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或许有些可笑,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平头百姓。
为什么你会认同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呢?
如果你生活在因改革开放与下海,而导致生活质量大幅飞跃的年代,或许这一切还能在某些方面说通。
可现在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大幅飞跃的时代,是全世界都在争抢人才的时代。
于是问题来了。
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如何判断一个人是货真价实的人才?
是靠样貌、谈吐?还是HR的一面之缘与背景调查?
又或是找个算命的卦师,帮你算一下眼前这位仁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才?
归根到底,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他手中的那一纸文凭。
这早已不是曾经那个万人创业的年代。
那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要么一事无成重归平静,要么大风大浪成为精英。
而这些曾经经历过“读书无用论”时代的精英们,在当下这个时代为自己企业寻找人才时。
几乎清一色非211、985或海归不招,即便是社会性招工的门槛,都同样高得吓人。
成功的私人企业都尚且如此了,更遑论那些僵化和传统的国有企业呢。
曾经有这样一个看似开玩笑,却有些血淋淋的小段子。
一个想进入央企工作的人,找在这个企业工作的HR朋友询问,是否有内推的机会能进入央企工作。
可这位平时很要好的朋友,却只冷冰冰地问他:你是硕士还是本科?是211、985还是海归?
是的,这就是现实。
即便他是最要好的朋友,即便对他再知根知底。
对于你是不是人才,他都无权以主观印象来判定。
对于他来说,判定你是不是人才,有没有机会进入他所在的央企工作。
最好的也是最正确的方法,就是你身上那一张文凭证明。
不是说国企多么有前途,也不是说央企能让你施展出多少的才华与抱负。
甚至在某些方面,这些企业很有可能会对你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限缩,但这就是这种企业的现状。
除了那些传说中具有一定背景的萝卜之外,学历在这些企业中几乎是所有可能性的前提。
当你凭借这一纸文凭进入了国企。
在日后的职称评定与仕途升适中,学历几乎等同于打开这些大门的钥匙。
因为在这些与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差别不太大的环境中,大多都有着同样森严的等级制度。
如此传统的环境,如果你连打开门的钥匙都没有,怎么有可能相对自由地进出这间屋子呢?
同时,几乎所有体制内的考试都有学历上的要求。
即便你是以合同制形式进入的国企,但在这些企业中同样有可能存在事业编制或公务员。
而当你祖上烧高香,让你有了一次晋升到这些人行列的机会时。
最低的门槛往往都是本科起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即便你是硕士这种的学历,都要求爷爷告奶奶才能获得一次竞争的机会而已。
自古以来,从有了科举考试这一制度开始,应试教育便和就业或选拔人才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了。
而这样一种体制不会融入了大多数民间企业,更是深植于国有企业之中。
即使是那个几乎所有人都深信“读书无用论”的年代,这一选拔制度都未曾被改变与推翻。
虽然这无法确实证明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但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在一朝一夕间便产生改变。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私营还是国有,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读书、学历都是你获得高收入、稳定生活与实现人生价值,最直接也是最有可能性的基本前提。
即便是那些已在国企中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人,又有多少坚持在职读硕甚至读博,甚至一有机会便想着要出国深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