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IB),不合理信念
目录 |
非理性信念由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大师艾利斯(Albert Ellis)在1955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人天生就具备了非理性的人格倾向,因此每个人的思考或多或少都以某种无效或顽固的方式进行,再加上父母师长或传媒的影响,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合理、不具逻辑性或与事实不符的非理性信念。[1]
非理性信念是能够引发个体情绪失调和行为失常的偏颇想法,其特性为无弹性、非事实依据、不合逻辑。非理性信念是不合理的、夸张的、绝对化的、完美主义的、缺乏清楚思考的、易引起负面情绪及造成困扰的荒谬想法。[2]可以认为认为非理性信念足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①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件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持有这种非理性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导致失落、自责或忧郁等情绪、行为困扰。
比如:常常使用“必须……”、“应该……”等字眼。
②过分概括化(overseneralization),即凭借自己对某一事物所作的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表现为:一方面对自己的非理性评价,常凭自己对某一事物所作的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其结果导致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
③糟糕至极(awfliziing),即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的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种非理性信念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艾利斯在1962年总结了人们最常见的11种非理性信念,分别是:
艾利斯在1962年总结了人们最常见的11种非理性信念并据此编制且影响广泛的量表。有非理性信念测验(Irrational Beliefs Test,IBT)和理性行为量表(Rational Behavior Inventory,RBI),但二者均有重大缺陷,某些项目掺杂情感内容,不能严格反映认知内容。如被试会被问及是否同意以下的条日“当作中发生可怕的事情我会非常气愤”、“我常常担心有多少人赞同我接受我”,因而缺乏区分效度。
Bermard等人对11条非理性信念进行因素分析,抽取了4条核心概念:槽糕至极的信念;应该、应当、必须的信念;低挫折承受力的信念;自我价值的信念。在1986年Howard Kassinove等人根据这4条核心非理性信念,参考IRT和RBI编制了不涉及情感内容的条目组成的个人信念调查表(Survey ofPersonal Beliefs, SPB)。 SPB 有五个分量表:自我应该;他人应该;灾难化;低挫折承受力;贬抑白我价值。每个分量表含有10个条目,六级评分。Demaria 对SPB进行重测信度和区分信度的验证,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区分效度。
大陆对非理性信念的研究不多。付建斌以RET中所概括的非理性信念为框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于1996年编制了中国人信念量表,共有32个条目,5点计分方式,分为三个分量表:专断倾向(D量表)、自控倾向(C量表)和挫折倾向(F量表)。该量表获得了满意的分半信度,抽取的被试是大学生。杨清艳以精神障碍为被试编制了非理性信念,获得一定的信效度。
阿尔伯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就是让人们重归理性,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当我们的非理性信念在体内蠢蠢欲动或正泛滥丛生时,我们可以试着用四个步骤来让自己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