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种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情况,并参考该疾病免疫工作在人群中的开展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从而提高人群对该类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最大限度的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所谓免疫接种,从广义上讲,是指包括所有疫苗对人群的使用,涵盖了计划免疫接种与其他疫苗的接种,涵盖了成人常规接种和应急接种免疫血清制剂的临床治疗以及免疫预防。可以这么说,免疫接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它包括了计划接种。计划接种是免疫接种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定化的免疫接种。计划免疫所用的疫 苗只是免疫接种总体疫苗中的一部分而已,同样计划免疫也是免疫接种工作中的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而并非全部。因此,免疫接种是一种临床手段,它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免疫则是实现免疫接种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计划免疫可以将免疫接种做到更好。所以说,免疫接种和计划免疫是存在较大关联性的,但是二者的概念还是有着本质的明显区别。
1.加强计划免疫管理,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计划免疫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计划则是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是计划免疫这一系统工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针对新形势下卫生改革出现的体制转轨等各种新情况,基层计划免疫网络将会面临新的考验,计划免疫虽已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但各级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法制观念,坚决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安徽省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条例》。依法做好计划免疫工作,从加强计划管理上人手。目前在经济大潮中,各种预防接种疫苗相继研制开发,各生物制品的商家利用多种方式涌向计划免疫门诊。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杜绝非法经营的生物制品进入计划免疫门诊,以确保计划免疫接种疫苗的质量,降低接种异常反应。
2.加强安全注射管理与监督
不安全的注射可造成感染甚至导致严重的疾病和死亡。劣质注射器的使用不仅可造成感染还可造成剂量的误差,这些无疑会增加副反应的发生率。由于违反操作规程和不安全注射近来时有发生,加强监督尤为重要,不仅要对操作过程监督,而且还要对注射器具和相应消毒用品进行监测,以及对副反应病例进行监测。发现问题,清除隐患,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的质量,降低异常反应。再则疫苗作为特殊产品,其安全要求比药物更高。为保证疫苗的生物活性,在疫苗的储运过程中,必须保持恒温,对疫苗在运转过程中的设施监督,确保疫苗从生产厂家到计划免疫门诊中的各个环节的冷链运转。
3.重视群体免疫,降低异常反应
采取灵活的接种组织方式,接种门诊室应宽敞,明亮通风。对幼儿园或小学的儿童,可采取由老师或家长带领单个儿童进入接种门诊,减少孩子的紧张心理,接种后各自娱乐游戏。对于不同的年龄段儿童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等多种形式,在未发生集体癔症的地方可采取内紧外松的策略,不要过份渲染异常反应,密切注意和观察接种后的儿童变化.及时处理和分隔出现异常反应的儿童。
4.提高接种人员素质,增强责任心
计划免疫接种人员的责任与责任心对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有直接影响。计划免疫专业人员的培训应该是上岗前的必须。他们能否正确掌握操作程序及不同疫苗的禁忌症,是否了解免疫程序及现场接种注意事项至关重要,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责任心会杜绝接种过程中的部分问题,诸如:接种程序、接种部位、重种、错种、接种禁忌症等。接种人员在接待家长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接种前要核对接种对象、询问病史,检查疫苗有否变质或过期失效。严格的操作规程是确保接种质量和安全的有效措施,只有保证接种质量才能将接种工作从数量型(接种率)逐渐向质量型(免疫成功率、接种合格率)转变,使计划免疫工作更加规范化。
5.重视和规范异常反应处理
免疫接种所用的生物制品对人体都是一种异常物质,除正常有益的反应外,有时还可能因生物制品质量、使用的方法或极少数人处于某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及特有的遗传因素而产生不良反应,虽然这种不良反应极其少见,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艺的改进,纯度的提高,免疫接种异常反应会越来越少,但给免疫接种带来的影响却不能忽视。在实施接种中一旦发生异常反应应及时认真妥善地处理,如现场的应急处理,因为妥善及时地处理能有效减少异常反应带来的副反应,早期及时地处理,将出现异常儿童与其他接种儿童分开,认真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是不可忽视的。在信息畅通的时代,要及时聘请专家鉴定,使得异常反应的鉴定结果得到公证评论,使异常反应后果降至最轻、范围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