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旅游客流

  	      	      	    	    	      	    

目录

什么是旅游客流

  旅游客流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者的流向与流量。其中,旅游者的流向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者根据自己的旅游动机与经济能力所选择的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流动方向。旅游者的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同一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的数量。旅游活动的流向与流量是互为条件的:只有一定流量才能构成流向;只有一定流向才能形成流量。二者反映了一定时间内旅游者时空分布的一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近年来,又出现了“旅游流”、“旅游流体系”的提法,认为不能用“旅游客流”代替“旅游流”,旅游流是一个包含“旅游信息流”、“旅游客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的综合体系。但我们认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客流是旅游流的核心,旅游信息流、物流、能流等是旅游流的伴生物。谢彦君曾对旅游流的形成和运动模式有过详细阐述(谢彦君,1999)。[1]

旅游客流运动的影响因素[2]

  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影响旅游客流运动的有旅游产品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由于影响旅游者流向和流量的这些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本身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旅游产品的因素

  1.空间距离

  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之间空间距离的远近是决定旅游客流流向、流量和时间特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空问距离不是单一的变量,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作用方向很难确定的因素,它能以十分微妙的方式和强度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

  空间跨距大意味着地理和文化的差异大,这很难说是构成促发旅游的推动力,还是遏制旅游发生的阻力。同时,空间跨距大意味着交通费用高,这无疑是旅游发生的阻力。一般来说,人们出游首先以本国(或本地区)附近的景区景点作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这样所花费的交通费用就相对较少,也节省时问,加之地理、气候甚至文化方面的差异不大,也就比较容易适应。所以,各国各地区均首先把周边地区作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市场促销的力度自近及远,由此构成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圈层模式。这是客源市场上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供求关系

  旅游需求旅游供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且可能表现在极不相同的层面上,也具有很不相同的性质。概括起来,一方面是水平关系,另一方面是结构关系。这是影响国际之间或地区之间旅游流量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

  从水平上来看,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关系确定了旅游的规模特征。在旅游业的发展史上,现代旅游的发生最先是在发达国家,现代的大众旅游也主要始于发达国家,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也都是在发达国家。这表明,由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旅游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是影响旅游流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结构上来看,需求是有指向的,虽然有时这种指向性存在一定的弹性供给也是有对象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需求与供给在结构上的规定性既影响旅游流量的方向和时间特征,也决定着需求与供给既有的水平关系的现实意义。由此可以断定,需求与供给在结构上的协调和对应是促发旅游客流运动的根本所在。

  3.接待能力

  旅游设施的接待能力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头10年中,由于饭店数量严重不足,交通运输能力有限,致使很多海外游客望而却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交通运输及住宿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服务质量问题又成了制约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来我国参观游览的外国旅游者人数,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4.产品价格

  旅游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旅游者消费的支出,对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旅游费用的上升,如机票价格的上涨、旅馆房费的提高等,将使来该国旅游的旅游者人数减少,游客流向就会发生转移。相反,旅游费用的下降则会吸引更多的国际旅游者赴该国旅行。

  (二)社会经济关系因素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人民的相互交往过程。这种交往不会没有任何基础,相反,两国(地)之间在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联系的密切程度,在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渊源关系、依赖状态,在价值观、习俗与社会制度方面的近似或差异程度,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1.国际(区际)关系

  两国之间密切的政治、军事和贸易交往会带动旅游规模的扩大,因为它创造了一种安全的氛围,也能提供各种方便条件。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关系常常是激发人们寻根情结的动力。东亚与中国,美洲、大洋洲与欧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旅游,容易产生理解,也会有很多的方便,如语言交流等。

  另外,在冷战时期形成的东西方阵营对垒,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定势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西欧旅游者主要在西欧区域内或越洋到北美旅游,而东欧旅游者以在东欧范围内旅游为主。

  2.汇率

  汇率是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际旅游者的流向与流量。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币值的上升,将使来该国的另一国旅游者人数减少,流向发生变化;相反,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币值的下跌,则会导致赴该国旅游的另一国旅游者人数增加。例如,20世纪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许多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亚洲出国旅游人数大量减少。与此同时,赴泰国等亚洲国家旅游的国际游客则急剧增加。

  3.宣传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旅游者处于各种旅游广告宣传和推销活动的包围之中,虽然旅游者对一些夸大其词的宣传常产生反感情绪,却又无法抵御强大的旅游宣传活动对他们的影响。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做出旅游决策时,旅游接待国企业和政府的宣传活动对旅游者的决策起着指导作用,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

  4.政策

  旅游者的流向还受到各国发展旅游业的政策的影响。很多国家为了发展旅游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还有一些国家则纷纷开放边境,互免旅游签证,提高了去该国旅游的可进入性,以方便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

  5.军事

  旅游者外出旅游是以人身、财物的安全为前提条件的,军事行动将会使旅游者改变初衷,改道前往其他安全的国家和地区。

  6.政治

  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两国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者的流向发生变化。另外,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恐怖活动也会影响旅游者的流向与流量。

  7.社会

  稳定的社会环境、热情好客的人民能够吸引外国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相反,对外国旅游者不友好的态度、充满敌意的言行会把旅游者吓跑。

世界旋游客流的地域划分[1]

  目前,国际上为了便于对旅游客流和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将整个世界根据地域划分为六大地区,即欧洲地区、美洲地区、东亚太平洋地区、南亚地区、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世界旅游组织设有相应的六个地区委员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7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为9.24亿人次,比2006年增加5200万人次,增长6.2%,旅游收入超过8000亿美元。世界六大旅游地区按顺序排列是:

  (一)欧洲地区

  欧洲历来是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无论出国旅游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接待均居世界之首。虽然欧洲在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上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1985年的52.47%和64.66%分别减至2000年的48.5%和57.1%,但接待仍居世界第一,而且年均增长率仍保持10.8%和4.5%。2000—2006年的平均增速为2.7%,这表明欧洲的入境旅游已经处于成熟期;尽管增长速度低于东亚太平洋地区和美洲,但欧洲的基数大,绝对增长量依然十分可观。从国别看,1999年国际旅游收入除第1位为美国外,第2、3、4、5、6位均是欧洲的国家(西班牙第2位,法国第3位,意大利第4位,英国第5位,德国第6位)。出国旅游花费最多的国家除第1位为美国外,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分居第2、4、5、6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欧洲依然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

  (二)东亚太平洋地区

  东亚太平洋地区自2002年超过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以来,以自身的快速成长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旅游业的稳步增长,2000~2006年的平均增速为7.1%;’2007年为10%,是目前世界第二大旅游市场,也是国际旅游迅速崛起的地区。以1985年至1994年这10年为例,其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的增长率均居世界各大旅游市场前列。该区的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分别从1985年的11.04%和9.42%增至1994年的18.35%和14.14%。亚太地区成为世界上游客量位列第二的地区。尽管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太平洋地区诸多国家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国际旅游市场客源流向渐趋东移仍是近10年来国际旅游市场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也是未来国际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本区内的主要客源国日本已成为世界五大旅游输出国之一。中国大陆的崛起举世瞩目。2007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为世界第4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世界第5位,分别比1990年上升了8位和20位,成为排位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作为新兴的客源国,1998年国际旅游花费的排名列世界第9位,比1990年上升了3l位。国际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还有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

  (三)美洲地区

  美洲地区由于“9·11”恐怖袭击等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低迷,入境旅游人数用了5年的时间才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2000—2006年的平均增速为l%;美洲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从原来的仅次于欧洲排名世界第二大旅游市场,滑落到东亚太平洋地区之后,位列第三。美洲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尤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旅游业最发达。特别是美国,近年来,无论是出国旅游花费还是国际旅游收入都居世界各国之首。

  (四)非洲地区

  非洲地区的国际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较快增长,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和7.5%,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1985年的2.96%增至1994年的3.3%,但由于非洲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同期国际旅游收入却由2.2%降至2.1%。尽管货币贬值影响了本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但低廉的旅游价格却增强了对欧美和亚太地区部分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本区又利用当地独特的原始自然环境及游客的猎奇心理开展了各种专项旅游活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2000~200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5%。主要来自于突尼斯、摩洛哥、肯尼亚和南非等国家的贡献,这些国家的旅游业较发达。

  (五)中东地区

  中东是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世界海陆空交通要冲,位置极为重要,对发展国际旅游业本应是一种有利条件,但由于战争和政治的影响,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从1985年的1.90%和4.14%减至1994年的1.49%和1.14%,年均增长率出现负数。1995年,中东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快,旅游入境人数增长11.8%,旅游收入增长29.7%。其中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的旅游业发展较好。但“9·11”事件及随后的紧张局势,导致整个中东地区2001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增长率比上年下降了8.8%。2000。2006年的平均增速为9.3%。

  (六)南亚地区

  南亚地区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比较落后且不稳定。该区的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占世界市场份额从20世纪60年代的0.3%增至80年代的0.8%,又从1985年的0.78%降至1994年的0.7%,1998年又升至0.8%。近年来,由于印度政府对旅游政策放宽,受到世界的关注。未来南亚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将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旅游业的主导市场仍然在欧洲。东亚太平洋地区几乎与北美地区并驾齐驱。非洲地区也在迅速崛起。从总体上和长远来看,国际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旅游客源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现代旅游市场变化更多的是表现在流向上而不是流量上。

参考文献

  1. 1.0 1.1 郭伟,王明霞.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06
  2. 张超广.旅游学概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