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素兰 老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
教师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如果能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具备家庭教育的能力,那么很多看似困难的家校共育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本节课将从理念、思维方式、行为、策略、教育方式、沟通方式以及情感方面进行讲授。 理念上 重智育,更要关注孩子生命成长 要想解决教育目标和现实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首先要解决理念上的价值冲突,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健康、有德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需要从关注孩子生命成长的角度进行转变,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1.坚定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 2.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3. 关注孩子情绪情感发展 4. 关注孩子心理需要 5.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6. 关注孩子同伴关系。避免校园欺凌 7. 家校协同,尊重学生差异 8. 让孩子获得幸福感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调的是全人发展,关注生命成长,促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德育为先,立人先立德,学校需要将立德树人当做深化育人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和方向,落实在行动上。 身心健康要全面始终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心理需要、心理健康。学生对情绪情感发展极其敏感,要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还要关注学生间的同伴关系,避免校园欺凌。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更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催化剂和原动力,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引领家长认知孩子,合理设置培养目标,让孩子获得幸福感。
作为教师,该如何指导家长和孩子沟通?
多问孩子好的体验 “今天在学校开心吗?” 让孩子有兴趣和家长互动 思维方式上 采取积极心理视角,关注孩子潜力而不是问题 优秀的老师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而有些老师往往忽略孩子的优点,把优点当做理所应当,同时放大孩子的缺点。一旦老师开始过度关注学生的缺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不满,进而表现得更差,进入恶性循环。 作为老师,拥有一种积极地期待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下图展示了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差别:传统心理学关注的是问题和过去,而积极心理学往往会发现人的潜能和积极的品质。 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现之后如何处理就很重要。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能够通过事前预防、老师引领、家长指导解决的,就像青春期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只要不过度放大,都可以顺利解决。最重要的是以积极的方式去处理,给予学生支持。 作为教师,还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能够关注到孩子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无限潜能,当这些积极的品质被放大,弱点自然就会变小。 行为上 培养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心智模式 有些老师觉得班级管理很辛苦,这可能是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教育是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当孩子拥有了这种心智模式,就可以自然地去成长。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心智模式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潜能,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土里就会发芽。应该相信孩子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主行动。 教育不仅需要给孩子自由,同时也需要规则的约束。规则不是老师自己说的算,而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共同制定规则的做法是变老师控制为孩子自我管理,这样的规则孩子才会愿意遵守。如果孩子违背了规则该怎么办呢?老师要提供心理支持,用爱、理解、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使孩子感觉到规则和感情的融合,促使孩子从他律的控制走向了自律的心智模式。 有些孩子觉得老师做的事都是应该的,不会感恩。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通过组织班会活动,总结一些学生的典型问题和一些优秀学生的表现,引发学生思考。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为孩子提供一些榜样示范,为孩子留有心理空间。 策略上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归属感和舒适感 优秀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更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支持、心理的关爱以及心灵的沟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爱。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优秀的教师会充分考虑学习成绩一般、没有受到尊重、没有融进集体的学生,使这些学生能够从课堂上获得满足感和成功的体验。
缺乏归属感的不良影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危险。研究人员给31名严重抑郁症患者和379个社区学院的学生寄出问卷,问卷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社会活动范围、冲突感、寂寞感等问题上。调查发现,归属感是一个人可能经历抑郁症的最好预测剂——归属感低,是一个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标。
作为老师,使学生融入学校文化,与同伴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环境,学生就会产生安全感,就会努力学习。 教育方式上 从控制走向引导 教师的教育方式一定要从控制走向引导,很多青春期孩子叛逆,也是教师教育策略没有及时转型的原因造成的。 以往老师总是对家长说教,现在则要从说教改为引导,下图是GROW模型,指示老师与学生或学生家长沟通时的正确做法。 例:
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来到学校找到老师。
第一步,讲目标:问家长的期望是什么?期望孩子成绩变好
第二步,讲现实:分析孩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潜力、需要哪些支持
第三步,讲选择:问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第四步,讲意愿:做改进计划,明确学校、老师、家长的分工
沟通方式上 双核思维,关注孩子任务的同时更要关注情绪和氛围 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除了关注学习任务,同时也会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谈话的氛围,这就是双核思维。看到学生情绪不好,就要立刻调整对话方式、情绪和表情,对话的内容要强调共同目标。家校沟通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如果家长很生气,老师要冷静应对,首先对家长报以理解、同情和共鸣,然后再去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情感上 帮助孩子建立幸福感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帮助孩子减轻学习与适应社会的焦虑和痛苦,关键是帮助孩子建立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幸福有五个元素:积极心态、专注与投入、良好人际关系、意义与价值、成就感。 第一,积极心态。积极心态就是学会选择,告诉孩子你的选择不是被迫的。选择来学校学习,选择跟同学们在一起,选择遵守规章制度,这是从他律到自律。 第二,教会孩子专注与投入。专注力的培养有利于孩子的幸福感,孩子专注于学习、体育、音乐、劳动的时候,就会有幸福感的体验。 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与同伴的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适应性良好的一种表现。 第四,意义与价值。帮助孩子从学习和活动中发现价值和意义,一个能感受到生命意义价值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是幸福的。 第五,成就感。对学习弱一点的孩子,老师要从其他方面使孩子获得成就感,比如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视角去考虑,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品德的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格的培养。 家校共育的本质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成长,核心是教师自身的不断成长。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健康、健全、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家庭与学校都担起自己那份责任,这样就能解除家校共育的困惑,破解家校共育的难题。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