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多元思维模型的核心:多元一体

时间:2022-04-23 01:57:18 热文 我要投稿

本文节选自《》。原文太长,为了方便阅读,做了一些节选。

对于为什么需要多元思维模型,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

现实世界的问题不会恰好落在某个学科的界限之内。

其实,不单单是问题不会恰好落在某个学科领域,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局限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局限于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模型。

网上很多人立下flag,要收集、学习100个思维模型,但是收集了一堆模型,却用不起来,解决不了问题。

有时别人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去请教,发现别人用的就是自己会的模型。

为什么自己学了那么多思维模型却用不起来呢?

老曹以为是没有做到「多元一体」。

模型想要多,很容易,「多元」,也很容易。

多元嘛,就是多种多样。我们从小到大早就学习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模型,比如中学就学了概率、复利、能量守恒、适者生存、供需平衡,这些模型足够我们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

但这些模型都是分散的、凌乱的,没有聚为一体。

1、果盘 VS. 果汁

举个例子。

高中会有理科综合、文科综合的考试。一场考试考多个科目,算是多元了吧?但有做到一体吗?

没有。

名字叫综合,但是各个学科上课的时候各上各的,学习的时候各学各的,考试的时候各考各的,考试完了讲解试卷,还是各讲各的。

就像是水果拼盘,一大盘子各种各样的水果,很多元,很好看,也都在一个盘子里,但吃的时候呢?苹果还是苹果,梨还是梨,学科的界限清晰无比。

一体是什么?

一体是混合果汁。不管你是苹果还是梨,不管你是南方水果还是北方水果,不管你是甜的、酸的还是辣的,全都打碎了混在一起,融为一体。

我才不管你是数学还是化学,物理还是地理,全都拿过来一起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模型、使用模型的出发点,才能不受学科和模型的限制,才能融会贯通,多元一体。

说起来简单,那到底怎么把果盘变成果汁,把多元模型聚为一体呢?

大概可以分成三步。

2、共性、分解、清单

需要说明一下,《穷查理宝典》里面只说要掌握跨学科的思维模型,至于怎么糅合,怎么用,只提了一个检查清单。

老曹觉得只用一个清单是不够的,模型就在那,关键是怎么用起来,所以又增加了两个步骤。

还是开头说的那句话,这一节,包括整篇文章,都是我个人的理解,肯定有错误和不足。所以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有想要吐槽的内容,欢迎留言指教。

正如前文所说,思维模型想要多、想要多元,很简单,学就是了。但关键是要用起来,而且是全部用起来。

查理·芒格是这样说的:

那怎么把掌握的模型全部都用起来呢?我总结了三个步骤:

寻找共性

问题分解

使用清单

2.1 寻找事物之间的共性

前面在讨论高手的时候,用到的成语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做到这两点的前提,就是寻找共性。

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很多,如果去追求数量的话,是永远都学不完的。但是如果能找到共性,或者说,相似性,就能很好地理解其他的模型。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更容易根据共性,去调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型。

举几个例子。

2.1.1 Photoshop 与幻灯片

我是在十几年前自学的 Photoshop,那个时候没有线上课程、教学视频,看的是一个图文教程。

开始看得很费劲,教程的文字也不通俗易懂,但是当我看到「图层」那一节的时候,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为我想到了幻灯片,不是 PPT,是现实世界的实物幻灯片。

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教室里摆一台幻灯机,放几张幻灯片,就是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了。

幻灯机怎么用呢?是通过切换、叠加一张一张的塑料图片,也就是幻灯片,来播放不同的影像。

我发现 Photoshop 的图层和幻灯片是有共性的:

图层的叠加,就像幻灯片的叠加一样,上面的会盖住下面的。

图层的修改,也像幻灯片的修改一样,改这一张不会影响其他的图层。

通道、蒙版也是差不多的原理。

找到这个共性后,我很快就上手 Photoshop 了。

后来用 Photoshop 做 GIF 动图,我又想到了手翻画。

屏幕前的你可能也在上课开小差的时候画过手翻画。

手翻画的动画效果是怎么形成的?是一页一页的纸张连续叠加覆盖形成的,一页纸就是一帧。

Photoshop 里面,一个图层就是一帧,一个一个的图层连续叠加就成了 GIF 动图。

找到了和手翻画的共性之后,我也很快学会了用 Photoshop 做 GIF 动图。

Photoshop 和幻灯片,是一个软件和实物、虚拟和现实之间存在共性的例子。

学科之间也有很多共性。

2.1.2 守恒和平衡

提到守恒,你能想到什么?

中学里面,我们学过各种守恒: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热量守恒、电量守恒、动量守恒……

这些概念来自不同的科目,但他们的共性很明显:守恒。

抓住这个共性,这些概念可以说是一通百通。解题也是会了一个之后,其它的也迎刃而解,无非是用的公式、定理不一样。

和守恒类似的,还有一个平衡。

我记得中学生物课里面有一节是讲渗透的,细胞什么时候失水、什么时候吸水。搞清楚是失水还是吸水其实很简单,就是平衡。水会从低浓度流向高浓度,最终细胞内外的液体浓度趋于平衡。

物理也有平衡,比如静电平衡。像渗透一样,电荷如果分布不均匀,浓度有高低,电荷就会往平衡的方向移动。

政治课本里面讲供需平衡,也是一样的道理,从高到低,实现平衡。

平衡,就是上面三个不同科目的内容的共性。

我相信,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你也发现过很多事物之间的共性。找到共性的那一刻,陌生事物和熟悉事物产生了的联系,我们对陌生事物的认知也一下提高了几个层次。

通过共性,可以把不同科目、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模型联系起来,形成以共性为节点的认知网络。

是的,一定是网络。因为一个模型可能和很多学科有联系,一个模型也会和很多不同的模型有共性。

形成有联系的网络之后,知识、模型不再是孤立的、局限的,有了融会贯通、聚为一体的可能。

2.2 对问题进行分解

「现实世界的问题不会恰好落在某个学科的界限之内」,这句话的另一个说法是:现实世界的问题是混合的。

现实世界的问题不是科目分明的理综考试、文综考试,一眼望去就知道这是物理题,那是地理题;这是考文学,那是考化学。

现实世界的问题是混合的,单一学科的知识、模型解决不了,所以需要多元思维模型。

可是问题是混合的、交织在一起的,多元思维模型也下不去手啊?

怎么办?

抽丝剥茧,分解。

分解大概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有学习分解。

比如数学的因式分解,把复杂的多项式分解为简单的乘积。

比如物理的受力分析,要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去分析。

工作中的复杂问题也需要分解。

比如,开了个网店,每天访客 10 万人,可最终下单只有 100 人,哪里出问题了呢?很多人会拿出漏斗模型,漏斗模型其实就是对消费者的转化过程进行了分解。

比如,公司有 10 万会员,但业绩增长陷入瓶颈。怎样挖掘会员的潜力呢?很多人会拿出 RFM 模型,RFM 模型其实就是对会员的组成进行了分解。

当我们把混合的问题分解开、罗列开,就能知道这个问题是由哪些小问题、小环节组成的,然后再看看每个小问题、小环节需要哪些模型来解决,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

比如通过漏斗模型,发现进入商品详情页的访客很多,但加购物车的很少,那么详情页肯定是有问题的。接下来就是如何去提高详情页的转化率,怎么提高呢?可能需要详情页的热力图和浏览触达率,可能需要进行 A/B 测试,可能要用一点行为设计学的知识,可能还要一些营销活动……

现在这个具体的问题,就是一个把方法、模型关联起来的共性。

只要能找到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能使用各种模型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分解就是找到具体问题的方法。

举例的漏斗模型、RFM 模型是现成的分析模型、固定的分解套路。这样的模型有很多,只要条件合适,都可以直接拿来用。

不过,有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会更加复杂,也可能没有现成的分析模型。但只要多点耐心、细心,再复杂的问题,也能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

2.3 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清单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别人解决了,去请教,发现原来用的就是自己会的方法,但这个方法自己却怎么都想不起来。

为什么想不起来呢?

一种情况是自己没有找到问题和方法的联系,也就是没找到共性,不知道这个方法能解决问题。直到看别人用了,才知道可以用这个方法。

另一种情况,就是真的想不起来。

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模型清单来解决。

在《穷查理宝典》的第三讲《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里面,有这么两句话:

把思维模型当作检查清单,就是模型清单。

那么,把掌握的思维模型都列到一张清单上,就算是模型清单了吗?

老曹觉得这样还不够。这样的清单,还是一个果盘,不是多元一体。

那怎样才是多元一体的模型清单呢?

针对具体的问题,整理的模型清单。

《穷查理宝典》里面就有一个查理·芒格针对「投资」这个问题做的检查清单,清单里面有和投资相关的各种思维模型,比如复利、能力圈、逆向思维,也有一些警示、原则。

因为这个清单已经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和投资相关的多元思维模型,所以遇到投资相关的问题时,按这个清单来一遍,就是在调用多元思维模型了,既不会有遗漏,也不存在「想不起来」的情况,更没有单一模型的局限。

那这个模型清单要怎么做呢?其实大部分工作已经在前面两步完成了。

通过寻找共性,能把我们掌握的各个学科、领域的思维模型贯穿起来。

通过问题分解,能把混合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

现在,只需要把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存在共性的模型列出来。

还是用漏斗模型举个例子。

把访客的转化过程分解成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以用一系列的方法去解决。每一个环节的系列方法,就可以做成一个清单,它们的共性就是能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下次遇到的是存在相同共性的问题,就可以把这个清单单独拿出来使用,这个清单就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模型清单。

再看下《穷查理宝典》里面对多元思维模型的评价:它们借用并完美地糅合了许多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

我们的模型清单呢?有各个学科的工具、方法、模型,并且能够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而且这个清单不是死的,每当我们遇到新的模型、更好的模型,都可以添加进来,或者进行替换,让这个清单不断更新,始终有最新、最有效的多元模型。

我们再按「多元一体」的标准看下这个清单:

清单里面的模型可能数量不是很多,但来自不同的领域,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多元的。

不同的模型不是简单的列在一起,而是因为有共性而被联系在一起、糅合在一起。

这个共性就是能够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实现一个具体的目的。

这还没有结束。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混合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被分解成很多具体的问题,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可以做一个模型清单。所以我们会有很多模型清单。

一个模型可能解决多个不同的问题,所以一个模型会存在于很多个清单里面。

因为遇到的问题是混合的,所以解决混合问题的时候,也需要调用很多不同的模型清单来解决。

通过模型清单,把我们掌握的模型都关联了起来,也都能真正的用起来。

至此,我觉得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多元一体,真正拥有了能用起来的多元思维模型。

我对多元思维模型的理解差不多讲完了,不过好像还缺点什么。

模型到底是怎么获得的呢?可以参考《》第8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