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万亿预制菜风口:大部分预制菜企业,都会成为竞争的“炮灰”?

时间:2022-10-11 20:05:43 热评 我要投稿

这是新消费智库第 1805 期文章

新消费导读

预制年夜饭大卖,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试图争抢“预制菜之都”,许多明星创业者、投资人扎堆入场,头部品牌获得知名机构多轮融资……2022年,预制菜成为了最新的大风口。

作者: 孔明明

来源: 新消费智库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我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但于此同时,关于预制菜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9月6日,曾高调杀入预制菜行业的趣店CEO罗敏,发布公告称,在评估了当前的市场状况后,决定精简其预制菜业务,并继续探索新的商机;前瑞幸咖啡董事长所创立的舌尖英雄,多家门店关闭;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所创办的西贝功夫菜也陆续关店。短短时间,预制菜已经经历了层出不穷的大起大伏。

预制菜赛道真的有数据所预测的那么大吗?入场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为何会有那么多失败的尝试出现?未来预制菜赛道将如何发展?新入局者又要如何更好的切入?带着这样的疑问,新消费智库采访了十几位预制菜行业的从业者们,试图一探究竟。

万亿大赛道

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会告诉你,预制菜,不是一个新事物。

“料理包”、“餐饮零售”、“供应链产品”、“复合调味料”……这是从业者们在“预制菜”这个名词兴起之前,对预制菜产品们的称呼。简而言之,预制菜是指预先做好的半成品或成品食物,主要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和即配食品,通过稍微加热或者简单烹饪,即可食用。

预制菜市场,在海外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也已经相对成熟。 “中国现在的预制菜市场,很像日本预制菜高速发展的前期”,星陀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泽辉说。

资料显示,预制菜的海外市场,诞生于1920年。这一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在美国诞生,生产出预制菜的雏形:速冻加工食品。因为西餐饮食结构单一,因而催生了不需要复杂制作加工的汉堡、披萨、牛排、炸鸡、薯条等预制菜,并很快实现标准化。

20世纪60年代,以SYSCO为龙头的企业解决了食材配送供应链和跨区域冷链仓储问题,让预制菜在消费者当中获得了较高的接受度。80年代初期,预制菜在欧洲国家逐渐兴起。 截至2020年,美国预制菜整体市场规模超过454亿美元。

日本的预制菜则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冷链的发展,1964年东京奥运会、世博会采购预制菜的推动,加上便利店的兴起,日本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而伴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等因素的影响,日本预制菜的整体需求量不断加大,预制菜市场稳步增长。 截至2020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238.5亿美元,市场渗透率超过60%。

预制菜市场90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

90年代,在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店进驻国内后,在餐饮市场开始有了净菜配送加工厂,预制菜行业进入萌芽期。

2000年左右,陆续有了生产半成品菜的预制菜企业,但由于速冻技术、冷链物流成本和区域的限制,市场渗透较为缓慢。

2010年,预制菜首次出现在了B端餐饮市场。2014年,随着外卖的兴起和餐饮企业连锁标准化,推动了预制菜在B端市场的加速渗透。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需求加大、接受度变高,并给予了C端预制菜市场的发展机会。

在不少从业者看来,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和起飞,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从宏观经济层面,中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和整个中国的宏观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趋势有关。

站在一家2003年就已经成立的食品公司的角度,圣农食品副总裁蔡茂仁则认为,预制菜行业的长期发展发展,跟整个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方向有关:如何能把农产品的附加值做得更好。

刘泽辉也认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是中国餐饮行业从过去的手工业向工业化转变的一个方面,可能会带来中国餐饮行业,包括从供应链、生产加工、餐饮零售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

经济发展趋势则是餐饮企业的连锁化发展。 在元昆创投投资合伙人李忠敏看来,中国目前的失业率,会导致一大批人选择创业,而餐饮作为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是首选。中国城镇化率的发展,则会带动餐饮行业的整体发展:从单个小店、夫妻店往连锁化、餐饮化方向发展。

“中国目前有大概800万-1000万家餐饮门店,但实际上两家以上的连锁餐饮店,只占了100万家,随着餐饮往连锁化方向发展,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李忠敏说,“事实上,许多外卖店也会依赖于半成品的预制菜,虽然会比直接买原材料贵,但解决了厨师和服务员的问题”。

在李忠敏看来,这些需求都是存量需求,就看谁能够挖掘和满足这些需求。

“这些需求的挖掘与满足,实质上是要侵蚀开餐馆商家的原料采购方式,一旦这些商家用过了,我觉得,他们就很难再回头了”。

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任伟和李忠敏的观点类似——今年6月份,他牵头在四川组建了四川预制菜产业联盟,目前联盟里有70多家年营收超过2000万的餐饮企业。“随着餐饮连锁化程度越来越高,它必然需要供应链的产品来做支撑,而这些产品必须走向标准化,才有办法保证连锁餐饮企业的配送和口味”,任伟说。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蔡茂仁认为,未来的社会分工将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在越来越多女性进入职场后,厨房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从这个角度来看,预制菜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非常确定且巨大的。

一直致力于让更多家庭享用星级早餐的乐肴居创始人陈朝阳也认为,对于预制菜C端市场,目前主要以单身或者年轻夫妻人群饮食需求为主,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健康、更营养的产品,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预制菜品牌珍味小梅园创始人浦文明,从2018年就开始看好预制菜赛道。当时他还在饿了么工作,负责餐饮供应链,当时他们将之称呼为“料理包”,主要推给饿了么上的外卖店铺,当时他就发觉,预制菜增长很快,但工厂不集中、大多以价格取胜、没有特别大的品牌, “有点像20年前的火锅食材市场”,浦文明说。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许多餐饮店的备货没法消化,于是就通过饿了么进行售卖。浦文明看到,预制菜的外卖数据特别好,如果之前他只是看到了预制菜B端市场的机会,疫情则让他看到了C端市场的机会。恰逢浦文明在饿了么负责的创新项目被砍掉,2020年8月,浦文明正式进入预制菜领域,开始创业。

“现在有很多声音,有人说,预制菜是被炒热的,有人觉得它是伪需求,有人说这个市场有大几万亿,有的人说是一个伪需求,我觉得都有失偏颇”,浦文明说,“我觉得预制菜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因为如果真的是伪需求,珍味小梅园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可能现在大家站在这个时间点上,觉得这个赛道很初级,但如果未来三年之后再回头看,可能大家就不会再说这个话了”,浦文明补充道。

“日本仅预制炒饭,一年大概就有100亿人民币的生意机会。而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人口,所以每一个品类,只要能做到成本领先、产品领先,都可以做到非常大”,陈朝阳说,“在我看来,预制菜食品这个赛道非常大,估计再过个三五年,肯定是10万亿、20万亿的一个大市场。”

“预制菜这样的一种产业形态和发展趋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不可逆的,这个不是你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说我们要用什么手段去解决的问题”,任伟表示。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看到这个巨大机会的人们,已经纷纷选择入场。

据红餐大数据统计显示,从2021年至2022上半年,预制菜领域共计发生40余起融资项目。2021年,味知香在2021年4月A股挂牌上市,成为“专业预制菜第一股”。此外,许多大型食品公司和餐饮公司,相继入局;各地政府也纷纷成立地方预制菜产业联盟、建立专项基金、出台针对性政策等。

“市场就摆在那儿,大家都可以去争,但如何去参与到这个竞争中去?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市场拿下?”,任伟说。

2022年4月份,在看到山东、广东等地政府纷纷入局预制菜市场,他着急的向省经济厅打了报告,申请成立四川预制菜产业联盟。6月份,联盟正式成立。

相较于政府的支持和行动,冲锋在前线的创业者们,嗅觉则还要更为灵敏一些。

从2020年开始,各大食品和餐饮企业就已经在预制菜领域动作频频。同时,一些其他领域的创业者也杀了进来,而当他们试图在预制菜领域复制自己以往的创业经验时,却遭遇了当头棒喝。

陆正耀的新项目舌尖科技,在2022年3月宣布完成16亿元的B轮投资,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融资数额最大的预制菜企业。

有雄厚资金支撑、瑞幸咖啡成功经验在前,舌尖英雄在刚启动时,正值预制菜风口,吸引了大批加盟商的关注。据舌尖科技CEO李颖波介绍,舌尖英雄启动不到4个月,加盟意向签约数就达到6000家,公司也计划在5个月内、也就是2022年9月之前,先落地3000家门店。

舌尖英雄的模式和打法,看起来与瑞幸类似: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在线下门店自提或配送;启动之初,也采用了砸重金营销、烧钱补贴、裂变式推广等打法,以实现快速拓店。

不过与瑞幸不同的是,瑞幸的门店是直营模式,而舌尖英雄采用的是区域代理和经销商加盟模式。这种模式只要跑通,可以更快速拓店,但经营风险大多转移给了加盟商。

近日,舌尖英雄在北京、郑州、长沙等全国多个城市的加盟门店被曝关闭、经营异常,加盟商们亏损严重的新闻。 有从业者告诉新消费智库,在舌尖英雄目前开出的门店中,平均日销售额为两三百块钱,好一点的,日销售额能达到500元,差一点的店面,一天都不开一单。

“在我看来,舌尖英雄的店面、App、私域做的都还挺好的,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核心:就是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浦文明说。

“汤先生”品牌创始人陈华滨认为,瑞幸咖啡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它捕获了一批以前不喝咖啡的人,成为了它的消费者。但预制菜和咖啡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咖啡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被验证过的、成瘾性的东西,但预制菜在中国的C端市场依然需要验证和培育。

和瑞幸咖啡有同样遭遇的,还有趣店。

9月6日,趣店发布公告称,在评估了当前的市场状况后,公司决定精简其预制菜业务。随着预制菜业务的精简,公司预计将产生员工遣散费、业务合作伙伴的终止费和库存冲销,这可能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探索新的商机并为其股东保护长期价值。

而就在两个月前的7月17日,罗敏还在其抖音直播间以“趣店罗老板”的身份,与傅首尔、贾乃亮等明星进行了长达19个小时的直播。在直播活动中,罗敏和贾乃亮一起大手笔送出上千台苹果手机,及大量1分钱“秒杀”酸菜鱼活动。

从送手机到“秒杀”酸菜鱼活动,再加上配送费用,及部分效果广告,有媒体统计,这场活动的总投入至少为1到2亿元。

第二天,罗敏又高调举办“趣店预制菜”品牌战略发布会,邀请了众多国内媒体参加。罗敏在发布会上表示,在他们的规划中,并非是趣店自己要卖预制菜,而是要发展加盟业务。罗敏说,“我们在未来三年要支持十万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与用户粉丝一起共创美好生活”。

甚至,罗敏还继续直播间喊话宝妈加盟,号称宝妈们只要在小区几百米附近开一家预制菜门店,每天只需卖出50份菜,每月即可轻松赚大几千元收入。对此,罗敏的解释为:“我们不叫‘加盟’,我们叫‘支持’,支持用户和粉丝去创业。这和加盟的本质区别就是,你没有任何义务给我交一分钱。”

从之前的消费贷得罪年轻人,再到磨刀霍霍向宝妈,趣店的舆情持续发酵,最终,傅首尔、贾乃亮选择与趣店和罗敏切割,罗敏也选择从社交媒体上消声。罗敏的预制店业务尝试,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落下了帷幕。

在预制菜制作行业呆了多年的乐点农业贸易有限公司董事谭剑东看来,现在敢于尝试预制菜C端行业的创业者都是勇士。 但他认为,现在很多进入预制菜行业创业的人,对食品行业,其实不懂。

“公司现在不赚钱没问题,但是公司需要一个正确的财务模型,这样烧钱才有意义”,谭剑东说,“从理性角度来看,创业者们还是要多关注一下风险,别讲故事讲到自己最后都信了”。

跑马圈地的竞赛

但在浦文明看来,整个预制菜赛道的热度已经起来了,趋势也已经成了,剩下的,就是谁来把这件事情做成。

“因为有一些人没做好,大家就开始怀疑,这个行业是不是不成立、是不是在割韭菜,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妄自菲薄”,浦文明说。

2020年8月份正式成立的珍味小梅园,在2年内迅速完成了3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2亿元。作为创始人,浦文明拥有近20年采购与生鲜电商运营管理经验,先后在易初莲花、沃尔玛、家乐福、饿了么操盘采购及运营业务,其创始团队也大多来自饿了么。

刚成立时,浦文明为公司定的目标是,先活下来。在生产出最初的产品后,他们先选择通过自己熟悉的渠道资源,比如盒马,进行产品引爆,再往别的渠道慢慢拓展。半年时间,他们的月销售额达到六七百万元。

公司有了利润、A轮融资又完成后,浦文明才选择将公司向线上进行拓展,并重新进行了产品和品牌定位。在浦文明看来,目前的C端预制菜市场,渠道的机会会更大一点。

和新消费智库采访的多名从业者观点类似,浦文明也认为,虽然他承认大单品的逻辑是对的,但如果仅从线上进行大单品销售,公司在未来会很难赚到钱。“生鲜冻品和饮料类似,属于天生的电商不友好型,没人能绕开物流成本,最后还是会回到线下去,老老实实铺渠道”,浦文明说。

“我们创业是从终局思维进行思考的,不会基于现阶段怎么好做就怎么做,如果我们想要把珍味小梅园这个预制菜品牌做大做强,就不能只从个单一渠道进行布局”,浦文明说。

2021年八九月份,是浦文明创业之后,最为焦虑的两个月。在那两个月,他面临着公司整个战略布局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思考、推演,以及用户调研和验证, 最终,浦文明为公司定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预制菜行业中的绝味食品,在社区中开出10000家珍味小梅园的预制菜门店。

目前,珍味小梅园在上海已经开出了70多家直营门店,营收状况良好,在浦文明的计划中,等到他们将门店的模型跑通之后,会开放加盟,上海预计会开出500-800家门店,之后再向别的城市进行扩张。

“当我们认定这个事情之后,就会发觉其他事情都变很容易了,有时候,可能就是时间没到,或者人不对,有的人可能就放弃了很好的机会”,浦文明说,“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我们认为这个事情是对的、模型是通的,做的不好肯定就是人的问题”。

浦文明表示,产品能力和渠道能力是他们公司现阶段的主要发力点,同时,线上布局也会同步进行。随着公司品牌力的提升和营收规模的扩大,他们会再一步步过渡到自建供应链、自建工厂、自建物流、自建物流等这些行业核心壁垒上。

和浦文明相似,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对自己所选定的赛道,极为笃定。

在2019年9月份,贾国龙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预制菜产品:西贝羊蝎子,当时还叫做西贝功夫菜。2020年3月,西贝为开发预制菜在广州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布局该赛道,推出“贾国龙功夫菜”品牌。

不过,西贝的探索之路显得更为波折: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西贝在预制菜领域,先后尝试了独立店、外卖、零售化产品等多种形态,到现在也仍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对于这种变化,贾国龙表示他还会继续试下去,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一条能够实现中餐现代化的道路。

9月1日,贾国龙在秋季媒体沟通会上披露,西贝集团正在推出贾国龙功夫菜市集,该种门店目前在西贝总部试验店面积在 1700 平米左右,若推向市场,预计 3000 平米是理想规模。市集由三部分构成:美食广场、美食超市、美食课堂。

在贾国龙看来,之前贾国龙功夫菜所做的一些尝试,更偏向于快消品逻辑,但西贝的优势在于美食、“西贝基因就是开饭馆的,开了34年饭馆,现在要回到开饭馆的逻辑,市集就是放大的饭馆”,贾国龙说。这是一次贾国龙功夫菜回归到西贝最擅长领域的尝试。

但贾国龙也认为,预制菜目前的状况有点“虚火”,如果非要把贾国龙功夫菜当作预制菜的话,它更像是高品质的预制菜。

“我坚信,传统中餐烹饪艺术+现代食品技术,是中餐的现代化革命。而我们要做的,是中餐现代化的领导者”,贾国龙说,“中餐的现代化,其实就是预制化。我觉得这个事儿足够大,值得我们做各种尝试,如果不经历999次试验,这个事情就做成了,那它一定不是一个什么大事”。

看到风口的,当然不仅仅只有新的闯入者们。

在预制菜行业已经耕耘了19年的圣农食品,在2003年,就已经成立了预制菜板块。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调整,2010年,他们先是将对大B端服务作为公司重心,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于此同时,他们也一直在C端进行着不同的摸索和建设:比如供应链体系的建设、渠道布局、组织建设等。

2020年,当预制菜风口来临时,他们面向C端的整个链路已经基本打通。“C端的战略想法,我们一直都在推动中,2020年是我们觉得发力的最佳时机,这个机会不能再错过了”,蔡茂仁说。

2020年下半年,他们组建了面向C端的新的品牌团队、产品团队、零售电商营销团队,并在2021年,打造出了两个过亿的单品爆品,并在多个电商平台取得了领先的成绩。

再比如,2013年成立的小牛凯西。 创立小牛凯西品牌之前,创始人饶德飞一直从事肉制品深加工行业,依托八年的供应链背景经验,小牛凯西从“家庭即烹牛排”切入市场。

在成立的9年中,经过工厂、线下、线上等多方面的摸索和尝试,从2017年起,小牛凯西将精力聚焦于线上,并实现了连续三年100%的增长。

在小牛凯西联合创始人熊佳乐看来,虽然目前的预制菜市场还是以B端市场为主,但预制菜一定会整体往C端市场倾斜,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相较于其他新进入的品牌,熊佳乐认为,他们的优势在于多年来建立的数据化运营体系和强大的供应链、渠道体系。但他们也有自己新的探索和尝试:2022年,被小牛凯西定义为自己的“品牌元年”,“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进入这个市场时,卖货逻辑已经难以持续了,作为头部商家,我们希望更品牌化的去进行运营”,熊佳乐说。

而在把公司业务从为高端星级酒店提供速冻点心,转到线下早餐连锁门店的陈朝阳看来,连锁体系+下沉市场+供应链,是他目前看到的一种比较好的商业模型。“在选对场景、选对产品、做好定位的情况下,它确实是未来值得再去往前延伸探索的一种商业模式”,陈朝阳说,“中国市场足够大,每个品类都存在一个非常好的迭代升级机会点。”

“这个领域的进入者们,要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先做好一个核心品类,再慢慢进行扩展,但没有做过这个业态的人,一定会经历一个摸索的过程,并且肯定要为这个过程买单”,蔡茂仁说。

不确定的未来

虽然大家的尝试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人有一个一致的共识:对于中国目前的预制菜市场来说,B端市场依然是主力。

据红餐网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餐馆等商家仍旧占预制菜的消费大头。对比日本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6:4的比例,国内C端预制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李忠敏看来,预制菜的风已经刮起来了,消费者需求也肯定有,但C端预制菜市场,依然需要3-5年的培育、探索和发展,而B端预制菜市场还有很大的存量等待挖掘。因此,他们目前的投资对象,也更多的聚焦在B端预制菜企业上。

“从宏观条件来看,还要等3-5年之后,当90后们更愿意回归家庭时,这个市场才会足够成立;客观条件上,还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和总结盈利模型”,李忠敏说,“在资本的加持下,这个模型可能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或许才能把这个市场烧出来,但得花钱、会淘汰,现在的很多企业可能都会成为竞争中的‘炮灰’”。

在李忠敏看来,很多创业者在使用互联网产品逻辑,进入预制菜行业进行创业时,逻辑本身虽然成立,但在食品消费行业,产品是否好吃、是否安全、是否健康,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它不是一件可以靠正确逻辑,就能搞定的事。

“如果这件事情不那么贴近消费者需求,没有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理解,而是更贴近互联网产品逻辑,我就感觉这件事情根本长久不了”,李忠敏说,“这样的企业,即便能融5年的资,我也不认为他们能跑到10年,因为无法持续。”

和李忠敏观点类似,投资了两家B端预制菜企业的投资人张林,认为他们目前的投资逻辑其实为供给端投资,核心逻辑是,企业如何通过供给的变化,满足消费者原来无法被满足,或者能够被更好满足的需求。

他们公司所投资的项目,在张林看来,本质其实类似:如何在一个行业中,通过自己供应链的整合或者供应链的革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并能够提升产业效率和创造价值。

在这个投资逻辑之下,张林认为,未来预制菜企业的价值,取决于这家企业是否在行业上游拥有供应链壁垒、掌握原材料,或者企业能否在消费端掌握用户。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可能比较谨慎的一类企业是,在淘宝或者在抖音上,自己做一个品牌,卖一两个产品,或者你通过线下渠道进行售卖,这样的企业,在短期之内或许能够有一批采购量,但我认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两头都不靠”,张林说。

张林也认为,互联网产品更多的是体验决定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整体评价,但对于实物产品来说,产品本身,其实是建立品牌的最好方法。

但对于C端预制菜市场,张林还保持一种观望态度:对于C端预制菜市场,我们需要先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预制菜是一个比外卖更好的一个解决方案?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中国外卖的发达程度。

在B端餐饮服务领域摸索多年,正尝试通过线下菜市场渠道打造连锁烤鸭品牌的陈华滨也认为,预制菜行业是一个存量的产业、是一个原来就有的产业,所以大家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去做改良,未来竞争的核心也更多的会聚焦在渠道、用户和原材料端。

但在陈华滨看来,无论走哪一条路,最终,大家还是要回到对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上。至于这些需求目前是否刚需?是否长期?这些都是未知数,很难推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而刘泽辉则认为,外卖和预制菜,面向的是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需求。外卖面向的没有结婚的人和单身人士,但外卖不能满足100%的需求,尤其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对预制菜的需求会更大。

“况且,像你的冰箱里面,是不是原来就会有一些速冻包子、饺子、汤圆?预制菜其实是比这些味道还要好一点“,刘泽辉说,“未来很多菜都会是冷冻、冷鲜产品,你一定会在你的冰箱里,留一个位置给给它,会成为一日三餐中的其中一个解决方案。你想想,中国有14亿人口、1亿家庭,每家每周都会储备一点预制菜,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在刘泽辉看来,未来C端预制菜的需求一定会大幅增加,甚至和B端市场达到一半一半的比例。

但刘泽辉同样认为,虽然市场够大,这个行业在未来3-5年中,会面临大量的淘汰。“现在各路英雄都进入了这个赛道,但最后留下的可能也就三五家成功全国性的公司,再加上很多区域性的品牌”,刘泽辉说。

一方面,刘泽辉认为,目前进入赛道的大部分人,不一定是真的做好了准备,也不一定会去踏踏实实的做品牌、做产品,这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市场;另一方面,预制菜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对企业的产品能力、渠道能力、供应链能力要求很高。

“相较于B端预制菜企业,我们认为,C端预制菜企业会拥有更大的品牌溢价”,刘泽辉说,“大公司目前重心可能还不会完全放在这边,而这就给了创业公司机会”。

观点不尽相同、路径也不尽相同,但在未知的道路上,总有勇敢者们在继续前行。“我觉得,老天爷一定会眷顾第一个做事情的人。如果我们能把想明白的事情做好,就一定会有一些回报”,浦文明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林为化名。

预制菜行业创始人、从业者,请扫码关注新消费智库旗下预制菜产业公众号预制菜头条,一起助力中国预制菜产业创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