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小孩“脾虚夹积”的方子!治不吃饭、身体弱、常拉稀,送天下父母【一点资讯】

时间:2022-04-23 04:28:42 热博 我要投稿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的人跟我说,文老师,我的小孩身体瘦弱、不爱吃饭,动不动就拉稀便溏,变着法地给人家做东西吃,人家一口都不碰,或者稍微吃一点就说饱了,再也不吃了。

这个情况,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最好是到中医儿科那里看看。如果小孩脉细,苔白腻,那好了,就要考虑是不是脾虚夹积。

什么是脾虚夹积呢?说白了,就是这个孩子有食积。但食积的原因,在于脾虚。这个时候,要想调治,就必须健脾醒胃。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姓周,当时才6岁。什么毛病呢?就是不吃饭。

如果硬要让她吃,她也能吃下去点,但少吃则饱,而且要不了多久就大便,大便稀溏,里头常有不消化的食物。

由于长期吃不好饭,这孩子身体消瘦,面色发黄。家长当时特别着急。

后来,到医院去,刻诊见小孩脉细,苔白腻,诊断为“脾虚夹积”。

怎么办?用了一个办法,我说一下,你记好——

陈皮、砂仁、焦三仙、鸡内金、槟榔、草豆蔻、土炒白术、冰片、桂皮、藿香。

这几味药,各等分,研成细末,搅拌均匀。应用的时候,取适量药末,用温开水外敷神阙穴,外头用胶布固定。一天更换一次,一次6小时,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过后看效果。

结果,这个小孩连用6天,饮食恢复正常,不适症状消失。

这个办法,当然不是我自己琢磨的。这是人家开封一带的中医儿科前辈、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喜聪老师的验方。前些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组织人力物力,编写了一部内部资料。王师的这张验方,收录其中。

我看到以后,觉得十分不错,于是收藏至今。

我说一下这里的道理。

你记住啊,医案里这个小孩的问题,就是典型的脾虚夹积。吃饭吃不下去,一吃就饱,这就是胃里头有食积,胃气不降、纳差的表现。与此同时,小孩苔白腻、脉细、爱拉稀,这就是脾虚,不能运化的表现。其中,白腻苔说明脾虚生湿。脉细,说明脾虚,气血不能充养脉道。

这样的儿科消化问题,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因为小孩子的脾,本来就是虚弱的。如果喂养不当,饮食不节,那就很容易损伤到脾的功能。脾胃互为表里。脾一弱,胃就跟着弱。

这个时候,就得健脾醒胃。健脾是前提。脾运化如常,胃才能正常受纳。

怎么实现这目的?上头我提到的那个外敷方子,就不错。我们再看一下——

陈皮、砂仁、焦三仙、鸡内金、槟榔、草豆蔻、土炒白术、冰片、桂皮、藿香。

这里头,炒白术健脾益气,桂皮温补脾阳。藿香、草豆蔻、砂仁、陈皮、槟榔,用于行气消胀、燥湿化浊。焦三仙、鸡内金,增进胃纳,促进胃的消磨之功,以利于化解食积。

这就是基本意图。

我个人认为,应用这个方子,必须掌握小孩“脾虚夹积”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此类孩子多厌食,一吃就饱,或者饭后胀肚,脉多偏细,舌苔多白滑。有的大便稀溏,夹杂不消化食物,有的大便还算可以。有的孩子则伴随面黄、腹痛。

当然,由于是外敷方,所以就必须考虑到孩子的皮肤,能否承受。一般来说,上头这些药材,各等分研细末,每次取少许出来外敷,这个量并不大,刺激性不强。其中的药性,也相对平和。但是,皮肤爱过敏的,皮肤比较敏感的,正在患有皮肤病的,或者神阙穴附近有伤口的,都最好不用应用。不属于脾虚夹积症候的消化不良患者,慎用。总之,普通读者最好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专业读者,您对此也留意一下,日后在面对同类患者时,也好多一点选择。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这么多吧。希望我的这点努力,可以给为人父母者,提供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