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在20世纪20年代,组织动力系统的缺陷越来越成为制约组织进一步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因而,组织学家们逐渐将目光转换到以前被忽视了的人的因素上,开始研究人的行为差异、行为原因以及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人际关系理论,50年代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60年代中叶发展形成组织行为学。这一学派的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的贡献相当丰富,可以被称为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
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时期。这一时期是偏重动态的组织结构的研究,认为组织是一种心理及社会的系统,重视组织结构中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心理反应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梅奥、马斯洛、巴纳德、利克特等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构成组织的各个成员的心理及由个别成员构成的团体心理(社会心理),对组织都有影响。同时人之所以参加组织,一方面是力求从组织中获得自己的需要与满足,一方面是力求自我贡献,从而使组织能够生存与持续发展,以保持成员与组织双方的需求的平衡。
组织内由于成员之间的交流?产生了相互的影响力,不仅上级人员可影响下级,下级人员亦可影响上级,同级人员也可以互相影响,权力只是构成影响力的一个因素。
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只是循着命令或权责系统或协调途径沟通,更会循着人际关系的途径沟通,因而整个组织也可称之为一种沟通网。
由于各成员心理性格的不同,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不同,因而在组织内部产生了各种冲突,而组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协调这些冲突,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接受对这些冲突的统一与调和,进而顺利实现组织的目标。
组织构成包括人、事、时、物、财五个因素,组织应使五种因素之间获得适当的协调与配合,否则无法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组织也是一种人机配合的系统。
一个组织中除正式团体外,尚有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非正式团体。这种非正式团体,如运用得法可成为正式团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