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辛吉飞通过短视频揭秘食品添加剂,引发网友对食品安全的热议。随着辛吉飞注销账号,消失在大众视线后,“科技与狠活”的热度也渐渐消退。
这场风暴影响到了多家品牌。酱油龙头企业因此事损失了近3000个亿,而昔日的“国民饮料”汇源果汁却凭借辛吉飞的正面评价再度翻红。短短十几天,汇源果汁官方旗舰店在某短视频平台增粉近34万。
这不是汇源第一次被流量捧红。去年河南遭受重大水灾,濒临破产的汇源仍捐赠了价值百万的物资,这一义举让汇源成为了继鸿星尔克、白象之后又一被“野性消费”的国货品牌。
但随着热度冷却,消费者恢复理性,品牌渐渐又退回到原位。显而易见,转瞬即逝的流量虽然能带来大量曝光和销量猛增,但不能真正让汇源起死回生。
回忆往昔,汇源曾是人尽皆知的国民品牌,但发展到后来,负债累累,破产退市,令人唏嘘不已。到目前,汇源虽然恢复了些元气,但仍不复当年风光。本文将带你剖析汇源果汁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
从“破产罐头厂”到“果汁帝国”
汇源是如何做到的?
上世纪90年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全国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下海潮。据统计,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作为汇源创始人的朱新礼就是其中一员。
朱新礼所在县城主要发展水果种植业,但受限于交通、信息等因素,大量水果滞销,果农只能眼睁睁看着烂掉。
朱新礼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扔掉“铁饭碗”之后,他接手了当地唯一的罐头厂,将其改头换面,成立了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他将消化不掉的水果做成果汁,为果农解决了水果滞销的问题。
但当时国内消费者还没有喝果汁的习惯,生产了果汁却卖不动。为了打开销路,朱新礼背着煎饼,带着翻译,前往德国参加食品展览会,最终谈下了一个500万的大单子,这也是汇源起家的第一桶金。
1994年,朱新礼带领团队前往北京,创立了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汇源的生产基地从北京、山东一路向南,甚至在重庆建立了亚洲最大果汁生产线。
而2007年,是汇源自出道以来的巅峰时刻。不仅在香港成功上市,更是创下了当年港交所最大规模IPO的纪录。朱新礼也凭借61.3亿的身价荣登《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91位。
从默默无名到家喻户晓,汇源的“一夜爆红”与他当时所处的大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
90年代是一个大传播的营销环境。在那个时代,媒介形式单一、信息渠道狭窄,而受众最广、公信力最强的传播渠道无疑是央视。从新闻联播到天气预告这一时间段,更可谓是广告界的黄金时段,谁能抢到谁就是标王。凡是能够竞标到这一时段的品牌,大多都能一跃而上,成为全国性的消费品牌。
汇源果汁,就是标王之一。
1996年,朱新礼砸下7000万拿到了央视五秒标版广告权。
要知道,当时汇源一年的销售额都没有7000万。但正是因为这一大胆策略,才能让“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一夜之间火遍全国。
从负债千万的罐头厂,到首屈一指的龙头企业。汇源通过央视广告一炮而红,其后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至2007年,已连续十多年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直到2008年,汇源开始急转直下。
可口可乐收购案被否
汇源命运发生转折
汇源走向没落的关键原因之一,则是来自“可口可乐收购案”。
正所谓树大招风,如此优异的成绩自然引来了可口可乐这一商业巨头的觊觎。
2008年9月,可口可乐宣布以179.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汇源果汁的全部股份,其收购价格约为当时公司市值的二倍之多。朱新礼也考虑果汁市场已经逐渐饱和,想要转战果汁饮品的上游供应链的领域,所以对待收购也是欣然乐意。
为了能够卖个好价钱,朱新礼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措施:
1. 巨款投资上游原料供应链,为接下来的企业转型做准备;
2. 大批量裁退销售人员,调整销售渠道,销售体系土崩瓦解。
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朱新礼满心欢喜地准备进攻上游生意的时候,商务部的判决却打了朱新礼一个始料不及。
2009年,商务部以反垄断为由否决了此次收购案,汇源和可口可乐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西墙还没补好,想要依靠的东墙也垮了,汇源因此元气大伤。
虽然收购案是导致汇源衰败的关键一击,但其实他的内部已经出现了债务和管理的问题。
朱新礼一直有个“种地梦”,热衷于投资果汁产品上游产业链,包括果树种植栽培及蔬果深加工等,累计投入了20多亿。
由于收购案的夭折,汇源的资金压力沉重,即便如此,汇源仍在不断投资生产线、生产设备等,累计投入金额高达60亿元。
激进的投资战略,让效益本就在下滑的公司负债累累。到2017年末,公司总负债高达114亿元。
此外,汇源家族式管理的问题,也一直被外界诟病。
汇源的高层管理者大多是朱新礼的家族成员。家族企业虽然凝聚力强、决策效率高,但在管理企业的专业性上不足以支撑庞大的企业,而且人员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处理是非对错。
虽然朱新礼有意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但根深蒂固的家族势力,很难让这些外人长久留任公司。据数据显示,自2013年到2018年,汇源果汁更换过4任总裁,每位总裁任期均未超过两年。
显然,内部债务和管理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汇源的根基,导致汇源内部忧虑重重。但“内忧”之外,“外患”也已重重包围。
市场竞争激烈: 果汁饮料市场门槛低,且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饮品健康化、个性化需求提高,众多饮料品牌也纷纷开始入局果汁品类。
汇源虽然抢占了果汁市场的先机,但只在高浓度果汁市场中占比高。而低浓度果汁市场竞争胶着,不仅有统一、康师傅、娃哈哈等老品牌争夺份额,一些新消费品牌也试图来分一杯羹,另外像喜茶、瑞幸等新式茶饮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激烈也是汇源业绩低迷的原因之一。
产品创新力不足: 90年代中国人还没有喝果汁的认知,汇源推出的果汁饮品,开辟了果汁饮料赛道。当大家看到这条赛道后,各种果汁产品就被玩出了花样。
统一刚推出“鲜橙多”,康师傅随即打造“每日C”,百事可乐不甘示弱,接连上新了“乐都”、“果缤纷”果汁饮料。看到这么多竞争者,汇源也焦虑,盲目跟随其他品牌研发一些新品,在“鲜橙多”推出的同年6月份也推出了“真鲜橙”,但不久就被淹没在各种新式饮料中。
销售渠道锐减: 因为可口可乐收购案,朱新礼裁掉了大量销售人员。
数据显示,当时汇源果汁全国21个销售大区的21名省级经理已基本离职,员工人数从2007年底的9722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4935人,销售人员从3926人减少到仅剩1160人。这意味着,汇源搭建了16年之久的销售体系几乎土崩瓦解。
再加上果汁赛道老牌入局,新秀不断,渠道竞争激烈,所以大家渐渐很难能在货架上找到汇源。
激进的策略下负债高筑,内部管理束缚公司发展,再加上竞争压力下盈利水平不断降低,汇源此时已经举步维艰,而违规的关联交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1年1月,联交所宣布,汇源果汁的上市地位将被予以取消。
陪伴一代人长大的国民饮料终是黯然退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汇源能否重回巅峰?
历经摘牌风波后,“白衣骑士”的出现重新给汇源带来了希望。
2021年,上海文盛资产管理股份公司作为重整投资人计划投入16亿资金。这笔资金能够有效化解汇源最为关键的资金链问题。
但汇源要想重回A股,最重要的还是打造产品,强化品牌,改善业务结构和营销模式,增强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近几年,汇源为复出做出的一些努力还是有目共睹的。
1. 创新、升级产品: 过往依靠大单品生存的汇源,现在开始深耕果蔬汁细分领域,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出了多种果汁产品,如针对儿童设计的果蔬5+7,专为推崇健康的年轻消费者打造的NFC果汁(非浓缩还原汁)等。
并且根据消费场景不同,设计了不同规格的包装。汇源的品类开始由单一变得丰富,产品逐渐向年轻化、健康化、个性化更新迭代,更符合当下饮料消费市场的需求。
2. 推动品牌年轻化: 2022年8月,汇源宣布流量明星易烊千玺成为其全新代言人,此官宣引来了超高关注,官博点赞与转发均为100万+。
除了签约年轻流量代言人以外,汇源还策划了一系列线上活动,实现对不同领域的消费者的触达:与多个品牌跨界合作,如天猫、满小饱等;与白象、洽洽、桃李面包等组成“吃喝联盟”,玩转网络平台,与网友们热烈互动、宣传造势。
3. 探索数字化供应链: 汇源以往的仓储物流主要依赖全国各地的自建仓库,配合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但随着线上渠道的兴起,传统的供应链在应对新渠道、新需求时越来越吃力。
如何寻求供应链发展转型的最优解?汇源决定与京东物流合作,打造一体化供应链。京东物流不仅协助整合了汇源To B和To C两大业务板块,还利用了“一盘货”的方式整合了汇源的各大渠道。两者合作打造的数字化供应链,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也让渠道管理和决策更加高效。
经过种种努力,汇源现如今经营状况开始向好。据汇源果汁官网披露,2022年,1-7月销售业绩同比增长5.1%,其中线上渠道同比增长114.1%。
跌宕半生的汇源,未来能否在水深火热的果汁饮料市场,击败康师傅、哇哈哈、可口可乐等一众饮料巨头以及虎视眈眈的新消费品牌,夺回果汁品类第一把交椅?其复兴之路,拭目以待。
来源: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
作者:任孟瑶
-END-
PS: 2022年 11月3日-5日 ,【新经销】将在成都以“大变局 新周期”为主题,重启“2022(第七届)中国快消品渠道创新大会”。
这一次,我们仍然将全力以赴,不忘初心,为您呈现出一场更全面、更立体、更专业的高规格行业盛会!
11月3日,我们成都见!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