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潜人才学是研究的是潜人才、潜人才问题以及潜人才向显人才转化的过程。因此,潜人才学是以潜人才和潜人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潜人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关于潜人才本质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潜人才概念、特征和类型的研究。第二,关于潜人才社会承认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潜人才的社会评价、考核和发现的研究,以及关于埋没潜人才的外在、内在因素和解决潜人才埋没的对策研究。第三,关于潜人才的环境机制和开发战略的研究。第四,关于潜人才的特殊问题——机遇和潜能的研究。
潜人才学研究的是潜人才的一般规律,它既适用于微观潜人才,又适用于宏观潜人才;既适用于领导潜人才,又适用于艺术潜人才等。同时,领导潜人才、艺术潜人才等又有其特殊的规律,在对潜人才学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也要对潜人才学的特殊规律进行研究。而对潜人才学特殊规律的研究,又可以丰富潜人才学一般规律研究的内容。总之,潜人才学的研究内容既包括潜人才学的一般规律,又包括潜人才学的特殊规律。
潜人才学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分为潜人才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研究来源于潜人才开发的实践,又服务于潜人才开发的实践;应用研究是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应用研究又丰富了理论研究的内容。这两大部分都是潜人才学研究的有机整体,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潜人才学的诞生,来自人才实践的呼唤,来自人才学理论研究的呼唤,来自组织人事工作者的呼唤。
人才实践的呼唤。在人才实践中,人们常常对被埋没的人才发出感叹。由于各种原因,艺术大师黄秋园生前默默无闻,从未办过画展,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都不是。他去世后,遗作被视为瑰宝。刘海粟、李可染等艺术大师不无感慨:“被埋没了几十年,是艺术界一大憾事。”摘取数学王冠的陆家羲生前一直被埋没,有位发明家曾经是一个科技流浪汉,甚至连被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的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迈尔,也被逼疯跳楼。在中外人才史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即使有了很了不起的发明、创造,也会被压抑、埋没,很难得到社会承认。人才为什么会被埋没?他们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怎样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些问题的实质讲的就是潜人才问题。只有潜人才学,才能回答人才实践中提出的这些问题。
如前所述,人才匮乏与人才埋没造成了极为尖锐的矛盾,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解决这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潜人才学能提供好的思路和对策。因而在人才学及其分支学科领导人才学、军事人才学、教育人才学、女性人才学等等诞生之后,潜人才学便应运而生了。
人才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呼唤。人才学于1979年诞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9年间,人才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才学分支学科发展迅速,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向着更加深广的方面发展。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属于显人才学范畴的,探讨的是显人才问题。如果说,普通人才学由上、下两篇组成,那么,显人才学是上篇,潜人才学便是下篇。上、下两篇相互依存,浑然一体,不研究潜人才学,普通人才学的研究将是不完整的。我们平时讲的人才学就是显人才学。不管讲的是人才成才规律、人尽其才规律还是人才辈出规律,都是在显人才问题的范围之中。人才理论的发展和深化,必然触及潜人才问题。近年来,不时有研究潜人才问题的论文发表,就反映了这一动向。系统研究潜人才问题,创立一门潜人才学科,成为人才理论研究和人才学学科建设的一件重要工作。人才学者王通讯、叶忠海都认为潜人才学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组织人事工作者和其他人才工作者的呼唤。组织人事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发现人才。列宁在写给亚·德·瞿鲁巴的一封信中说:“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发现人才,就是发现潜人才。那些已经崭露头角,已被社会承认的人才,是无须让别人去发现的。如何去发现人才?如何去评价人才?这正是潜人才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潜人才学系统地研究了这些问题,为潜人才评价、发现和选拔打开了思路,提供了方法。如果说,人才学一诞生就受到了组织人事工作者和其他人才工作者的欢迎,并激励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人才研究的宏大队伍之中,那么,潜人才学的诞生,也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遇到的潜人才问题将会在潜人才学中找到答案或得到启发。
潜人才学是人才学的极为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有着连续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连续性和延伸性,是人才学的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点。潜人才学研究的问题;从大的范畴来看,仍然是人才问题,只不过它着眼于潜人才问题;仍然是人才的规律问题,只不过它着眼于潜人才脱颖而出(包括潜人才辈出)规律的研究。潜人才学在潜人才这一范畴内,对人才问题进行延伸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潜人才学比起其他人才学分支学科来说,更带综合性。比如,领导人才学只研究领导人才问题,管理人才学只研究管理人才问题等等,而潜人才学的研究要囊括各种人才问题,举凡人才学涉及的人才的各个门类,潜人才学将会全部涉及。如下图所示:
潜人才学成为人才学的重要分支,还因为潜人才学研究的问题比其他人才学的分支学科更为重要。其他分支学科研究的是一个门类的人才问题,领导人才学研究的是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学研究的是管理人才,而潜人才学研究的是包括各种门类人才在内的人才问题。其他分支学科研究影响到一个门类人才的问题,而潜人才学却是影响到各个门类潜人才的问题。这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一个人经过艰苦奋斗成才了,但是却得不到社会承认,被埋没了,人才效益很难发挥出来,有的还会前功尽弃。潜人才学问题是涉及到各个门类的人才问题,但这些领域的其他分支,人才学却并不研究。这样,潜人才学就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以其在人才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出现在人才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之中。
人才学是潜人才学的基础,潜科学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潜人才学的支柱。
潜科学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潜科学学就是关于潜科学的形态、产生及其本质、特征、作用和它向显科学转化规律的学问。
潜科学学是以潜科学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那么,什么是潜科学呢?潜科学研究者指出:“所谓潜科学就是潜在形态的科学,它是相对于显科学而言的。”它的含义:“一是从科学认识过程看,它指的是“孕育中的科学思想”;“二是从科学发展曲折性来看,它指的是“处于待显阶段的科学成果”。
潜科学学对处于潜在状态的科学的研究,给潜人才学以启示。这是因为,处于潜在状态的事物,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才,都有共同的规律可寻,潜科学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潜人才学的丰富养料。在潜人才学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始终注视着潜科学学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进展。
潜人才问题、伯乐问题和科学蒙难问题是潜科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问题,也是潜人才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比如,潜人才问题就是潜人才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科学蒙难问题,是潜人才学中要研究的潜人才的社会承认和社会埋没问题中的重要部分。潜科学学中对于科学蒙难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为科学家,他的社会地位、人才价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在研究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后指出:因获奖而形成的优势累积,“最为重要的是,工作上的新便利。这些有利条件能够用来提高以后的个人成就”。他们“相当成功地把得到人们的承认转变成为对今后工作有利的条件”。
社会学研究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人口问题、人才问题和潜人才问题。过去的社会学虽然没有把人才问题和潜人才问题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人口问题时已经涉及了人才问题和潜人才问题。在研究移民问题时,也涉及人才和潜人才的流动等等问题。
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因而,社会学被某些社会学者和其他学科的学者视为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社会调查也是潜人才学的研究方法,潜人才学的理论要从大量的人才实践、人才现象和人才问题中去概括、升华。
社会学的研究涉及的潜人才问题,将从社会学的角度予以回答,虽然这些研究不如潜人才学那样系统,但是潜人才学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有人认为它是心理学的分支,有人认为它是社会学的分支,其实,它是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学科。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一样,非常重视从社会环境和个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上来分析研究对象,都非常注重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更注重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潜人才学研究的潜人才的发现、评价、考核和社会承认诸问题中,无不涉及社会心理因素。在潜人才埋没的外在因素中,就有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的探讨,在社会心理问题方面给潜人才学提供了理论。潜人才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分析、调控,对潜人才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心理定势、成见效应、从众心理等,会造成对潜人才的不公平评价,会造成潜人才的埋没。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及时加以指导、调控,对潜人才的开发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并没有直接探讨潜人才的社会心理问题,但是,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是可以借鉴的。
综上所述,潜科学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是潜人才学的重要理论支柱。这些学科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必将推动潜人才学的发展。同时,潜人才学的有关理论也将丰富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潜人才学的特征可以归纳许多条,而综合性、模糊性是它的重要的基本的特征。
综合性。潜人才学是顺应当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总趋势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所谓综合性学科,是指采用整体综合方法,将存在好几门学科中的带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加以抽象化研究,揭示出这类现象的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又适用于这好几门学科。潜人才学综合各分支人才学的研究成果,如领导人才学、管理人才学、军事人才学等中有关潜人才问题的研究成果而综合为新的成果。潜人才学的这些综合研究成果适用于各种分支人才学,比如,社会承认问题,不论是领导人才,还是管理人才等等,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关于社会承认的一般规律,也是完全适用于这些分支学科的。
人才学其他分支学科在研究中各自涉及潜人才问题,并从各自的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因为它们有自己学科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所以,对潜人才问题的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潜人才学从整体综合的角度研究潜人才问题,综合性便成了潜人才学的基本特征。
模糊性。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形态的不确定性。模糊认识是人类不确定认识的基本形式和本质特征。人才的概念就是一个模糊概念。人才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贡献”只能用模糊量来描述,而不能用精确量描述(比如,作出多少价值贡献的就是人才)。
正如林孝诚指出的:“对模糊量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是一种错误,恰恰相反,这种能力正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一种资源与财富。
”潜人才比起显人才来,带有更大的模糊性。因为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比如,潜人才学研究潜人才的评价问题。潜人才的评价就有模糊性评价问题。潜人才的评价内容不同于经济指标系统,可以有一个精确的数字。因而对潜人才“德”的评价,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字表现出来。潜人才评价的表现形式也是模糊的。论文和作品是反映潜人才成果的一个方面,但是,对论文和作品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同一作品,有的认为可以获奖,有的则认为还没有达到发表水平。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曾先后被21家出版社拒绝出版,出版后却被誉为“英国当代文学典范”。戈尔丁198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蝇王》即是他的代表作。潜人才评价在范围上也是模糊的。潜人才是多层次、多系列、动态的结构,再加上他们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宗教、地理以及心理因素影响,加大了潜人才的模糊度。总之,潜人才学有着非常突出的模糊性特征。潜人才学的模糊性带来了研究的难度。不注意潜人才学的这一基本特征,而一味地去追求研究的量化和精确度,是会违背潜人才学的规律的。
潜人才学是人才学的重要分支,在研究方法上和人才学的研究方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同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又有自己的特色。反求工程法、追踪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统计法等,是潜人才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反求工程法,又叫反向工程法。原来是美国工程界的名词术语。它不是按照生产程序的先后顺序来研究,而是从成果开始反过来研究,探讨其中的原理等。
追踪研究法,即向前延伸的研究方法。选取一定的对象,长期追踪而进行研究。如对芽苗型潜人才由潜向显转化规律的探讨,就可以采用追踪研究法。芽苗型潜人才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潜人才,采用追踪研究法,可以根据设计的研究方案,随时详尽地搜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这比运用人物传记资料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有些传记材料经过加工,舍去了很多的丰富材料,在材料的占有上就受到了影响。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等20个单位组成的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对37名超常儿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研究,取得了研究成果。这37名超常儿童中,其中就有一些被誉为心算家、书画家的芽苗型潜人才。这次追踪研究的成功,证明了追踪法是研究潜人才问题的一个方法。
案例研究法是潜人才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这是因为一切规律性的东西,都存在于历史和过程之中。历史和过程又总是表现为一连串相继展开事件的序列。因而,要寻找一般规律,最好从案例的剖析人手,而不是从先人为主的思辨人手。案例研究有形象、具体的特点,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所谓调查统计法,就是把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概率统计,从中得出有关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人才学和潜人才学的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如,人才学中关于各类科学人才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概念,就是在对各类科学人才出成果的年龄进行大量的概率统计后的基础上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