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袭卷全球近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搅乱了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秩序,也对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各国政府在面临封城或不封城的决策两难之时,各地口水四溢的民粹又让社会陷入纷扰的杂声之中。中华文化是可以找到许多安定人心的伦理经典,但不能食古不化地延用老学究的方法。
新世代,新脑袋,得有动人的新说法
要让别人了解我们的心声,用别人的曲,唱我们的歌是必要的功夫。孔子学院在海外若纯以道德教化取信于西方学术界,可望可长可久泽披炎黄子孙,道德是个古今中外都教的哲学课,四书五经在华人世界更是从小到大的必修课。以前,伦理课的传统教法大部份都是用背诵式的教条,来做近乎萧规曹随的约朿规范;如今,世界、社会和科学的变动愈来愈快,也愈来愈复杂,道德和伦理如果不也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教,就很难取得年轻族群的认同。
道德和伦理都要求人们遵守共同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规范。要求,从现代社会沟通的观点,其实讲的就是说服。1995年智慧手机问世以后出生的Z世代,整理在滑手机中生活和工作,他们吸收讯息的方式不一样,传播和沟通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动;更重要的是,其间由于脑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快速进步,并且大量运用在企业伦理、社会道德等学术的实验,揭开了许多传统学说的谬误,也增强了人们对影响伦理道德行为多样性的认知。道德和现实永远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理由是,道德性可以在精神层面从高,生活中的饥饿却是每天要面对的现实,特别是当它又是牵涉到社会群体时。19世纪时爱尔兰发生大饥荒时,道德和现实冲突的矛盾在今日世界的许多角落仍然一再发生。而要解决这种冲突除了要先做兼顾各方利益的伦理管理,也要经合理的论理推论过程,才能取得大众的信服。
读脑的机器,解读人生善恶交织的网络
人性天生有善,也有恶。莎士比亚在《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中说,人生好比一张用善恶的丝线交织而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接受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份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又需要善行加以掩盖,才不至于完全绝望。引用名家说法简单,要诠释其间道理,而且让人享受学习的乐趣可不容易。
伦理和道德不能只用教条加以传递,它必须善用理性的沟通、逻辑的推论、科学的印证,感性的善行才能在人群社会中有效、永续性地发扬、推行和传承。面对脑神经科学和社会认知心理的新时代,当脑磁共振造影机可以清楚透视我们对公平正莪、善恶喜怒的偏向,不但四书五经中一些久传千年的精句已经受到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伦理教导方法当然也面临新的挑战。最近的“国际企业伦理决策”课程,我用了意大利的电影“玛丽娜”(Malena)来做个案讨论,学生的沟通、分析和见解明显增加许多乐趣。
传统和赋新、古典和现代,多向包容
推行社会慈善公益工作多年,经常发生的事实是,有些企业家诉求的个人道德很高,但面对涉及群体的企业伦理时,却经常分不清楚伦理和道德的差别。他们误以为个人的道德可以直接或横向地移到社会伦理领域,甚至误解个人行善的道德应该超越社会的伦理,结果陷入商业世界里误以为“有钱最大”的迷雾。他自己很生气,群体也很懊恼。
随着世界的愈变愈复杂,道德和现实的冲突也愈来愈大,再增加法律、宗教、文化、习俗和人类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学说再经典都有修正的必要。举老子的《道德经》和犹太人的《塔木德》为例,许多古代先哲的当时真理,经现代科学实证,必须加以修正。我们不能抱着祖宗的遗产不放,对它的非真理也不敢挑战。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华文化的多样包容性其实是莫大的伤害,训诂、八股更残害了知识份子的思维。
道德是个人修为,还可以不用探讨太多的对错、是非、善恶,满意、心安、喜欢,做的到、甘愿做就好。就像在新冠疫情期间,个人可以捐钱捐物资,做道德;然而,跳到封城或不封城、关闭或不关闭活动,那就涉及伦理层面的社会规范,加上时空环境不同,因此,在做相关决策必须考虑到各方的利害、公平、正义、正当、权益等多重原则,此时善加运用脑神经、行为、心理等现代科学知识,把它变成合乎人性的管理制度或生活及工作的守则,能够引导人们正念向善,避免贪婪做恶。
伦理道德,也是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实证
道德和伦理经现代科学的检验,也可以更加彰显它的价值。中华先哲经由观察、对比和体验,发展出一套符合他们生活及工作场景的道德和伦理观,已经非常不容易。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世界道德伦理决策中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然而,面对新的时代,我们必须思考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的批评:中国人太喜欢旧的事物,造成了十八世纪之后在世界进步中的落后。
人脑之中有个道德脑,发现它感知、思考和行为的奥妙,更有助于我们做出妥善的伦理决策。两岸脑神经、社会心理和行为经济人才不少,应该共同合作,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学说发扬到新的境界。
作者:黃丙喜 台科大酷點校園董事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芬蘭阿爾托大學管理講座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管理博士、美國國務院IVP訪問學人。
新生論壇 《黃丙喜專欄》 欄目策劃:王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