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所谓橄榄型社会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很少,中间阶层却相当庞大。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中间阶层的壮大,使得对立的贫富两极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排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舒缓贫富差距蕴蓄的对立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会问题。
(一)经济主义要素。中产阶层的兴起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主要反映劳动生产关系中财产所有权、劳动力市场能力的矛盾定位。一方面,部分中产阶层通过分红、参股等方式分享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另一方面,部分中产阶层由于自身特殊的市场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在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产阶层兴起实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技术和管理在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突出作用。因此,“橄榄型社会”的职业结构是以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职员等职业为主体,而资本家、非技术T人占少数。
(二)身份认同要素。中产阶层不仅是统计上的分类,而是反映了不平等、联合和差异等可被社会成员观察到的独特社会现象。帕金指出中产阶层在生产生活中于共同的利益和偏好而“聚合”在一起,也感受自身与上层阶层和下层阶层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壁垒”。
吉登斯也指出阶层之间的冲突意识很大程度上是由阶级结构化的可见度或者说透明度所推动的。
因此,“橄榄型社会”中的中产阶层对自身身份归属应当有比较清晰的认同,将自己和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看作是具有高度同质性,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阶层。
(三)行为联系要素。中产阶层成员不仅在生产关系、身份认同方面具有相似性,在外在的行为与文化方面也具有较多共通特征。通常来说,中产阶层在政治偏好、生活方式选择、儿童抚养方式、生理和精神健康状态、受教育机会、婚姻模式、收入等方面均有较为稳定一致的特点。因此,在中产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中,中产阶层的行为文化特征也代表了社会主流的行为方式与意识形态。
(四)转换能力要素。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中产阶层是潜在的集体行动者。当意识到可能与其他社会阶层发生冲突时,中产阶层能够通过集体行动改变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橄榄型社会”中,中产阶层能够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政策设计和运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形成有利于中产阶层生存发展的长期稳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