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表现者陷阱(High-performer Trap)
目录 |
高表现者陷阱指的是优秀的人,会有一些独特的、更容易落入的陷阱。根据201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有超过30%的生产力都是由10-15%的人力创造的,而这部分人被称为高表现者,被称为“高表现者”(high performer)的人,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顶尖人物,时时刻刻走在别人前面、被称赞为“人生赢家”的人,成功给这些人带来了选择和机会,也使得这些人更容易进入一些特殊的困境,也就是“高表现者陷阱”。
高表现者容易认为太多的事情都是重要的,而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目标;会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会容易用忙碌的程度来衡量成功,对于过度工作的状态习以为常,常常感到分身乏术却无法让自己停下来,等等。
首先,是以学习成绩为核心的对于“优秀”单一标准化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模式。大部分人的前半段的人生任务其实是由他人指定的(考上好的大学,学热门的专业),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也是由外界决定的(分数、offer、薪资)。所有这些标准都非常的明确、统一,大部分人几乎无法参与到为自己设定标准、评判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其次,社会对于“优秀”也存在着某种固化的思维定式。学校把好孩子的标准设定为“三好学生”,不能偏科,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关心师长、爱护同学、成绩优异、爱好广泛。优秀的人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是优秀的,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超人。而且,优秀的人有着“持续优秀”的要求:当一个人一旦被证明是优秀的,之后就不允许有任何失败,比如成绩退步,或者无法在某个科目取得高分等。如果存在一点的瑕疵或失败,那么评价就会更为苛刻。
从而大部人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仍然习惯由他人来替自己做决定,就逐渐形成了高表现者陷阱。
1.“完美”陷阱
对于那些高表现者来说,追求完美几乎是一种本能,而表现之一就是“100分成瘾”。
这种追求有助于ta们高效、快速地实现一些细小的目标。但与之相应的是,在所有的任务面前,ta们会习惯性地照单全收,认为这些事自己都必须做,而不懂得放弃和取舍。而且,这些人往往由于能力出众,而会在生活中拥有更多机会——当面临更加多样、复杂的人生选择时,一切看起来都很重要,这些人会难以分清哪件事对自己来说更重要。高表现者都会让自己盲目地保持忙碌的状态,而迟迟没有学会生活。并且会因为要在各项任务上都交出令人满意的“作业”,而不断挤压自己的时间,忽略一些似乎是“不重要”的事情。然而这些人觉得这样的忙碌是理所当然,甚至于谈论忙碌时,常常带着某种自豪,因为认为这样的状态才是成功该有的状态。但是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没有比高效地做无用功更无用的事情了。”
2.“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
也属于常常会困住高表现者的状态。这样的人虽然成功,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骗子,ta们不能从内心接纳那些外界认可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缺点和消极面。Ta们会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外部的因素,比如时机、运气;而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取得的成绩并不相符。
3.“野心陷阱”
高表现者还容易陷入的一种圈套是拥有一种盲目的野心。
这种野心不同于竞争精神,在很多时候,ta们会陷入想要“赢”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比真正的目标达成要更为重要。当ta们陷入这种被肾上腺素支配的狂热中时,会来不及思考每个行为背后的意义,而是迫不及待地要获得每一场胜利——无论是一笔交易、一场谈判还是一次争辩。
当ta们想要赢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只要还没有获得胜利,就会想方设法坚持下去。然而,ta们总是来不及去享受、庆祝和总结自己的胜利。当达成一个小目标时,ta们会忙着进入迎接下一个挑战的状态中。
4.“比较”陷阱
高表现者会有一种习惯性的“考试心态”,即将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建立在他人的评价基础上。Ta们擅长在有他人提供“标准试题和答案”的情况下获得高分,而不是自己提出问题、找到答案。
同时,对于高表现者来说,ta们需要时刻保持“比别人更成功”的状态,或者,至少在自己的同龄人中,需要是最成功的那一小拨人之一。因此,ta们会将自己时时刻刻都放到和他人比较的维度上,这些“比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需要拥有相对更多的金钱,更好看的外表,或者更幽默的见识和谈吐。当ta们受到挫折,比如感到自己在某个方面并不如人时,就很容易产生嫉妒、焦虑、自我怀疑。
•《“税前年入400万,依然很焦虑。”是凡尔赛,还是掉入了“精英陷阱”?》.KnowYouself.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