在非常原始的动物体里,第一次诞生的眼睛其实不需要很复杂,只需要有一个细胞具备了能够感觉光线的能力就可以了,这个能力在生物学上实现起来非常简单,有一个蛋白质能感光就可以。
但是,这样简单的细胞感光,对于人来说就不能叫眼睛,完全是一个非常低级的存在。但是,在眼睛刚出现的那个时代里,能够感光这个能力具备一个巨大的生存优势。
与它的同类相比,因为它能感光,它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就可以根据这个信息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更合理地安排,比如可能白天更容易晒到太阳,水温比较合适,或者白天更容易捕捉到自己的猎物。
也就意味着在那个非常原始的1.0版本的眼睛场景里,这个能力对于人类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对于那个生物来说,它已经积累了微弱但足够显著的生存优势,它就可以通过漏斗繁殖后代继续活下来,眼睛形成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当第一步完成之后,接下来所有的步骤都能以此类推,小步快走的方式逐渐叠加上去。比如,眼睛发生的第二次变化它也不需要像人眼一样,只需要感光的眼睛发生一个变化就行了。
不再长到动物体的表面了,它发现身体上有一个洞,眼睛长在那个洞的底部就可以了,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变化。
但是,这个变化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这种2.0版本的眼睛相比1.0还有一个额外的生存优势,它除了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还是晚上,它这个时候还知道光线从哪个方向来的。因为眼睛长在底部,只有阳光顺着方向进去,它才会感觉到。
所以,它就知道阳光从哪儿来的,它就可以更好地安排,应该选择朝向阳光的方向还是背向阳光的方向,它对环境就有了更进一步的适应能力。
有了这个之后,它就又相比只长了1.0版本眼睛的前辈又多了一些生存优势,它就又可以通过漏斗活下来,生更多的孩子,准备第二、第三轮的生存竞争。
所以,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叠加,最终就能形成人类这样的眼睛。
在一个永远不停歇的保守主义者的视角里,仍然可以诞生像眼睛这样的非常精密、复杂的系统,这是进化给我们带来的复利。
当然,咱们在这儿强调一个相反的效果,就是所有这种小步快走、逐渐叠加出来的生存优势,它一定也带有历史的印记。比如说,大家知道人类的眼睛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就是视网膜脱落。
数码相机的感光芯片,感光的一面朝外,对着镜头,这样才能吸收光,因为吸收光的效果更好,光线能照在上面,成像的质量也更高。
但是,人的眼睛是正好相反的,人的感光芯片那块视网膜是倒扣在眼睛里面的,感光的在里面。
所以这就导致眼球里的光要穿过层层细胞才能到感光细胞,成像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更要命的是因为感光在里面,和你眼球的贴合度贴得不是很紧,所以一撞击容易撞下来。
眼睛的缺陷其实恰好说明了,我们的眼睛不是神奇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而是因为在小步快走的积累生存优势的过程中,自发的形成,所以才产生这样的结果。
4.得过且过。如果“马太效应”是一个喜忧参半的结果,得过且过就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负面的结果。
进化从来都不会追求尽善尽美,如果能够通过保守主义的方案,在原来的方案上小修小补就能活下来,活得比其他人好一点,进化就停下来了,不想再努力了。
所以,进化不是设计师,不是钟表匠,是一个裱糊匠,小修小补,得过且过。
人脑子里长了很重要的神经,叫做“喉返神经”,就是脑神经从脑干这儿出来,是要控制喉部神经肌肉的,对我们说话、吃东西、呼吸都很重要。
一个比较合理地安排是,从脑干长出来,直接长到喉咙,离得很近。但是,我们的喉返神经是先向下长到心脏部位,然后穿过心脏上的冠状动脉再回到喉咙,所以我们叫喉返,返回到喉咙的意思。
这个恰恰就特别好的说明了,进化是个得过且过的裱糊匠。从进化上来理解喉返神经,你就会发现它最早不是在人体出现的,是在最早的脊椎动物,比如鱼类里出现的。
鱼的生理结构和人不一样,对于鱼来说,它的喉返神经,穿过心脏上的血管反而是路径最短的设计,都在脑子那儿,对于鱼这种没有脖子的动物来说,它所有东西都长在一起。
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上岸,到哺乳类,到人之后,我们的身体结构发生变化了,我们的心脏慢慢进入到胸腔里,然后伴随着这个过程,其实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把喉返神经取消掉,我们重新设计一根新的。
但是,进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不会搞大革命的,它在这个时候最合理的选择是就沿用原来的结构,小修小补,只要它还能用就凑合用。
所以,它就觉得那个喉返神经还能用,心脏离大脑、喉咙越来越远,没关系,我的神经长得越来越长就行的。这样就只需要改变长度,但是不需要改变整个结构了,这对进化来说是最方便的一个选择,但是造成的结果很多。一根本来能控制喉咙的神经突然长那么长,中间肯定很容易出问题。
如果说人还不是很明显,我给大家举个极端的例子—长颈鹿。
长颈鹿也是哺乳动物,长颈鹿是脖子最长的,它的喉返神经也是一样的结构,需要从大脑顺着它那么长的脖子长到心脏,再长回去,所以它的神经有好几米长,是长颈鹿体内最长的一根神经,可想而知那个神经有多容易出问题。
但是,考虑到进化是一个保守主义,是一个在“红皇后效应”的驱动下永远无法停歇,不搞大革命的一个裱糊匠,这样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人体当中充斥着大量的凑合着用的设计。
做一个类比,所有大公司的代码,程序员喜欢用“屎山”来形容,因为代码都是一代代程序员叠加上去的,这儿打个补丁,那儿加个功能。
实际上到了一定程度,谁都知道程序的效果已经做得非常差了,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敢说我把这个东西推倒,重来搞一场大革命。
因为搞一场大革命,也就意味着有一段时间用户没法用你的程序了,所有在市场上仍然还要生存,要接受自然选择的公司都无法接受这样的革命,所以这和进化有异曲同工的结果。
5.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就是因为进化的前四个特征导致的一个结果。
当进化盲目地走上了一条生存之道之后,比如选择了一条在这个环境里能够帮助他更好的生存和繁殖的路径之后,哪怕在这个时候,它意识到这个方式已经对他来说不是最好的,也没有能力搞一个大革命。
它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地走下去,哪怕走得很艰难,也只能走下去,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
在环境变化之后,成功的经验最终也会变成历史包袱。
地球上的动物,比如陆地上的人,海底的动物和天上的鸟,这些动物的生存空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按理说,应该针对这种新的生存空间,设计出新的生存本领来。比如空中就飞,飞其实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比如昆虫,翅膀又轻又薄,韧性又好。但是,从掌握飞行技能的角度来说,鸟是没有必要长出这套东西来,它应该学昆虫。
但是没有办法,因为鸟的祖先是爬行类,爬行类的祖先是鱼类,在鱼类的祖先,用它的鳍缓慢的走上陆地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之后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都只能采用那个生理结构。
因为那个生理结构在那个时候是成功的,而之后所有的后代,即便觉得这个身体结构不太满意,比如我想飞了,我觉得那个腿是没用的,它也没有办法把腿舍弃掉,换成一个昆虫的翅膀。
因为当它决定把腿舍弃掉的时候,就牺牲掉了生存的能力,它也没有办法一夜之间,把昆虫的翅膀给进化出来。
所以,它唯一合理的选择就是还是用爬行动物的手的结构,无非把手的结构改一改,长出羽毛来,让我能飞,只能靠这个方式演化出来,这就是所谓路径依赖的道理。
6.局部最优陷阱。所以,当我们把进化的这五种面貌放在一起看,就会看到内卷是刚才进化的五个面貌必然导致的结果。
这五种加在一起会导致“局部最优陷阱”。这个词是计算机系统学常用的术语,套用在生物里,意思就是它们导致生物每次进化都比原来更好,慢慢的逼近最优,但是无法逼近全局最优。
因为它没有办法站在高处,看地球的环境中哪个环境最适合生存,在这个环境中最适合生存的方式是什么,它只能基于盲目,然后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变得更好。
这就像爬山的过程,只要你在往上爬,最终一定会爬到一座山峰,只要你每一步都比之前高,你最终肯定会爬到一个顶点。但是,你可能爬的顶点之后,才意识到你爬了一个小山包,边上还有一个更高的。
对于人来说,我们可以做一个理性的选择,我先下再上去。
但是,进化没有办法做这样的事,因为它只要往下走,就会被淘汰掉,只能被困在局部最优的最高点一直待在那儿,小修小补,直到山消失,被自然选择淘汰掉,它没有办法走下坡再上坡这个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叫它“成功者的陷阱”,其实理解了这个事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内卷会出现。
人类社会中,发生的所有高强度的竞争,不管是职场上的竞争,两家公司的竞争,两个国家的竞争,两种制度的竞争都一样,它都遵循“保守主义““红皇后效应”和“马太效应”的结果。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组织也好,一个人也好,都有与生俱来的长期传承的特质,没有办法一夜之间消除掉,变成白纸,在白纸上做最新、最美的图画,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小修小补。
而且高强度的竞争又无处不在,没有办法停下来,想把自己变得更好,就只能不断地向上攀登。
一旦下山就意味着被淘汰,只能慢慢地向上攀登,最终肯定会越走越高,走到他这条路径上能走到的最高点,这个时候他就下不来了。
只能在像一个针尖的部位展开竞争,因为那个针尖能够停留的物种和生物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它只能在那儿展开竞争,因为已经不能再高了,或者能再高的空间很有限了,所以大家就内卷了。
7.内卷的尽头。当然,更残酷的不是竞争会导致内卷,而是内卷还会导致灭亡。在进化的语境里,为什么“局部最优陷阱”不能舒舒服服的待在那儿?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环境是会发生变化的。
当你在“局部最优陷阱”持续内卷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变得无比适应这个局部的环境,当这个环境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你就完了。
例如,鸟生出来的蛋不可能大小一样,甚至有些鸟会专门生一些稍微大点的蛋。这件事从最大化繁殖的角度来讲,是不合理的,因为它生的蛋大了,就意味着它能生的蛋的个数变少了。
所以,鸟如果希望最大化自己繁殖后代的能力,应该把每个蛋都生得尽可能的小,恰好能保证那个后代能活下来就行了。
对鸟来说,这种专门生几个更大的鸟蛋的行为是风险对冲的行为。
因为它并不知道当它生完鸟蛋之后,食物还是不是足够丰富,万一遭遇饥荒了、干旱了,它找不到足够的食物,幼鸟出来如果营养不是很充足,所以它专门生了几个大的蛋,就是万一出现饥荒,至少保证营养比较充足的幼鸟可以活下来,这是一个对冲的陷阱。
但是,在一个极度内卷的竞争里会发生什么事?
因为极度内卷,大家不得不舍弃掉这种风险对冲的可能,别人生五个蛋,你生三个蛋,别人就淘汰你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的物种都会最大化它繁殖后代的能力,全都生五个蛋,万一真来一场饥荒你就死了。
因为你内卷到了舍弃所有的冗余、多余的储备、其他的能力可能性的时候,当环境发生任何微小的变化,你的结果只有灭亡。
这也是为什么,内卷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甚至还是一个非常坏的选择。因为这会让你进入“局部最优陷阱”,你在那个地方如果待得太舒服了,最后导致的可能就是死亡。
几年前,人们喜欢谈工匠精神,讲日本的“寿司之神”“煮饭仙人”这些故事。这在进化上非常容易类比,这就是进入内卷的“局部最优陷阱”,可以花一辈子去蒸米饭,把水、质量、温度调得特别好。
第一,只有在极度内卷和稳定的环境里出现。第二,当这个环境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这人就挂了。
比如有一天日本人不想吃寿司了,蒸了大米饭有什么用,还不如一个会炒各种菜系的厨师,可能在各种环境都能活下来。
所以大家以后再遇到内卷,别太自责,这不是你的错,当你一旦进入变异、竞争和选择这个常理之后,内卷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
05
进化克服内卷的方法
在真实的进化历程里,克服内卷有一个办法,就是广泛试错,就靠数量取胜,这个方法简单粗暴,但确实管用。但是,人不能这么做,理性地来说,我们内卷之后,不能所有的方式路径都探索一遍,我们做不到。
所以,我们虽然意识到进化会导致内卷,但是我们真的没法完全遵循进化上战胜内卷的路径来战胜内卷。
1.储备冗余。创新方法论的第一个叫储备冗余。
内卷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高强度的竞争。因为生存空间的有限,又因为上升的空间有限,大家就内卷,内卷就一定会最大化它的效率,而最大化它的效率,一定会舍弃掉各种各样的包袱、冗余、可能性。
比如刚才举的鸟蛋的例子,本来一个大鸟蛋能抵抗饥荒,是挺好的事。但是竞争太激烈,环境又不怎么变,显然就得倾向于多生大的蛋,这就没有办法为可能出现的灾荒、干旱等情况储备冗余了。
商业竞争的情况是一样的,在高强度的竞争下,效率是最重要的,你做得快,动作大,可能才是制胜的法宝。
中国互联网的竞争中,可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谁先走得快一步,可能就赢了。所以,所有人都会把效率最大化作为一个标志,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个身体内部、一个组织内部出现了多余的东西,第一时间把它舍弃掉就是最优的方案。
当然,我们也知道进化是盲目的,所以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包袱或者冗余。然后,很快又会被自然选择淘汰掉,这是一个出现很快又消失很快的过程。
比如基因的冗余。DNA复制的时候万一复制错了,一个基因复制了两份,就有一个多余的基因,当它出现之后,没有什么用,但是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去维护它,去传播它,去复制它,所以这是坏事。
在高强度的竞争里,可能要不了多少代,基因又会被重新淘汰掉,这就是一个冗余加淘汰的过程。
但是,冗余在有些时候是好的,是帮助我们破解内卷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论。因为冗余就意味着可有可无,可有可无一方面意味着是一个累赘,另一方面意味着你可以在它上面探索一些新的东西。
比如基因的例子,人的视网膜里有三种颜色感受器,它们排列组合,人大概就能看到上亿种颜色。
但是,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看不到这么多颜色,比如马、牛、羊,它们只有两个颜色,只有绿的和蓝的。
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哺乳类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黑暗中,在黑漆漆的时候分辨色彩能力是很弱的,主要是能看见光,颜色不重要。
所以,我们的祖先其实感光能力不是很强,人是个例外。但是,这个例外是怎么来的?来源就和冗余有关,恰恰是因为冗余才发展出新的能力,出现了破解内卷的机会。
差不多在2000万年之前,人和猴子的祖先在基因复制过程中,感受绿色的基因出现了一个冗余,变成了两个绿色基因。
正常路径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它会被淘汰掉。
但是,它在淘汰之前这个时间窗口里,多余的绿色基因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就是可以在上面试错、创新了,错了也无所谓,因为还有一个绿色基因是好的。
这就是冗余能带来创新的一个基础,冗余意味着,它被破坏了也没关系。
所以,在试错创新的过程中,绿色基因发生了一些简单的基因变异,从绿色变到了红色,让我们人类祖先具备了能够看到红色的能力。
这个能力有多重要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因为有了这个能力,我们的祖先能远远地看到树林里结了一个红色的果子,水果成熟是红色的,猴子看不到,我们的生存能力就比猴子强多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到今天我们保留了红色基因的能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你想要探索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有价值的创新,你就需要试错。
而试错在一个效率最大化的组织里,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所有的零件都要保持在完美状态,不能有任何的改变,不能有任何的破坏,这个时候是没法创新的。
所以创新更大概率是发生在一个多余的东西上。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想要战胜内卷,储备冗余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比如为什么Google这样的公司会允许员工可能有10%、20%的时间做一些和公司主业无关的东西,很多东西可能都是在余暇的时间做出来的。
因为只有在没有任何负担、和主业无关的时间和资源里,你才有可能尝试一些完全不一样的新东西,这个新东西很有可能失败了,但是如果它成功了,它就会给你带来创新,带来突破内卷的机会。
2.排列组合。进化只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基因变异的方式小修小补。如果真想大修大补怎么办?
生物世界其实也提供了这样的方案,一个特别典型的方案就是有性生殖,就是个排列组合产生新特征的方式。
孩子一些地方像爸爸,一些地方像妈妈,既不是百分之百像爸爸,也不是百分之百像妈妈,他有些新的特征。
这个新的特征来源于受精卵里进行了一次父亲和母亲的基因的排列组合,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有性生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低效的过程。
一个细菌要生孩子,从中间一分为二就变成两个细菌,第一是非常简单,第二是效率很高,因为每个孩子都携带自己百分之百的基因,它既简单,效率又高,是繁殖后代效率的天花板。
但是,人就不一样,人要繁殖后代,第一还要找到配偶,这个本身就不容易,更麻烦的是就算找到伴侣,繁殖一个后代只传递了你50%的基因,因为另50%来自于配偶,又麻烦,效率又低。
甚至还有一个反直觉的理解,无性生殖繁殖效率高,有性生殖繁殖效率低。那生物在环境比较困难的时候,应该无性生殖。
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地球上确实有些生物,无性生殖、有性生殖都能做,但是它们一般只在环境最恶劣的时候才做有性生殖。
既然是一个效率很低的方式,为什么在环境恶劣的时候愿意做呢?
恰恰就因为在环境恶劣的时候,需要用排列组合父母双方基因的这种方式,来最大化他探索各种生存技能的空间。
因为它已经在环境恶劣的地方,不知道怎么才能活下去了,就需要试试看,把父母双方的基因打散了抽彩票,看能不能抽出一个帮助我们后代活下去的方式。
就是当你觉得你所有的努力,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小修小补的时候,其实排列组合可能是一个能帮助你带来突破的时候,有些技能总会到天花板,但是技能之间是可以排列组合的。
比较iPhone就是手机和iPad进行了排列组合。
当一个技能已经做到顶点的时候,排列组合会给你带来新的生存空间,可能还会产生碾压式的优势。
诺基亚已经把手机做到顶点了,但是你把手机和音乐播放器做一个排列组合,产生的东西,诺基亚就打不过了。
3.新边疆。在地球的环境里,哪儿最容易出现全新的物种?是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还是非常贫瘠残酷的南北极、沙漠和高山这些地方?
你可能觉得是热带雨林,因为那个地方很有生机,感觉随时在孕育新的生命。但是结论是恰恰相反,新物种出现速度最快的地方,是生活环境非常贫瘠的地方,比如南北极。
热带雨林虽然生机勃勃,但是所有的生存空间,都已经被现有的物种很好的探索和占据了,你能想象的所有生存方式,都已经过反复的试错,被打磨得很好了。
那个地方占据了大量的“局部最优陷阱”的生物,已经把热带雨林的场景都占领的差不多了,一个新生物种在那儿想打赢他们是很困难的。
但是,在南北极这种很贫瘠的地方,很多生物扎不下根来,大量的生存空间还没有被探索,你反而更有机会在那儿探索出新的生存空间,虽然它很贫瘠,但是也给后来者留下了很多空间。
这就像在商战中要占据蓝海,不要搞红海竞争,当一个商业竞争者讲到要进入蓝海的时候,他想象的蓝海是非常富庶的,充满大量的食物又很安全的空间。
但是,生物世界告诉我们其实不是这样的,蓝海也存在,但是蓝海之所以是蓝海,恰恰因为别的生物都活不下去,它本身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地方。
但是如果你能在比较残酷的地方找到生根发芽的机会,对于新物种来说是很有利的,能够帮助你打破“局部最优陷阱”,能帮助你探索新的生存空间。
当你在旧的空间里,实在没有合适的生态位的时候,新边疆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机会。
有句话是“众争之地勿往”,就是所有人都在争夺的地方,所有人都在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了。
因为那个地方聚集了大量的内卷王,你想战胜他们很困难,你还不如到一个虽然残酷,但是不内卷的地方去,生物世界告诉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06
小结
内卷不是因为你的能力问题,也不是因为环境和制度导致了什么问题,它就是高强度的竞争下,必然的一个结果。
打破内卷的办法,我们还可以在进化里找,总结一下就是三条:储备冗余、排列组合、找新边疆。
探索进化对我个人而言,已经是理解我们人类世界中问题根源的思想探索过程。
进化,不但能帮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还能帮助我们找到很多问题的解法。
因为生物世界即便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仍然生机勃勃顽强不屈的存在了40亿年,也就意味着它应该已经把所有有可能的想法,都帮我们尝试过一遍了,等着我们探索和总结了。
期待进化的思维方式,能够对更多人理解人类世界的问题、找到问题的解法产生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