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旅游教育

  	      	      	    	    	      	    

目录

什么是旅游教育

  旅游教育是指旅游教育者根据旅游业发展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职业感和品德修养、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教育活动。它是由旅游教师、学生、旅游教材、旅游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教育系统。

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1.整体规模发展迅速,单个院校发展缓慢。

  近二十多年以来,我国开设的旅游专业的院校数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我国仅仅有215所院校开办有旅游专业,旅游专业在校生总共49022人,平均在校生为228人;1995年,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为622所,旅游专业在校生总共139260人,平均在校生反而减少至224人;到2OO4年,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又增加到1195所,在校生总数达到330000人,而平均在校生却只增加到276人。可见,总体规模虽然在快速扩展,但单个旅游院校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摊子铺得宽,而重点不突出,缺少有品牌的旅游院校。

  与此同时我国旅游院校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投资主体方面,除政府投资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民办学校,甚至国外的资本也开始关注并投资旅游院校;在办学模式方面,形成企业和研究部门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在办学层次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对接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也不断增加等。但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尚未形成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希尔顿饭店管理学院等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业内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学校。

  2.地区分布不均衡

  现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但其分布不太均衡:旅游热点地区的旅游院校规模大、.数量多;旅游温(冷)点地区的旅游院校规模小、数量少;东西部差距大。如山西、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等五省的旅游院校不足10所,再加上当地的投入不足,某些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及教师外流等现象,使得这些地区的旅游人才极其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大发展,长此下去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办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

  现在有不少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更多的是注重生存因素,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不专、优势不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旅游行业的涉及面广,分支行业比较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类型多样。如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主要分为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三大部分。而高校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是面面俱到,三大部分都是必修内容,学生的课程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饭店、旅行社和景点景区方面的专业课程,再加上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学生不能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4.旅游行业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

  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和院校的合作,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对旅游院校而言: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操作能力不强,实习问题也解决得不好;另一方面,担任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实际工作经验,其结果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而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旅游行业本身来看,其人才培养方式虽说也借用了高校的力量,如聘请高校教师授课,但总的来说是短、平、快,没有能充分利用高校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教育资源优势,因而双方都未能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关系。

  5.师资质量欠缺

  在国外,旅游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授课老师往往要求很高。例如,美国大部分开办旅游专业的大学对其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有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还要求持有“注册饭店管理师”专业证书,而我国的师资队伍却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专业师资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转化而来,这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受原专业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核心课程体系,严重影响该专业的学科地位及教学水平。再加上缺乏旅游实践的磨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

  6.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最不可或缺的是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但各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情商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仅把它们看作是政治辅导员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正式上岗后最影响他们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欠缺,而是心态的调整。

旅游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1]

  1.加强院校办学能力的监督。

  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对开设旅游专业的新增院校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其办学能力,抑制这种疯狂的扩张趋势。同时,对现有院校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院校坚决清理整顿,确保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强化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体系,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研究和培训的发展,消除三者脱节的现象。教育机构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国内的主要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旅游教育,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加强联合,实施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衔接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人才。一方面旅游院校可利用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的培训基地,解决师生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以从院校中优先挑选优秀人才,以满足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旅游企业的员工可接受院校的培训或到院校进修;旅游企业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了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人才,高校旅游专业除了面向普通高中招生外,应该重视开辟有一定实践经验、又受过中等教育的生源,实现与旅游职高和中专的衔接。同时高校间也要加强联系,实现师资、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的旅游人才

  3.优化教师队伍

  面对旅游业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优化教师队伍,构建学者加专家型师资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硕士生教育中采用的学校教授加产业精英合作导师制,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以职业化教育为中心寻求新的增长点,必须改变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尤其在职业教育方面,必须建立相应的认证制度,促进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进程。建议各院校及培训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一,不断从优秀旅行社、名牌酒店等旅游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业内人士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使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同时,各旅游高等院校应该鼓励和要求自己的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或者全职到优秀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1—2年,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行业最新动态。其二,有条件的话,旅游高等院校要积极输送一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院校去学习和深造,提高旅游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

  其三,各院校应该拿出一定的教学岗位,延聘业内精英人士,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要积极把旅游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高水平培训教师引进到旅游高等院校中,以突破传统的办学惯性思维,更新行业动态,增强专业化水平,促进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

  其四,经常把业内成功人士、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一线员工以及知名专家学者请到课堂上做专题性报告或讲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

  4.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包括思想、业务和能力三个方面,所以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思想素质、个人品德修养、职业道德、服务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等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坚持把素质开发放在旅游人才开发的首位。把提高现有旅游人才素质特别是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优化旅游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旅游人才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1.0 1.1 施敏.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