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消费行为价值化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仅把消费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看作手段,其目的是追求生活资料价值量的最大化。在追求个人消费行为价值化的人们看来,消费过程所消耗价值的多寡是判断消费质量好坏的标准,或者说消费的价值量同消费质量成正比。消费是获得个人享受、追求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手段。这种消费行为的具体表现就是时下林林总总的侈奢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消费行为价值化可从商品经济中找出最初根源。自从商品经济产生后,商品是作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而存在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生产者通过商品的交换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获得商品的价值。商品的消费者通过商品交换让渡商品的价值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而对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消耗来实现消费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消费者自身货币购买力(他首先必须作为商品的生产者来创造价值)是其获得取消费品的先决条件。消费者的货币购买力同消费质量在一定限度内呈正比例变化。这个限度就是生存需要和适度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满足,在这个限度之内,货币购买力越强,消费质量越好。当货币购买力超越了这个界限,而一味追求消费价值的最大化,便会适得其反,步入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虚荣心的满足、挥霍浪费的误区,导致人性的异化,使人成为单纯的经济动物。人的需要的满足,不仅有最低界限,而且有最高极限。最低界限就是受人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历史的、道德的制约所要求的最低程度的满足,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样,最高极限也是受人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历史的、道德的制约所要求的最高程度的满足。
1、我国社会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消费品的种类不断丰富、档次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亦呈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先富或暴富起来,他们或者凭借合法诚实的劳动积累了大量货币,或者靠钻改革的空子一夜之间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消费品供应匾乏,且大多凭票供应,人们的货币购买力也受平均主义的低收入的影响而相当低下,连正常的消费需求都难以得到合理满足,何谈侈奢、炫耀消费。
2、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存在着科学而完整的消费理论体系。其一,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中,消费既由生产决定,反过来又决定生产;其二,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直接目的,也不仅是生产总过程的一个环节,而是受整个社会文化传统、文明程度、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但是,在具体做法时候,常常容易步入误区:
首先,把消费与生产直接对应。即以抽象取代了具体,背离了消费是生产总过程有机体中的一个环节的理论,更背离了从社会历史的、道德的诸多因素去考察消费的理论。
其次,把生产”从目的”中抽掉了。仅仅把生活消费归结为生产的目的,背离了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
3、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小生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心理中。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发展缓慢,消费品供应匾乏,人们的收入水平低,仅能维持简单的消费,使小生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某些方面有了根植的现实土壤。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虽然解除了传统经济关系对人们的束缚,但远未实现对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彻底更新。于是一部分人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将富裕的程度直接等同于消费水平,判断富有的标准就是消费品的多寡、优劣;把消费品的增加、生活的改善视为生产的唯一目的。这样,在消费生活中,其幸福、享受、社会地位、个人价值等等都要通过对消费品的占有来表现,进而形成了对个人消费品的迷恋崇拜,导致个人消费行为价值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