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泛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活动中,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的或某些价值而做出或应做出的价值牺牲。
泛成本是可以用特定方法加以计量的。这里的“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活动”包括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成本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大,不但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管理这些社会科学和社会活动领域,而且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各领域。这里的“人们”包括全人类。这里的“价值牺牲”是指一种受制于投入产出规律的经济行为和成本收益的权衡问题。
1.多样性
泛成本的学科涉及面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社会经济学科,例如政治学成本、经济学成本、军事学成本、法学成本、社会学成本、管理学成本、会计学成本、教育学成本、农业学成本、环境学成本等。泛成本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行业覆盖面极广,包括农业、采矿业等20个国民经济行业。
2.主体性
泛成本的主体是指成本耗费与补偿的承担者。国家、城市、企业、学校、军队、医院、家庭乃至个人都是泛成本的主体,其中国家、城市、军队、家庭等虽然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但是具有经济功能。通常情况下,泛成本的主体可以进行多重分解,如分解成为单一主体、群体主体、集体主体、国家主体和社会主体等,各种主体既可并存又可组合,主要是根据人们的研究目的和层次不同而定。确定泛成本的主体有助于对成本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做出全新的理解。笔者认为,成本与费用本质上是相同的,均是指主体为一定目的而发生的耗费。泛成本概念依附于一定的成本主体,因此泛成本概念总是相对于成本主体而言的,在认识成本概念体系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成本概念的主体性。确定泛成本主体的目的在于明确规定成本耗费、补偿的界限和空间范围。成本主体不同,从不同主体的立场出发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成本概念。
3.层次性
泛成本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涉及各层次的各种相关领域。从成本涉及范围看,泛成本由微观经济领域拓展到宏观经济领域,由战术管理领域拓展到战略管理领域,由产品生产经营管理领域拓展到质量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环境管理领域;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泛成本使不同领域的成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不同于产品成本的内容和形式,如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筹资决策中的资金成本以及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成本等;从时间上看,泛成本由实际发生的历史成本拓展到正在发生的动态成本和未来将要发生的预测、决策成本;从空间上看,一方面它渗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向企业外部的其他领域拓展,形成全方位的成本态势。
4.交叉性
由于泛成本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许多成本概念在内容上会有一定的重叠,在不同的作用范围内会有不同的名称,许多成本概念在满足成本计量目的的职能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也就是一种成本概念并不仅仅具有一种管理职能。同时,成本概念在内容上大多相互渗透、互为前提和互为补充,想找出一种一目了然、划分穷尽的分类标准,将这些变化多样、内容庞杂的成本概念进行明确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5.目的性
泛成本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要做出的价值牺牲,甚至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的收益,由此产生了旨在满足一系列不同目的、不同条件、不同对象和不同性质等特定需要的各种成本概念。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特点下,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的服务。二是成本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发生的耗费。
6.可计量性
泛成本一般都以货币形式出现,即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金额。而进入非物质生产领域,如科研、设计、人才培养、信息产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成本效益的测定和评估则相对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直接以货币形式来测定和评估,即“钱衡效益”;而另一部分很难以货币形式来测定和评估,即“非钱衡效益”,那么可以采用会计方法、统计方法、技术经济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和模糊计量方法等。例如,行政成本不仅包括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成本,还包括政治成本,政治成本对于行政成本的计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来确定。
7.抽象性
有形成本的特点是具有现实的物质性和直观性,它以消耗“物”为基础,物质的消耗是实在的,能够进行计算和被人们所看见;无形成本的特点是具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可补偿性,即时间的消耗不可能用时间本身来补偿。法治成本有时是有形的,可以用数学方法计量,比如制定一部法律所发生的财务支出,无论实际统计多困难,总是有一个确定的数量、一个有形的存在形式;而有的时候,法治成本是无形的,既无法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统计,也很难有具体的表现形态,比如法治进程中为了实现程序公正而牺牲的实体公正,牺牲者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无法计量的,也是难以用有形方式来表现的。
8.不确定性
作为有价值的事物,其成效要在事情完结后才会体现出来。泛成本体现了事物的内在价值,也就是所收到的成效,其在事情开始和事情完结之前是不确定的,并且在进行过程中由于泛成本的增减也使其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当行政主体做出的决策损害了政府的权威性或统治的合法性时,必然会增大政府今后决策的执行难度,从而间接增加了行政成本。除此之外,由于行政主体的错误决策或决策失误导致的决策负面效应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为减少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又如,从行政行为的效果与成本关系看,由于对单个行政行为的成本支付的计算一般不能在实施行为时进行并且不能只着眼于某一具体的行为,这与对单个行政行为的经济成本支付进行现时计算相比显然困难得多。
综上所述,泛成本的特征可以用下图表示:
泛成本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和界定,具有一维、二维、三维和四维甚至更多维的分类方法。本文尝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泛成本进行分类,根据泛成本的特征推导出泛成本的类别。
我们可以按学科领域、范围、主体、表现形态和国民经济行业对泛成本进行基本分类。在基本分类的基础上,又可作进一步的层次分类。泛成本按学科领域可分为政治学成本、经济学成本、军事学成本、法学成本、管理学成本、会计学成本、教育学成本、农业学成本和环境学成本等;按主体可分为物质生产领域成本和非物质生产领域成本,其中物质生产领域成本又可分为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成本、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的成本、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成本、以银行为主体的成本、以行政组织为主体的成本、以法务组织为主体的成本、以学校为主体的成本、以医院为主体的成本和以军队为主体的成本等;按范围可分为宏观成本、中观成本和微观成本;按表现形态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个层次,共有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我们可根据其对泛成本进行具体的层次分类。
以泛成本来讲,成本确认的标准要根据特定事项的性质和要求确定。一般来说,作为成本计量对象的特定事项的各项耗费和支出,包括已经发生和未来预计要发生的,都应该作为成本加以确认和计量。同时,由于泛成本计量目的和成本概念多元化,从而对于某一事项,泛成本的计量首先应明确运用哪些相关的成本概念,并要求按不同的成本概念分别确认和计量特定事项的相关内容。对于同一事项的泛成本要分别确认、计量,使企业管理当局能获取完整和各有侧重的各项成本信息,使多维泛成本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泛成本确认标准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侧重于定性,但确认标准也会随着经济环境和成本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在泛成本计量中往往会出现泛成本的再确认甚至多次确认,例如要辨别、确认其是否属于泛成本,是否属于特定泛成本计量对象的泛成本以及是否属于当期的泛成本等。
1.泛成本的计量标准
(1)货币量计量标准
货币量计量标准是会计的基本计量标准,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货币量计量标准作为经济计量标准的优越性是其他计量标准无法比拟的。它既能克服实物量计量标准缺乏综合性的缺陷,又不像劳动量计量标准那样过于抽象。
(2)劳动量计量标准
从理论上讲,劳动量计量标准应该是最合理和科学的成本计量标准。它既能克服实物量计量标准缺乏综合性的缺陷,又能避免货币量计量标准由于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而造成的成本计量信息的不真实。
(3)实物量计量标准
在现行的日常成本计量实务中,无处不包含着实物量计量的内容。成本计量的各项信息只有与具体的使用价值(实物量计量标准)相联系,才能真正反映企业特定成本计量对象的“庐山真面目”,否则泛成本计量信息将失去其真实性基础。
2.泛成本的计量方法
(1)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法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它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给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以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的思想,依据“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所耗费的资源通过“作业”这一中介科学、合理地分配给泛成本对象。
(2)统计方法
泛成本计量模式应该突破会计账户系统,在会计账户系统之外构建一个开放系统。计量主要是确定数量和单价,数量的确定主要是运用统计方法,单价的确定相对复杂,要结合数学、经济学、相关产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
(3)技术经济的方法
技术经济评价的各种方法包括技术创新、价值工程、设备更新、资产评估等,作为参加投资项目论证、评估、决策的工具。
(4)数学模型的方法
通过对有关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从资料中找出一些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对这种数学解做出理论上的解释与评价。
(5)模糊计量的方法
要辩证地看待泛成本计量的精确性与模糊性之间的关系。精确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人们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按照认识的需要与可能,把本来在几何空间或结构上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加以精简,使事物界线清晰明了,从而获得“质”和“量”的规定性。因此,精确性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的误差要求,并对某些模糊部分加以扬弃的结果,不是绝对精确的。相反,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非全面性造成事物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的。
(6)分析的方法
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相关的技术分析手段,运用各种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工具,采取专家咨询、证实和证伪等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多方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本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弄清发展中必须支付的成本,寻求有效的成本支付和成本控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故障树分析技术、价值分析技术、头脑风暴法等方法。
3.泛成本的通用计量公式
首先,泛成本是全面成本,既包括耗费,又包括效果。其通用计量公式为:
PC=TE/R
其中:PC为泛成本,TE为总耗费,R为效果。效果是成本的重要内容。人们往往只考虑事物的数量成本,忽视事物的质量成本。当耗费一定时,效果越好,泛成本越低;效果越差,泛成本越高。当效果一定时,耗费越大,泛成本越高;耗费越小,泛成本越低。经济学成本可以具体计算出,泛成本大多只能通过比较得出,即计算比较成本,或者在耗费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其效果,或者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其耗费。若泛成本小于1,便是可行的;若泛成本大于1,便是不可行的。当耗费较大而效果较差时,泛成本势必会比较高,即“事倍功半”;当耗费较小而效果较好时,泛成本势必会比较低,即“事半功倍”;如果耗费和效果相差不大,泛成本就会趋近于1,即趋于“保本”。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泛成本趋势划分为数学上的两个区间,具体如下图所示:。
不是所有的耗费都有效果,特别是好效果。有效果的耗费是有效成本,无效果的耗费是无效成本,反效果的耗费是反效成本。例如“,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泛成本就是无效成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泛成本就是反效成本。当发生反效成本时,效果也异化成了成本(耗费),可以说,反效成本是极大耗费的无效成本。
1.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报告模式
泛成本的报告应采取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披露方式。财务信息一般是在财务报表主表中定量反映的固定性的货币化信息,这是其局限性之一。由于泛成本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与信息披露的自主性,泛成本信息披露相对灵活,最明显且与主表差异最大的就是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从而能从“质”和“量”两个角度完整地对有关单位的经济事项全貌进行反映,这样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从而应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详细揭示本单位的经济状况。从国内外的财务实践来看,非财务信息多采用文字、表格等表述方式,文字化是其显著的特点。为了说明有关项目的发展趋势,还常常使用坐标图和柱状图等。其披露的载体包括年报、中期报告、临时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新闻发布会等。非财务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与形式的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多样化的内容需要披露的形式不拘一格,形式的灵活性反过来又促进内容的多样性。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难点在于:一是非财务信息披露会加大有关人员的工作量;二是非财务信息披露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三是非财务信息披露可能泄露企业的秘密;四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缺乏必要的规范。
2.事项法报告模式
以灵活多样的信息报告模式(例如事项法报告模式、数据库报告模式、REA报告模式、多重计价模式、多层界面报告模式等)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泛成本信息,例如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历史信息与现时信息、年度信息与日常信息等。事项法主张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活动,这种报告模式描述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而不是损益数据的计算,它展示的详细数据较多而展示的综合数据较少,将综合提炼数据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事项中取得有用的信息。随着成本信息供给形式的变化,计量方式也向多元化发展,将货币作为唯一的计量方式来提供企业信息的状况将不复存在。由于企业管理的需要,要求采用货币量计量标准对成本进行计量,其他计量标准(例如实物量计量标准等)的采用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定量的方式,定性方式即描述性的语言也日益增多。
特别是管理部门在解释企业经营数据重大变化的原因时,措辞是否恰当会影响到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业务变化性质的评价,从而会影响高级管理层对下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的评价。在泛成本报告中可以采用的计量标准不以货币量计量标准为限,但同时要对采用的计量标准进行广义解释。在泛成本的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量计量标准的框框,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进步。
一、泛成本理论与传统成本理论的联系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为指导
泛成本理论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成本理论,没有改变成本的本质,是对传统成本理论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例如,从经济学成本理论的角度分析,法治成本可以细分为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政府成本可以细分为会计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和社会成本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以成本为基础的: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类的一般劳动凝结而成,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即为获得某种物品和服务所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成是所付出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可见,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建立在成本理论基础之上的,“成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2)泛成本理论以传统成本理论为基础
泛成本理论由若干成本概念组成,传统成本理论为科学地建立泛成本理论奠定了基础。二战后,经济学以它无与伦比的技术上的优势迅速地向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扩散,产生了各种处于边缘上的经济学。经济学向哪个学科领域扩散,便产生了所谓的该学科与经济学,而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运用到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便产生了该学科领域的成本概念。如果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活动便会发现,社会活动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受制于投入产出规律的经济行为,是一项能够产生一定效果同时又需要支付一定代价的行为,因而也同样存在着成本投入及效益问题。泛成本理论是对传统成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演变与完善,是对经济学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的继承和发扬。例如,泛成本理论和传统成本理论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做出或应做出的价值牺牲,并且两者都可以用特定的方法加以计量。
二、泛成本理论与传统成本理论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泛成本理论的内容比传统成本理论的内容更加广泛
从泛成本的基本特征以及泛成本理论与传统成本理论的联系可以看到,泛成本理论是对传统成本理论内涵的纵向延伸和对其外延的横向拓展。
泛成本理论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等学科属于工程学,而成本也是它们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从设计指导思想上看,就要求在保证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对于每一个零件、每一个部位都要分析其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把多余的或者说没有必要的功能删除,这就是著名的价值工程理论。“成本”是若干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边缘学科。
在理论经济学之外,格外关注成本问题的当属会计学学科。一般人们总是把“成本”归属于会计学,将“成本会计核算”或者“成本计算”归属于会计学学科,但如果将整个成本即泛成本划分到会计学学科就不对了。为什么对这样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概念会有那么多不相同的定义呢?这并非“成本”这个概念令人费解,更不是“成本”这个概念有不可调和的学术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成本的学科属性谈起。因为“成本”历来就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理论,每个学科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认识成本、利用成本,约定俗成的就根据自身的需要来给“成本”下定义。
(2)泛成本理论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
传统成本理论源于工业经济时代,而泛成本理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摆脱传统成本理论但又融合了成本共性的一些新的理念。
多年来,人们在理解“C+V”时,对于活劳动耗费(V)即工资的价格都是没有疑问的。但对于C这部分,一直理解为生产资料的耗费,即有形的耗费。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是凭借高科技进行的,在商品(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中,科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可以推断,科技含量低的商品的生命周期将日趋缩短,很快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淘汰。
比如说,现在许多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如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动物生长素、白细胞介素等都是专利产品,医药生产企业购买生产专利技术的价格很高,从而药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也相当高。如果单纯看其成本(即“C+V”部分)是非常低的,而利润理所当然是非常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成本(C+V)中并没有包含科学技术的价值。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将技术劳动耗费这种无形资产耗费计入期间费用,而不是计入商品生产成本,这就扭曲了成本价格,进而使人们对利润产生错觉。笔者认为,成本的内涵应该包括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格,这也就是说,“C+V”这部分的内涵应该扩大。
(3)泛成本会大于或小于“C+V”
“C”“、V”“、C+V”、“C+V+M”都可能是做出或应做出的价值牺牲。泛成本既包括物质消耗的显性成本,又包括精神消耗的隐性成本;既包括货币化成本,又包括非货币化成本。传统成本理论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标准。而泛成本的概念十分宽泛,并不十分强调与具体的成本计量对象相联系,而是强调目标导向。在1885年以前,会计学科体系范围内尚无成本概念,更谈不上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成本核算对企业管理而言越来越重要,成本核算遂与会计结缘。在成本核算演变的过程中,成本核算经历了与会计融合、与会计分离这两个阶段,有迹象表明,成本核算最终会从会计账户体系中独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