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潘石屹,退退退

时间:2022-10-03 16:45:24 热评 我要投稿

沉寂已久的地产大亨潘石屹,又出现在舆论视野了。

这次又跟“退”有关。

9月7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潘石屹、潘张欣分别辞去董事会主席、CEO职务,专注于支持艺术和慈善事业。

看上去,SOHO中国是要“去潘石屹化”。

有意思的是,潘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消息一出,SOHO中国股价直线拉升,一度涨超17%。

这侧面印证了一点:潘石屹当下的外部形象,已成SOHO中国的“负资产”。

现实由不得他不切割。

而SOHO中国,终会水落“石”出。

01

鸡汤文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对潘石屹来说,退一步两步三步都没法海阔天空。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在这光滑的舆论地面上摩擦。

在他辞去SOHO中国董事会主席的新闻下面,有两条跟帖很热。

一条是质问:专注于哪国的慈善事业?另一条则是疾呼:千万不能让潘石屹跑了。

这其来有自。

眼下正是潘石屹的声誉低谷期。

跟“潘某诋毁烈士”事件扯上关系;SOHO中国卖身黑石未遂;名下公司因偷逃税被追缴罚款7.09亿元;SOHO中国物业连吃15张罚单,合计被罚1.15亿元;2021年SOHO中国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亏损;SOHO中国首席财务官倪葵阳因涉嫌内幕交易被带走……可以说,自去年以来,潘石屹俨然运交华盖。

前不久,俞敏洪、张朝阳、雷军等多个商业大佬,相继谈起了“低谷”这个话题。

设想下这般场景:

牌桌上,俞敏洪连打出了几张悲情牌:三次高考两次落榜;因兼职培训被北大开除;刚创业搞培训时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抓;新东方三驾马车分道扬镳;“双减”点杀K9……

张朝阳跟了两张:2008年患抑郁症,2012年前后搜狐掉队。

雷军则羞赧地掏出了一张:小米上市就破发,127次回购仍难止股价跌势。

这时候,门外有地产界大佬的声音传来:能说出来的,都不是最深的低谷。

大家循声望去:是许老板?

然后潘石屹推门走了进来。

顺带着带来了一股比任正非式寒气更冷冽的冷气流。

02

潘石屹的低谷,确实要比俞敏洪、张朝阳、雷军们的深得多。

俞敏洪们再怎么身处低谷,都还能在星空下对话,在舆论场圈粉。

他们的社会形象整体上是正向的。

但作为昔日商界流量担当的潘石屹,形象业已翻转、堪比“网黑”。

说起潘石屹,很多Z世代网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提桶跑路未遂者。

尔后数落起他的“劣迹”:向哈佛、耶鲁等名校豪捐,甩卖SOHO中国资产,在美国斥巨资买楼。

部分网龄偏低者可能不知道,就在10年前,身为“潘币”意向发行人的潘石屹,还是个被地产事业耽搁的网红,经常跟网民打成一片。

“潘币”的网络典故,就是拜他所赐: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去世,两天后,潘石屹发微博评论,苹果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方式,是推出1000元以下的iPhone手机。

随后苦房价上涨久矣的网民回怼他:“潘总哪天要也去世了,也请贵公司推出1000一平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

接着有网民制作了“潘币”,要求物价局备案“1潘=1000元/平方”。这算是“1爽”“1薇”等计量单位的鼻祖。

潘石屹毕竟是曾连续三次上榜“地产中国网红榜”,2009年被评为最擅长包装的地产营销家、2010年被评为最善于引势导利的营销大师、2011年被评为最独领风骚的地产娱乐大师的人物,当然不会错过借机营销的机会。

19天后,他在微博上就发行“潘币”向网民征求起了意见。图片显示,“潘币”背面图样是望京SOHO,发行单位写的是“SOHO中国很行”。

还能这么玩?一时间毁誉汹涌而至。可不管怎么说,潘石屹赚足了流量,也强化了“开得起玩笑,接得了地气”的形象。

次年6月,中国银联进军B2C电商业务,发布积分奖励平台,积分单位就是虚拟货币“潘币”。

潘石屹又秉持着不蹭白不蹭的精神在微博升堂,嚷着自己被侵权。以至于银联方面负责人出来解释,此潘币非彼潘币,它指的是熊猫币,取自Panda(熊猫英文)中的那个Pan。

可以说,那时候的潘石屹,是那代商界大佬中的代表性人物。

爱在网上冲浪,爱就公共话题发言,爱跟网民互动,爱跟人互怼,爱嬉笑打趣,是他们的共性特征。

拿潘石屹来说,他当时在微博上活跃得像个营销号:点评下热点事件,包括关注PM2.5问题;同步自己的工作状态,像竞标买地建房租售之类的;晒自己的生活,如跑步骑车、拍照会友;在网上卖苹果、卖商铺,秀主持、演电视剧,和朋友打情骂俏、和他人公开辩论,还有兜售潘式鸡汤……是他的上网日常。

哦对了,他的死党,是任大炮。他们算是跟潘嘎之交画风迥异的“潘任之交”,二人经常以社交平台为台子,唱“二人转”。

03

彼时的潘石屹,标准的Super idol式笑容里,满是意气风发。

他有的是底气。

路过北京三里屯的人都知道,在这处繁华地带,耸立着一栋分外显眼的以不规则曲面为特色的建筑,外面标着醒目的“三里屯SOHO”。

这是潘石屹商业版图的直观映射。

潘石屹有过很多高光时刻:

千禧年,潘石屹打造的北京首座SOHO项目——SOHO现代城,已连续两年成为北京市单体项目销售冠军。

2004年,仅成立9年的SOHO中国纳税就超过了3亿元,成了中国纳税排No.1的房地产企业。

2007年,SOHO中国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19亿美元,创造了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IPO。

2010年是SOHO中国的巅峰时刻:伴随着银河SOHO卖出146亿,成为单体项目的全国销售冠军,公司整体销售额达到了历史新高的238亿元。

在那个年代,商业上的成功会为人镀上许多光环,杂志封面轻易收割,“导师”名号予取予求。

而在各类披着个人传记面纱的爽文中,潘石屹的艰辛奋斗史总会被一再提及:

他1963年生于甘肃天水贫困山村,从小家境贫寒,11岁时母亲瘫痪,家里不得已将两个妹妹送人;

24岁跑到深圳闯荡,只能到工地搬砖,做过推销电话机等苦差;

25岁去刚建省的海南打拼,结果承包砖厂倒闭,好在之后跟冯仑等人成立公司(他们后来被称作万通六君子);

1994年从海南“顶点出逃”、躲过房地产泡沫,次年与妻子张欣在北京成立房地产企业……

所谓的成功人士往往只有在成功后,他的苦难才会被拎到放大镜下打量,似乎有苦有甜才算闭环。

潘石屹就完全契合这样的叙事模板。苦孩子出身将他拉到地面,引人共情;成功者形象又将他托到云端,颇显励志。

如果故事止于此,那潘石屹的形象可以不倒。

可时间不会永远停留在2010。

04

红衣大炮周鸿祎说过:所有的成功,都是踏上了时代的红利,乔布斯、比尔·盖茨也一样。

这在房地产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合在一起,成了龙头房企们的制胜秘诀。

要不是加入WTO和四万亿刺激计划等对基建的强势拉动,要不是宽松信贷融资环境对高周转高杠杆的容许,房企们的增长曲线不会那么性感。

说到底,有了浪,才能做乘风破浪的弄潮儿。

潘石屹的“底层逆袭”,也坐落在时代发展的坐标系中。

但沉浮会交替。主升浪变向,浮与沉的节奏也会变换。

这两年里,房企们纷纷开启了过冬模式。按万科郁亮的说法,“黑铁时代”已至。

当此之时,王健林2017年危急兆头初现时的断臂求生,都会被钦羡。

塞翁失马的剧情在万达的应验,让“南有李嘉诚,北有王健林”的说法蔚为风行。

究其原因,形势变了:在防系统性风险成主基调的情况下,高杠杆自然也就被“三道红线”点了穴。提前感知到风险的王健林,在甩卖资产中降低了自身风险。

许家印们不是没有感知,但“去地产化”喊得震天响,借杠杆以小撬大的路径依赖却戒不掉——只是它被用在了造车或文娱项目上了而已。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李嘉诚大规模甩卖的那年(2014年),潘石屹就紧跟步伐卖起来了。

2014年至2017年,SOHO中国大卖的节奏就没停过:上海SOHO静安广场、SOHO海伦广场都在2014年早早被卖出。

2017年万达出售酒店和文旅项目时,潘石屹还为王健林199亿元卖掉77家高端酒店给富力而惊愕,“我以为我看错了”——同年6月,他整售上海虹口SOHO的价格就高达35.73亿元。

到了2018年,潘石屹手中的主要资产包,就只剩下上海北京的“八大金刚”(包括北京的望京SOHO、光华路SOHO2期,上海的外滩SOHO、SOHO复兴广场等)了。

他本来说未来不再出售资产,但1年后就“身体很诚实”:2019年,连“八大金刚”项目也被摆上货架。

去年清仓大甩卖没卖成、拟套现上百亿未成后,潘石屹又使出了整楼散售的法子,但哪怕七折甩卖、开出4%的佣金,效果依旧不佳。

原因很简单:商业地产的寒冬,比普通住宅类地产市场来得更早些。

受禁止物业散售政策影响,SOHO中国从2012年前后被迫从“开发-出售”转向“开发-持有”模式,相当于做起了包租公。

SOHO中国虽然实现了躺着收租的低风险运营模式,却也告别了高增长模式:2012年到2018年,SOHO中国营业收入由161.43亿元缩水至17.21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由105.85亿元减少至19.25亿元,跟同期的恒大、碧桂园、万科动辄千亿级营收,依然是判若天壤。

虽然潘石屹没少鼓吹“房价过高”“买不如租”,想引导人们以租代购,可寒气早就侵袭了商业地产:租赁回报的上限本就不高,当它赶不上融资成本时,持有就是亏本。

潘石屹早就诉苦了:“SOHO中国的租金回报率不到3%,但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超过了4%”。

通常而言,租金收入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出租率;租金收取标准。

2020年以来,国内写字楼、办公室出租率下跌到8成左右,租金水平也在跌,所以SOHO中国的止损办法就是卖出,以免入不敷出的自持型商办物业成为现金流黑洞,于是就有了两度试图打包甩卖给黑石的情景。

但很显然,在资金外流倾向明显的情况下,他们要抽身,不会那么容易——尤其是8年套现了约300亿元后。

潘石屹说,SOHO中国永远遵循的规律是“低的时候进货,高的时候出货。”

可在商言商,从来都越不过价值观的“高墙”。

05

为什么同样是甩卖,王健林被赞,潘石屹被骂?

在很多网民眼中,答案就在于,唱着“一无所有”的王健林初心未泯,潘石屹则不一样。

同样是套现,套现后的资金流向挺能说明问题。

万达2017年时杠杆率高达70%,用大甩卖换取现金流回正,是为了降低风险、割肉求存。

SOHO中国本没这层烦恼:当初弃住宅选商管,就是选择了低杠杆道路,SOHO中国现金流向来可观。

就算是为了止损而卖,在国内卖卖卖后又在美国买买买,也很难回避“赚国人的钱,却不把钱用来建设国家?”的舆论诘问。

这类诘问,不会被“让商业的归商业”的道理框定,而会在商业之外延展出更多的评判维度。

与之对应的,是舆论水温跟之前的早就不一样了。

在当下,地产大佬的集体形象分,早就在“原罪论”的拉拽中不断下移。

如果说,十年前,潘石屹还能在慕强氛围下,用接地气形象冲淡高房价之下针对房产商的怨怼情绪,那到了今天,他的“潘跑跑”行为只会在原罪论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刺眼。

跑是更大的原罪。它连着的经常是割韭菜、两面人定性。

11年前,潘石屹还能借潘币自我开涮,搁今天,他还敢把人民币的头像换成自己的?

连镰刀buff拉满的孙宇晨,都不敢把波场币设计成这样。

更何况,曹德旺说过,潘石屹夫妇鬼精鬼精的。

他们的鬼精鬼精,势必落得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指摘。

最典型的注脚是:2015年6月,潘石屹上金星主持的节目,被金星问到为什么给哈佛耶鲁捐那么多钱。

这的确是道送命题,带有些道德绑架意味,潘石屹本来有很多种回应方式,包括说得实在些,可他偏却选择了道义化标榜——

先是说“捐给在哈佛上学的中国贫困生的”,被金星追问“哈佛没有穷人,你怎么不捐给国内学校?”后又自乱阵脚,说“现在中国不是有钱了吗,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学费还要让别人给呢?”

就差把鸡贼写在脸上了。这难免在当下时兴的反套路心态面前触礁。

随后的结果是: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去了哈佛,一个念耶鲁,也就是他豪捐的两所名校。潘氏夫妇摘不去“表里不一”的帽子。

而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跟跑路倾向结合,潘石屹注定会被推上舆论烤架,风评垮塌是必然。

潘石屹的老大哥冯仑说“蜜月期过去了,都会回归日子”,很显然,属于潘石屹和他基友的舆论蜜月期早就过去了。

06

潘石屹曾讲到,他的名字最初叫潘适夷,后来因为跟人同名,爷爷就给他改名叫潘石一,但母亲不同意,说石头总得立起来,就改成潘石屹。

只不过,立起的石头也会被疾风吹倒,更别说,这块石头本就圆滑。

若干年前,潘石屹跟基友任大炮经常“嘴上没边”。

比如,任说购房落户好,潘奚落他“表面上看他是市场派”,骨子里却更相信计划的力量。

比如,潘说任预测房价要涨的思路“是计划经济的”,却被反笑太幼稚。

比如,二人认为,房地产像一列火车一样,如果用行政的手段,这根缰绳可以把马勒住,火车已经是勒不住了。

但如今,大炮哑火,这类二人转形式,就连雷军和周鸿祎都不玩了——即便雷周互怼的话题面更窄些。

水涨石没,水落石出,舆论就是潮水。

到头来,一切如霑叔词中写到的: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 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 天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