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愿意看到自己存放的米里面长虫子,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存放时间久一点的米里面基本上都会长出虫子。
在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在存放米之前已经仔细确认了米里面没有虫子的踪迹,并且对米进行妥善保存,确保米不会与外界的虫子接触,这种情况也依然不会改变,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虫子就像是“凭空”长出来的一样。
为什么米放久了就会莫名其妙地长出虫子呢?
想要搞清楚这些虫子到底从何而来,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它们是什么虫子。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些莫名其妙地从米里面长出来的虫子,是一种深色的小甲虫,其口器与大象的鼻子很相似,实际上,这种虫子就被称为“米象”。
在生物分类学中,米象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其成虫和幼虫都是主要以谷物为食,也就是说,它们的“食谱”中除了米之外,还有玉米、高粱、麦类、大豆、绿豆等等五谷杂粮。
米象的平均寿命只有5个月左右,它们的一生可分为“虫卵”、“幼虫”、“成蛹”以及“成虫”四个阶段,其中“成虫”阶段占据了它们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繁衍后代是它们的“重要任务”。
与很多昆虫不同的是,米象并不会“一堆一堆”地产卵,在经过交配之后,雌性的米象成虫会利用强而有力的下颚在谷粒上钻孔,然后将虫卵产在谷粒之中,通常情况下,它们在一粒米之中只会产下一枚虫卵,在产卵结束之后,雌性的米象成虫还会分泌出一种凝胶状物质,将它们在谷粒上钻出的孔封住。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精细活”,正是因为如此,雌性的米象成虫每产一枚虫卵都会花很多时间,平均每天只能产4至5枚卵,这种产卵效率在昆虫界里可以说是很低了,尽管如此,它们产卵的数量也很可观,研究数据表明,每只雌性的米象成虫在一生中可产下300至500枚虫卵。
环境温度对米象虫卵的孵化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在理想条件下(一般为30至33摄氏度),它们只需要3天就可以孵化成幼虫,而如果气温偏低,那么其孵化时间就需要6至9天,一旦孵化出来,它们就会以谷粒中的物质为食并迅速成长。
一切顺利的话,在19至34天之内,米象的幼虫就会进入“成蛹”阶段,米象的“成蛹”阶段比较短,一般来讲只有3至6天,最长不会超过20天,在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化蛹而出的米象成虫就会从谷粒中钻出来,然后一边吃着其他的谷物,一边继续繁衍下一代。
顺便讲一下,身为鞘翅目中的一员,米象的成虫是可以飞行的,所以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广,可以较为轻松地将虫卵产在自己中意的谷粒上。
结论
要知道米象的虫卵非常小,平均长度仅为0.7毫米,平均宽度更是只有0.3毫米,并且它们的虫卵颜色还是与米粒非常接近的乳白色,如此小的虫卵再加上保护色,并且被深藏在米粒之中,我们仅凭肉眼根本就无法发现。
除此之外,米象幼虫整体上也是乳白色(头部呈较淡的黄褐色),米象的蛹也与之相差不大,因此当处于“幼虫”或者“成蛹”阶段的米象藏在米粒之中时,我们也不容易发现。实际上,我们能够轻易发现的只有米象的成虫,毕竟它们的颜色与米粒是如此格格不入,并且还大摇大摆地在米粒之间爬来爬去……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为什么米放久了就会莫名其妙地长虫子,是的,这些虫子并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们其实是事先就“潜伏”在米粒之中的米象。
值得一提的是,米象对的耐寒力是比较差的,只要环境温度长时间低于5摄氏度,米象就无法存活,所以对付米象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米存放在低于5摄氏度的环境中。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