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被迫上浮的深海之狼(上)

时间:2022-04-22 14:20:54 热博 我要投稿

去年10月2日,“康涅狄格”号攻击核潜艇在南海发生罕见的水下碰撞事故,导致艇艏受损,不得不上浮以水面航行状态驶往关岛,2个月后再以同样方式横跨整个太平洋经圣迭戈返回母港布雷默顿。这也打破了一个世界记录 - 核潜艇水面航行1.5万公里。 > 12月21日,“康涅狄格”号驶入华盛顿州普吉特湾,与一艘汽车渡轮并肩而行 鉴于事发海域的敏感性和“海狼”级潜艇的高密级,美国海军一直守口如瓶,仅仅宣布调查结果为海底山脉触底。网上关于“康涅狄格”号的分析文章满天飞,但依靠少数几张卫星和港口摄像头图片并不能分析出多少细节来,大部分都只是个人的猜测甚至是故弄玄虚。

要理解“康涅狄格”号的遭遇,还得从“海狼”级的历史背景及作战需求说起。即使在英文网络上关于“海狼”级的介绍都非常少,比它的后继型“弗吉尼亚”级还要少得多。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兰德公司2011年为美国海军做的报告《俄亥俄级、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潜艇项目经验总结》和2004年出版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冷战潜艇》一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问我要原版pdf。 建造背景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两大潜艇建造商通用电船和纽波特纽斯正在全力建造第三代“洛杉矶”级(62艘)和“俄亥俄”级(18艘)。尽管这两型艇技术先进,建造数量也非常大,但是同期迅猛发展的苏联核潜艇仍然在航速、潜深、吨位等指标上力压美国新型潜艇一头,让北约颇为忌惮。 “海狼”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替代“洛杉矶”级而开发的,作为第四代核潜艇的探索者,其设计理念同时考虑了美国海军的战略演变和苏联的反潜技术发展趋势。 > “洛杉矶”级早期型

“洛杉矶”级的设计始于60年代中期,设计目标是配属航母战斗群进行外圈反潜,依靠低噪音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阻止具有航速优势的苏联核潜艇攻击航母。当时美军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大陆战场,海军采取的是大洋防御战略,战争爆发时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大西洋航线和本方的战略核潜艇,提供第二次核打击能力。 80年代初冷战进入高峰期,里根总统上台后美国海军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前进战略”将反潜封锁线尽量前推,深入到巴伦支海和鄂霍茨克海苏联传统的海洋拒止与控制区域,以期望把红海军的战略核潜艇堵在家门口,一旦开战就迅速而系统地摧毁红海军舰队和基地。 >北冰洋堡垒海区示意图,深色阴影部分为控制海区,浅色阴影部分为拒止海区

这对攻击核潜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搜寻“台风”级这样的海中巨兽,又要避开静音能力大幅度提高的V-III级、“塞拉”级等众多新锐攻击核潜艇的围捕。 当时已经建成的“洛杉矶”级Flight I和在建的Flight II航速足以跟上30节+的航母战斗群,但是缺乏在堡垒海区发起攻势所需的静音性能和冰下作战能力,这些都是下一代潜艇亟需解决的问题。

最初在概念阶段提出的是几个体型较小、造价较低的F/A(舰队攻击型)方案,这是前海军作战部长朱姆沃尔特极力支持的低成本项目,排水量大约在5千吨左右,和”鲟鱼“级类似而比“洛杉矶”级小30%,但鱼雷发射管增加到6具,火力投射能力更强。 担任海军核动力总监30多年的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上将对于F/A方案完全看不上眼,他青睐的是自己在70年代主持开发的另一个极端 - AHPNAS(先进高性能核动力攻击潜艇)方案,吨位约两倍于“洛杉矶”级,艇体舯部安装有20具反舰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管,概念和今天俄罗斯的“亚森”级接近,他的这个梦想也很可能在下一代攻击核潜艇SSN(X)上实现。 后来AHPNAS方案衍化为规模略小的SSNX(70年代规划的下一代攻击核潜艇,X不带括号),水下排水量7263吨,除了6具鱼雷发射管外仍然配备12-24具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管,并且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包括6万马力的D1W反应堆、新型声纳和武器系统等。 1981年初,海军系统司令部司令富勒中将按照海军作战部长黑伍德上将的指示告知国会将终止设计上述两个方向的任何新型攻击核潜艇,最高优先级是对“洛杉矶”级和现役反潜武器进行升级。但是当1981年海军战略(还有更重要的预算环境)调整之后,海军迅速发现“洛杉矶”级的艇体及设计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升级空间。 仅仅一年之后的1982年6月,随着沃特金斯上将接任海军作战部长,“洛杉矶”级后继艇项目重新启动。他是尼米兹之后时隔33年再次由潜艇部队出身的将领担任海军作战部长,也是新型攻击核潜艇真正的倡导者。得到里根总统全力支持的海军部长莱曼正在雄心勃勃地“重建海军”,推出了著名的600舰计划,其中攻击核潜艇的数量将从90艘增加到100艘。

里科弗已经于1982年1月被迫退休,他在国会中的铁杆核动力派支持者不是去世就是退休,新生代议员缺乏他那样的反苏热情,因而在莱曼驳回了他两年一次的延迟退休申请后不得不以82岁高龄黯然离去。 > 1984年7月21日,里科弗和妻子出席以他本人姓名命名的“洛杉矶”级22号艇“里科弗”号服役仪式,这是全部62艘“洛杉矶”级中唯一一艘不以美国城镇命名的潜艇。该艇原本命名为“普罗维登斯”号,因为里科弗的被迫退役而特意改名向他致敬。里科弗长达63年的现役生涯也使他成为美军历史上服役时间最长的人。 需求设定

新潜艇项目被正式命名为SSN21“海狼”级,寓意21世纪的新一代潜艇。负责潜艇战的海军作战部副部长桑曼中将在1982年7月组建了一个名叫“Group Tango -探戈团队” 的研究小组,评估未来潜艇威胁,展开技术可行性研究。T正是桑曼的字首字母。 这个由资深潜艇军官和海军工程师组成的机密小组重点分析了7项性能:①速度、②深度、③鱼雷发射管、④武器搭载量、⑤北极作战能力、⑥辐射噪音和⑦声纳效能,他们为“海狼”级设定的技术指标被认为是现实可行的。 “海狼”级的主要任务是追踪并猎杀苏联战略核潜艇,需要极致的静音能力和更高效的作战系统(包括武器发射系统和传感器),以重新建立针对苏联最新型潜艇(“阿库拉”级)的“水声优势”,其它任务需求还包括反水面战、对陆攻击、侦察和水雷战。 >“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 经过探戈团队一年半的努力,莱曼于1983年底公布了SSN21的概念设计,沃特金斯上将也迅速批准了新潜艇的作战需求。按潜艇部队高层的说法,这是20年来美国攻击核潜艇首次重新设计“前端” - 即反应堆之前的舱段。 1983年12月,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向通用电船和纽波特纽斯分别授予了“海狼”级初步设计合同,在审查了双方提交的方案后,海军决定让两家竞争对手组成联合设计团队,融合双方的最佳设计概念,并以此作为详解设计竞标合同的基础。 在此之前通用电船负责“俄亥俄”级的详细设计和全部生产任务;纽波特纽斯则负责“洛杉矶”级的详细设计,和电船分摊建造(29对33艘),同时还手握全部核航母订单,两者上一次设计全新的攻击潜艇都已经在近20年前。 > 1978年在格罗顿同时建造中的“俄亥俄”号和“杰克逊维尔”号 海上系统司令部公布的初步设计方案充满新意,包括:

8具布置在艇艏的鱼雷发射管,以减少肋部发射管对航速和机动的限制,导线也不易被水流拉断;

采用覆盖整个艇艏的ACSAS先进适形阵主声纳,并让出鱼雷发射管开口;

围壳改为类似苏式设计的流线型构型,降低航行阻力;

尾舵采用创新的Y型结构,融合了X舵和十字舵的优点,减少一个舵面既减轻重量又可以改善操纵性;

耐压壳体使用HY-130钢建造以达到更大的下潜深度;

鱼雷发射系统安装全自动装填装置,提高持续射速,降低人工作业强度;

在艇艏布置聚合物喷洒系统,航行时释放聚合物液体在艇体形成护膜,降低流体阻力并隔断噪音。该技术从70年代初开始研发,并在“大青花鱼”号等3艘核潜艇上试验过。

初步设计在关键领域采用了过多未经验证的全新技术,存在安全隐患,有的设想甚至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无法实现,海上系统司令部权衡之后不得不做出大量妥协:

放弃后端计算能力无法支持的不规则外形适形阵,改回球型阵列和肋部鱼雷发射方式;

采用传统围壳形式,只做最低限度的修型 - 加装填角;

放弃自动装填系统,采用动力机械辅助的人工装填以保证可靠性;

放弃Y型舵,在传统十字舵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斜下方的稳定鳍呈“木”字型,提高高速回转时的稳定性,同时兼做拖曳阵列的施放口。

详细设计

1987年1月,“海狼”级开始详细设计阶段,纽波特纽斯成为主承包商,获得3.03亿美元的合同;通用电船为分包商,合同价值4880万美元,主要负责和贝蒂斯原子能实验室联合研制新型推进系统。作战系统单列一项以固定价格+激励奖金的形式被授予通用电气,和潜艇并行研制。 【 整体布局】 “海狼”级采用西方潜艇传统的单壳体结构,艏艉布置主压载水舱,水下排水量超过9千吨,比“洛杉矶”级改进型增大了约30%。艇长107.6米,耐压壳体直径12.2米,长径比从洛杉矶”级的11缩小到8.8,处于潜艇长宽比的理想区间(6-9)。 因为潜艇是完全浸润在水中的,阻力特性和水面舰艇不同,更肥短的艇型令同等内部容积下的外表湿面积减小(最极端就是缩成一个球体,体积相同时圆球的表面积最小),摩擦阻力也相应降低。潜艇阻力来源中摩擦阻力和外形阻力之比约为2:1,和增大横截面积带来的额外外形阻力相抵消后粗短艇型仍然可以有效降低总阻力。而前型的“洛杉矶”级和后续的“弗吉尼亚”级之所以长径比都超过11,是因为吨位较小,耐压壳直径小且钢材比较薄,为了增加内部容积只能拉长艇体。 加上功率强大的新一代反应堆,优化设计的减阻围壳等措施,“海狼”级的海军部系数达到当时各国海军核潜艇的最高水平,航行阻力低,回转半径小,机动性非常突出,在水下对抗时拥有优秀的占位能力。 【 反应堆 】 海军反应堆分部和西屋公司开发了一型全新的压水堆S6W,堆芯寿命为25-30年,输出功率达到5.7万轴马力,比“洛杉矶”级的S6G反应堆高出2.2万轴马力,令“海狼”级的最高水下速度达到35节。网上S6G的输出功率有3.5万、4.5万、5.2万轴马力等多种版本,5.7万轴马力是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一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系硕士毕业论文中的数据,作者Brendan Hanlon是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生。 S6W和“俄亥俄”级的S8G反应堆相似,都具备强大的自然循环能力,不开启主循环泵仅仅依靠冷却水自然循环就可达到20节以上的“战术速度”,或者称为“静音巡航速度” -在这个静音工况下“海狼”级的被动声纳可以发现敌方潜艇而自身不被探测到。同时代苏制攻击核潜艇的战术速度被认为最大只有6-8节,落后“海狼”级5-10年,“洛杉矶”级改进型也只有10节。 “海狼”级的辐射噪音比任何美国核潜艇都低,按海军官方说法,在所有作业速度范围内都比“洛杉矶”级早期型安静70倍(降低18.45分贝),比“洛杉矶”级改进型安静10倍(降低10分贝)。如果对安静多少倍没有概念的话可以参考美国媒体的宣传:“海狼”级以25节航行时产生的噪音比停靠在码头上的“洛杉矶”级还要低。 【 泵喷 】 “海狼”级采用的泵喷推进系统此前已经安装在“洛杉矶”级“夏延”号上试验过,它是美国海军第一型标配泵喷的核潜艇。泵喷工作时水流经过导管整流、定子减速、转子加压再由喷嘴喷射出去,水流加速过程比传统螺旋桨更平缓稳定,可以大幅减少气泡空蚀现象和其它传统螺旋桨产生的噪声,推进效率提高50%,相同功率所需转速更低,震动更小。而且转子受到外壳保护,安全性更好,特别适合在浅水海区作业。 但是泵喷的结构复杂、重量和体积大,造价昂贵,高速航行时推力损失较大,效率低于低速工况,这些都是长期以来俄罗斯潜艇设计师不愿意采用泵喷的原因。 > 3号艇“吉米·卡特”号的尾部特写,泵喷被包裹得严严实实 【 HY-100钢】 美国海军最终选择用HY-100钢建造“海狼”级的耐压壳体,只在部分重点部位采用HY-130钢。“洛杉矶”原计划也采用HY-100,但当时的加工技术不成熟,只能沿用“鲟鱼”级的HY-80,而且受到吨位限制降低了耐压壳体厚度,导致下潜深度变浅,早期型不具备破冰能力。HY-80/100/130分别代表屈服度为80/100/130 ksi(千磅每平方英寸),换算到公制就是550/687/893 MPa,这是一系列镍铬钼系淬火+回火热处理的低合金高强度钢。 “海狼”级计划从4号艇开始完全采用HY-130,以继续增大下潜深度。但是首艇“海狼”号建造过程中在焊接方面遇到很大问题,HY-100的焊接合格率也只有50%,不得不大量返工,最后海军只好放弃全部采用HY-130的设想。 >2018年3月,“康涅狄格”号在北冰洋波弗特海破冰上浮 【 鱼雷发射管 】 为了兼容今后更大型化的武器装备,“海狼”级在肋部安装了8具26.5英寸(673.1毫米)直径MK-69型鱼雷发射管,这是自1920年建造S级潜艇以来美国海军首次更改鱼雷发射管口径,也压过苏联的650毫米发射管一头。但是当时(直到现在)美国并未研制更大口径的潜射武器,只能通过适配器发射标准的533毫米MK-48鱼雷、“战斧”巡航导弹、“捕鲸叉”反舰导弹和水雷。 更大的口径也是为了提高武器发射时的安静性,新型发射装置采用ATP空气涡轮泵弹射系统(和“俄亥俄”级类似),MK-21型涡轮气压泵将舷外海水加压高速注入发射管,推动次口径的鱼雷更安静地出管。传统的高压空气发射系统直接用高压气体推动鱼雷,会释放大量气泡并产生巨响;安装高压气体回收装置后鱼雷舱气压瞬时上升会造成艇员体感不适。而“洛杉矶”级的RPES冲压泵弹射系统采用直线运动的线性泵,和ATP相比重量大、噪音高、准备时间长、武器兼容性低。 大口径鱼雷发射管还考虑到无人深潜器和扫雷具的释放/回收问题,但在“海狼”号建造过程中美国海军改变了用核潜艇反水雷的计划。 > 准备下水的“吉米·卡特”号,左舷4具鱼雷发射管清晰可见 要穿越苏联的层层反潜封锁深入巴伦支海和鄂霍茨克海浅水区作战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为此“海狼”级设有容积巨大的双层鱼雷舱,大型武器携带量被设定为空前的50枚,鱼雷舱中42枚,发射管内8枚,比“洛杉矶”级改进型多出1/3(37枚),以延长在前沿阵位的作战部署时间,减少为补给弹药而往返穿越苏联反潜防线的次数,增强生存率。 大载弹量还提高了火力密度和持续作战能力,在遭遇苏联弹道核潜艇和护航的攻击核潜艇时可以惊人的速率投送最大化的火力,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对陆和反舰攻击是次要任务,所以“海狼”级没有配备“战斧”巡航导弹垂发装置。 【 作战系统】 和大武器装载量相匹配的是全新的声纳/火控系统 - SUBACS(潜艇先进作战系统),由70个摩托罗拉68030处理器联网而成,部分损坏不影响整体操作,火控系统是雷锡昂的Mk2型。SUBACS于1980年开始研制,预计安装在“洛杉矶”级后期型和“海狼”级上。 “海狼”级的配置更高,因为它具备更大的艇体直径。声纳套件为AN/BQQ-5D型,是“洛杉矶”级AN/BQQ-5A(V)1和5C型的升级版,艇艏球型被动声纳阵列直径达到7.3米,外围环绕着3层低频被动阵列;其下是稍小的碗型主动声纳阵列。 >“海狼”级巨大的艇艏主/被动球型声纳阵列 舷侧安装了3套AN/BQG-5型WAA宽孔径被动声纳阵列,巨大的尺寸可以提高听音涵盖面、聚焦于特定方向并避免艇体噪音干扰;木字型尾舵可以施放TB-16(粗线)战术拖曳阵列和TB-29A(细线)远程搜索拖曳阵列系统;围壳前部还安装有BQS-24声纳系统,用于近距离避障和探雷。 > 建造中的“海狼”号,舷侧可以看到三个WAA模块 这套全数字化作战系统特别强调被动探测能力,在堡垒区域内的浅海、近岸及冰下复杂声学环境下仅依靠被动声纳体系就能进行目标动态分析,有效追踪苏联核潜艇并完成火控解算。 目前“海狼级”的声纳系统已经根据A-RCI计划升级为洛马的AN/BQQ-10(V4)型 ,达到“弗吉尼亚”级相同水平。 【 围壳与声纳罩】 为了增强冰下作战能力,“海狼”级加强了围壳结构,并在西方潜艇中首次使用了围壳填角,顶部更加流线型,改善了水动力特性,减小阻力,降低噪音。 “海狼”级围壳填角是由许多带有加强筋的钢部件焊接而成,内部填充复合泡沫材料以防止腐蚀,加工好整个组件后再焊接到艇上,难以拆卸维护。之后的“弗吉尼亚”级改用Goodrich公司的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填角,减重2.26吨,造价降低15万美元,制造时间从14个月缩短到3个月。 顺便说一下,指挥台围壳在美国海军术语中称为sail(也就是港台翻译成“帆罩”的由来)或者fairwater,西欧和英联邦则习惯称为fin(鳍)。围壳舵则是sail/fairwater plane,艇艏舵是bow plane。 “康涅狄格”号备受瞩目的声纳罩和大多数现代潜艇、水面舰艇一样采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具备良好的宽频声学穿透性。为了避免对声纳脉冲信号造成扭曲,直径10米、重19吨的声纳罩内部没有任何加强筋。声纳罩内部是充满海水的,无需像耐压壳那样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也是为了让声纳正常工作。 >2018年8月,“康涅狄格”号抵达横须贺访问,可以看到声纳罩的材料和后面的艇体明显不同,呈现出橡胶状的质地 早期的声纳罩由聚酯树脂制成,内部采用玻璃纤维多层编织结构增强。“海狼”级的声纳罩由HITCO碳复合材料公司生产,该公司从“鲟鱼”级开始一直是美国海军核潜艇和深潜器的指定供应商,它还制造火箭和弹道导弹的外壳,甚至包括F-35的机翼和座舱段蒙皮。1986年6月,HITCO研制的一种硬化玻璃钢环氧树脂预浸材料系统获得了潜艇使用认证,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声纳罩具有很强的抗撞击能力。

和“洛杉矶”级改进型一样,“海狼”级也采用了可伸缩的艇艏舵,比围壳舵具有更好的破冰能力。 【 降噪措施】 “海狼”级表面所有接缝、舱盖、开口都经过精心处理,光滑整洁,以降低阻力和噪音,所有管路都采用挠性连接。艇体敷设消声瓦,即可隔绝艇体噪音又可以吸收对方声纳回波。“洛杉矶”级采用的是薄板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消音瓦,用薄膜加压工艺黏贴在艇体上;“海狼”级的消音瓦采用整体浇筑的聚氨酯材料,衰减临界值从2KHz降低到500Hz,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抗工作在极低频的现代化声纳。 > 2014年1月“海狼”号返回布雷默顿母港正在系缆,可以看到艇体的消声瓦敷设和口盖处理情况。两个相对的白色箭头上写着“不可推顶”,因为艇艏舵就安装在这一段艇体的下方。

所有轮机设备都安装在双层减震浮筏上,整个机舱段再被包裹在一层独立外壳中。在过去的美国核潜艇中只有“俄亥俄”级具备这样的三层隔音减震措施。“海狼”级全艇共布置了26个噪音/震动传感器,随时监控自身的噪音和震动水平(“洛杉矶”级安装了9个,“弗吉尼亚”级大幅增加到600个)。 设计建造中的矛盾

“海狼”级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风险。海军的目标是在1989年10月首艇开工之前完成70-80%的具体设计工作,但这个目标并不现实。“海狼”级所涉及的十大设计领域被分配给两家公司分别完成,海军的用意是让双方都能保持潜艇设计能力,提高美国核潜艇设计的整体水平。不过这种分离设计(split-design)策略在当时还没有成功的先例,V-22“鱼鹰”倾转翼飞机也由两个竞争对手贝尔和波音联合设计,这两种被寄予厚望的武器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都产生了无穷的问题。 【 分离设计策略】 两大船厂拥有各自的设计建造风格,通用电船同时采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人工手绘制图,纽波特纽斯则已实现了全CAD化;两家的部件编号习惯、布线方式、通风设计、管线支架、电气接头等等细节都不相同。很不幸的是在需要高度协作的核潜艇设计过程中,两个造舰巨头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企业秘密,也没有建立任何设计-建造冲突的解决机制,海军只好做调解人花大力气协调双方的工作。这造成了严重的超支和延误,以致1989年初通用电船以7.26亿美元的低价中标建造合同时,具体设计只完成了5%。 波特纽斯的设计必须转换成通用电船的技术规范才能在其造船厂使用,首艇开工后很多主要系统都必须进行修改,通用电船甚至不得不重建部分子系统。到1992年海军批准了超过800处设计规格改动,设计费用据估计增加了1.8亿美元,建造过程中的各种小改动更是数以万计。

“海狼”级采用为“俄亥俄”级开发的模块化方式建造,艇体分段在通用电船昆塞特角工厂建造,然后用驳船运往西南直线距离60公里外的格罗顿工厂总装,这两个工厂在“俄亥俄”级工程中都得到了升级扩建。原计划在昆塞特工厂完成大部分预舾装工作,但因为出图延误以及频繁的设计改动,昆塞特工厂几乎无法展开舾装作业。 【 质量控制】

虽然HY-130钢的生产技术在首艇开工时还未完善,但HY-100已经在两艘“洛杉矶”级“迈阿密”号和“斯克兰顿”上成功试验过,被认为是低风险的建造工艺。然而海军提供的钢材焊料规范却出了问题,规范的下限得到大量数据支持,上限的设定则比较随意。在HY-100的测试中使用的是符合规范的低碳焊丝,“海狼”号实际建造中使用的高碳焊丝也在规范上限内,但这个规范却被证明是错误的。不合适的焊丝与通用电船焊接步骤的缺陷导致焊接面冷却过快,焊缝过脆。 1991年9月当“海狼”号工期完成17%时,通用电船在分段壳体接缝处发现大面积发丝粗细的裂痕,所有出现问题的焊缝全部返工,其中一个分段不得不被弃用,它的钢材转而制造结构夹具。返工的代价是成本增加6860万美元,工期延长一年。因为是焊接规范的问题,海军承担了全部责任,但由此产生的超支和延误遭到国会的强烈批评。 【 作战系统】 基于“洛杉矶”级作战系统的开发经验,海军规划用6年时间完成“海狼”级作战系统的研发、测试、集成和交付工作,认为这一流程只有中等风险。但政府问责局在1987年的评估却是高风险,因为软件编写工作量是“洛杉矶”级的两倍。

事实也确实如此,从一开始SUBACS作战系统就面临开发、成本和管理的诸多问题:计划中的光纤数据总线遇到技术困难,不得不重新设计,采用更多传统的电气技术;多层计算机电路板制造也麻烦不断;主承包商IBM和海军之间存在管理上的矛盾。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严重超支,一年间SUBASC的项目成本增加了10亿美元。 随后海军和IBM的主要项目经理都被撤换,全系统进行了大规模重新设计,名称也更改为AN/BSY-1,用于“洛杉矶”级改进型。“海狼”级采用的系统更加复杂且先进,被命名为AN/BSY-2。BSY系统的预算被海军“封顶”,又不断被突破,软件开发与集成所需时间被大大低估,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问题直到1992年安装到“圣胡安”号上进行评估时仍然不达标,以致国会要求政府问责局监督项目进展。 而且因为AN/BSY-2的改动太大,全艇的内部容积和重量指标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进而产生连锁反应,纽波特纽斯拿到新数据后需要对很多部分进行重新设计。不过AN/BSY-2软件方面一年的延误对全艇的进度却没造成太大影响,因为其它方面尤其是焊接问题造成拖延得更久。 【 建造数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及时解决,但需要巨量的预算支持,而进入后冷战时期成本已成为国会极为关注的一个要素。早在1984年负责政策的助理国防部长发起的一项秘密研究就对“海狼”级项目提出了批评,主要集中在成本和海军的潜艇作战效率模型。 海军计划1989财年建造首艇,1991财年建造2艘,之后以每年3艘的速度共建造29艘。而研究表明3艘“海狼”级的预算可以采购7艘“洛杉矶”级。如果单打独斗,“海狼”级单艇在任何指标上都远优于”洛杉矶“级,但是3:7的数量对比意味着采购“洛杉矶”级将可以前沿部署更多的潜艇。3艘”海狼“级可以携带150件武器,7艘“洛杉矶”则是259件。 面对暴涨的成本、层出不穷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在1990年取消了1991财年2艘“海狼”级的采购预算,转而增购了2艘“洛杉矶”级。在海军高层提出紧急动议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批准了第2艘“海狼”级的预算。出席国会听证会的记者写道采购这艘“海狼”级“多半是出于怜悯”。

1990年8月13日时任国防部长切尼宣布将“海狼”级的建造数量削减了一半,生产速率将降低到每两年3艘。

进入1991年,苏联在政治风暴中已经是摇摇欲坠。美国的军备计划也开始逐步放缓,“俄亥俄”级取消了后6艘的建造,止步于18艘。“海狼”级建造数量被腰斩后,海军核动力总监迪马斯上将考虑将剩余全部建造合同都交给通用电船,因为他们唯一的产品就是潜艇,而纽波特纽斯还造航母和民船。 纽波特纽斯为此提起法律诉讼,认为他们的成本更低。但是海军在法庭上占了上风,最终通用电船得到了全部订单。这也意味着在纽波特纽斯结束最后几艘“洛杉矶”级的建造后,美国海军能造核潜艇的船厂将从60年代的7家减少到1家。 > 1994年10月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左侧坞中是“灰夫人” -“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最右侧的建筑就是潜艇车间 通用电船自身当时正在建造最后一艘“俄亥俄”级“路易斯安那”号,1993年将建造最后一艘“洛杉矶”级,这2艘艇完工后“海狼”级就是唯一的收入来源了。低速率建造也会带来熟练工人的流失和成本的增长。 还有更大的问题来自供应商,初始29艘的订单吸引了大量供应商参与项目,但建造数量大幅削减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将无法盈利,不是破产就是退出军品采购。海军和船厂不得不重新寻找满足资质的供应商,很多情况下通用电船获取零部件的成本都超出了最初的估计。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红海军这个昔日最大的对手也轰然倒塌从大洋上消失得一干二净。美国的国防政策迅速调整,转而聚焦于联合作战和濒海作战。正在建造中的“海狼”级无法适应这样的战略转变,而且超支和工期延误问题将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令整个项目在财政上都沦为鸡肋。 1992年1月,切尼宣布终止整个SSN 21计划,仅仅完成首艇“海狼”号的建造,国会已经批准的2号和3号艇预算都将撤销,直到1997财年一种替代的新型低成本攻击核潜艇启动前将不再建造新潜艇。1993年一月上台的克林顿政府再次确认“海狼”级将只造一艘。 不过受到国会中来自康涅狄格州(通用电船格罗顿工厂所在州)和邻近州议员的压力,加上迪马斯上将的积极奔走,已于1991财年获得全部预算的2号艇得以在1992年9月投入建造。 迪马斯上将具有和里科弗非常接近的独断风格,为保留“海狼”级不遗余力。他宣称1992财年得到部分预算的3号艇已经筹集了15亿美元,因此只需再投入15亿就能完工。国会的调查也发现建造3号艇和停建并重组潜艇工业的成本基本相同,但是维持低速率建造对国防工业带来的危险更低。国防部的评估认为在1995或96财年建造3号艇对整个潜艇工业来说都是最优选择,可以令其平稳过渡到1998财年开始的新型攻击潜艇计划。 在这个背景下3号艇终于得以重生,于1996年6月获得建造合同,并在1999年修改设计,耗资8.87亿美元插入一个30米长的MMP多任务平台舱段,替代“鲷鱼”号执行深海特种作战任务,其30亿美元的造价超过了核动力航母的一半以上。 >2004年6月5日举行命名仪式的“吉米·卡特”号 整个“海狼”级计划从初始概念设计的1982年到首艇服役的1997年历经15年,最初80年代估计的总造价是29艘艇共380亿美元,而在1999年估计3艘艇含研发费用的总造价已经达到了160亿美元,平均单价超过50亿美元。 首艇“海狼”号服役时已经延误了25个月,超支45%,超强的作战性能在彻底改变的作战环境面前显得能力过剩,费效比低下。美国在冷战末期开发的其它超级武器也都存在类似生不逢时的问题,比如A-12攻击机、“科曼奇”直升机、“十字军”自行火炮,最终的结果比“海狼”级还不堪,“海狼”至少还造了三艘。 下一篇:细品“海狼”级,内部布局,如何操作,服役历程

彩蛋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