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道德社会化

  	      	      	    	    	      	    

目录

什么是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道德教育和社会影响,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过程。它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儿童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与其他人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依次是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关系,它们都要求儿童必须依据社会标准处理好,否则难以适应社会。因此,道德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人们认识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3个方面:

  • 道德情感;
  • 道德判断;
  • 道德行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道德社会化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有关道德社会化的理论有3种:

  (一)精神分析论

  创始人为s.弗洛伊德,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H.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着重从人格结构的3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它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埃里克森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认知发展论。

  创始人为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热,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L.科尔伯格。皮亚热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在于分析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道德判断。它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惩罚措施。科尔伯格则将道德发展分为3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含2个阶段:

  • 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自出生至9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外界事物或权威;
  • 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9~15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传统上为多数人认可的是非与正误标准;
  • 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

  (三)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班杜拉。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社会环境条件。

道德社会化相关研究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认知好道德情感的体现,通过到道德行为可进一步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巩固和发展。

  (一)皮亚杰对偶故事研究

  皮亚杰使用了对偶故事来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故事甲:有意犯错——造成较小的财物损失

  例:一儿童当妈妈不在家时,拿那柜子上的糖浆吃,而将一个杯子打破

  故事乙:无意犯错——造成较大的财物损失

  例:一儿童听见妈妈叫他吃早餐,跑进厨房是,无意将门后的的15个杯子打碎

  问题:两故事中那个孩子更顽皮?

  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有两种明显的得到的道德判断形式: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以行为后果作出判断,依据是成人标准和外界法则;年龄较大的儿童往往是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作出道德判断,主要依据的是个人的观念。这两种判断形式不是同步的,而是交替重叠的,有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他称之为中间时相,中间时相被认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

  (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研究

  科尔伯格(L·Kohlberg)从道德两难故事入手,根据儿童的相关回答提炼了道德发展的三大水平六大阶段(后发展为七大阶段)。

  欧洲有一妇人得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新药镭才能救她。药剂师索要成本价十倍的价格,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才凑够要加的一半。他对药剂师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药剂师廉价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并称发明此药只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药。

  讲完故事,主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回答时,不能简单的回答“应该”或“不应该”,而要说清理由,以此来判断其道德社会化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作出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

  二、习俗水平:以及行为是否有利于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三、后习俗水平:能够摆脱外因,看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七阶段: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989)的研究表明,中国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一般处于前三个阶段,达到第四个阶段的极少,几乎无人达到第五六个阶段。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我国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怀美等(1989),他们的研究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感、义务感和幸福感五个道德情感范畴。在五给水平上考察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

  这五种水平是:

  • 自然的、直接的情感(直接感受到的痛苦和快乐);
  • 由对直接的个人得失的预测引起的情感(对直接赏罚的预测);
  • 不是个人意愿,由必须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作用引力引起的情感(不论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服从的外部作用);
  • 已以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不仅是自觉的而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性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的品德最终以道德行为来表现和说明的。道德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化表现。

  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动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