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新闻歧视

  	      	      	    	    	      	    

新闻歧视(Press Discrimination)

目录

什么是新闻歧视

  新闻歧视指新闻媒体或者新闻记者,不能公正的对待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特定的人群带有偏见的报道。新闻歧视现象是违背新闻客观性的体现

新闻歧视的表现

  1、缺少对弱势群体或者边缘人员的关注,弱势群体或者边缘人员的信息消费能力,媒体较少的刊登对这类受众服务的信息,在日常报道中,也比较少的关注他们

  2、倾向于报道弱势或者边缘人员的负面新闻

  3、对弱势或者边缘人员不够尊重,采访时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他们,甚至采用歧视性的语言

新闻歧视的产生原因[1]

  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在具体呈现上,有的是体现在新闻标题上,有的则是体现在整个新闻报道活动之中;有的是因为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有的则是新闻工作者的个体因素造成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

  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不断改变,但是我国毕竟历史悠久,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变,很有可能在新闻报道活动中体现出来。例如长期以来形成的男女观念、城乡观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地位差别观念就可能导致我们上面所说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等。

  2.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随着改革的推进,各个媒体新闻媒体追求发行量,追求收视率、点击率无可厚非。但这可能使媒体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强烈的功利主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媒体将眼光更多地投向了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对“成功人士”的报道往往是以贬损另外一部分人为代价的,这种贬损往往形成歧视。而我们前面所说的“媒体审判”虽然有悖于法律意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老百姓对“假丑恶”深恶痛绝的心态,也可以为发行量和收视率增添不少砝码。

  3.视野狭窄

新闻歧视现象的存在并不是说报道的新闻是假新闻,而是说新闻工作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看到事件和人物的全部,导致一些片面性新闻的出台。媒体上一些“妖魔化”新闻的出台多半是因为媒体或者新闻工作者急功近利而导致的。例如“马加爵事件”,因为事态的严重性,媒体最开始把马加爵描写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进而得出“中国高校教育失败”的结论。虽然不能完全说新闻工作者有什么不好的企图,但是因为视野的狭窄性而做出的一些报道,最终只能让读者得出一些具有歧视意味的结论来。媒体对“河南人”的歧视,对“农民工”的歧视等都是新闻工作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导致的。

  4.人文关怀缺失的体现

  歧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人文关怀的缺失。职业的“优劣”和身份的“高低贵贱”的认识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传统观念导致的,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对个体的人的尊重。此外,部分新闻工作者要体现出对“趣味性”的追求,可能就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残疾人的生理缺陷采用调侃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缺失所导致的。

  5.法制意识淡薄

  新闻要体现民声和民意,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但是这有个前提———遵守法律。虽然有不少新闻的确能够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但是从法律的角度讲,却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因“媒体审判”而导致的身份歧视实际上就是新闻工作者法制意识淡薄造成的。

新闻歧视的类型[1]

  1.性别歧视

  在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新闻媒体在针对男性和女性方面仍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平等,因此体现为非常明显的性别歧视。

  在具体新闻行为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忽视妇女的发展。男性在新闻中出现的频率和年龄的增长成正比,而女性在新闻中出现的比例明显较低,而且和年龄的增长成反比。男性新闻人物的身份特征明显,而且千差万别,而女性的身份特征要么比较模糊,要么是以家庭角色出现。这种情况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其二,强调传统角色分工。在当下的新闻作品中,我们仍然随处可见歌颂母亲和妻子无私奉献精神的主题。就是那些关于杰出女性的新闻作品中,也经常强调其家庭生活问题:或者写她们如何努力兼顾工作和家庭;或者写她们因为工作而未能尽到作为母亲作为妻子的应有责任而产生的深深愧疚与自责。“而在成功男性的报道和访谈中,我们却很少看到类似的痛苦和忏悔。他们会感谢自己的家人,提到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几乎没有看到过类似的自责和歉意,仿佛他们最终的成功便是最好的报答。”这从另外一个层面再次将女性定位于家庭,这是对女人的“双重标准和女性将男权文化内在化的表现”。

  其三、过分强调女性美。在新闻作品中展示女性美原本无可厚非,但是许多时候过度描写女性在美容化妆上花费的精力和金钱,明显有贬低的成分在其中。其次,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强调的“女为悦己者容”的观念也体现出将女性作为男性陪衬的观念,女性始终处于一种“被看”的地位。再次,新闻报道中以女性为招牌,鼓励高档消费、休闲消费的做法也包含着性别歧视的因素。

  2.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在新闻报道中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在具体新闻行为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外地人”的歧视。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媒体中,经常出现“外地人”等带有歧视含义的字词,而在一些具体语境中使用“外地人”可能含有更严重的歧视心理在其中。

  其二、对个别负面现象的地域色彩无根据放大。

  其三、城市对农村的歧视。现在城乡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仍然可以看到城市对农村的歧视心态。

  3.职业歧视

  职业歧视在媒体报道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行行出状元”,但是媒体却更多将眼光投注到那些轻松的、具有白领性质的职业中,而对那些收入较低、工作辛苦、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工种有意无意中采取忽视乃至歧视的态度。例如,武汉一家都市报针对一个大学副校长因车祸身亡这一新闻,特意引用了省交警大队队长的一段话:“无特殊情况,高科技人才应尽量不要在恶劣天气乘汽车或驾车长途外出;高科技人才不应坐在汽车前排;不宜同乘一辆汽车。”虽然高科技人才可能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但是在生命面前,则无高低贵贱之分,这则新闻有着明显的职业歧视。从表面上看,媒体只是引用了交警队长的话,但是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本身就是其思想倾向性的体现。《大学生为什么肯“下嫁”民营企业》虽然是肯定大学生的就业新观念,但是“下嫁”这个词分明体现了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心理。《昔日举重冠军沦为搓澡工》中,一个“沦为”,就明显体现出职业歧视。而新闻媒体中大量使用的“打工仔”、“小保姆”等也多含有职业歧视的意味在其中。

  4.身份歧视

  这里要说的身份歧视,主要是针对法制类新闻而言的。法制类新闻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案件和犯罪嫌疑人,但是许多时候,新闻工作者把一些不太好的字词加在他们头上,从表面看似乎体现了一定的民意(老百姓对社会腐败案件、恶性刑事案件等的深恶痛绝),但是客观地讲,犯罪嫌疑人也是人,在他们被指控的犯罪行为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认定,法律也还没有对他们进行量刑的时候,我们媒体就大量使用“恶棍”、“罪大恶极”等字眼,这无疑是对这些人的一种歧视。其次,本来按照法律程序,被告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也有沉默的权利,但是新闻媒体在对这些进行报道的时候经常使用“舌如巧簧”、“百般抵赖”等之类的词语。

  以上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几种歧视现象,此外,在新闻报道中还存在年龄歧视、生理缺陷歧视等,在此不再一一分析。事实上,在新闻活动中,各种歧视现象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情况远比我们上面分析的要复杂得多。

避免新闻歧视的途径[1]

  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已经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充分重视,如何避免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针对上面分析的新闻报道歧视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做工作:

  1.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

  作为现代社会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尽力摆脱传统思想中一些陈腐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应当用现代观念去观照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作品才能真正意义上避免歧视现象的发生,进而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2.处理好媒体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

  从媒体伦理的角度讲,追求发行量、点击率、视听率都是应有之意。当今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靠媒体本身来说话。但是,媒体伦理一定程度上又是一把双刃剑。追求新闻伦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地去竞争去争取“眼球经济”。作为媒体,还需要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这就是说在媒体伦理之上,我们还要处理好同社会伦理的关系。社会伦理要求我们遵循既有的道德规范,遵循人的生存价值。处理好媒体伦理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相对有效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

  3.高尚的职业操守

  新闻记者需要恪守基本的职业道德,体现出高尚的职业操守。这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不能眼光总是盯着社会的上层,盯着社会的强势群体。真正的好新闻作品是需要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的。不深入基层,只能写出一些浮华的,有失偏颇的作品来。新闻活动中歧视性报道的屡屡发生,虽然不能同记者的操守划等号,但是和记者的偏听偏信、贪于享受害怕吃苦不无关系。在新闻业界的管理中,我们应当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新闻院校里,我们也应当开好“新闻职业道德”之类的课程。

  4.增强法律意识

  当今时代是法制不断健全的时代。法律从本质上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保障社会正常有序地前进。正因为法制在不断完善中,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我们的传统道德、传统人情伦理之间发生一些冲突。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法律和传统道德之间寻找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各种法律文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因为法律意识的欠缺而写出带有歧视意味的作品来。

  5.增强人文关怀意识

  现代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这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2006年,曹爱文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就是因为她作为记者始终是把人的生命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意识的另外一层含义是人与人的平等,人与人之间无所谓职业的差异,无所谓高低贵贱,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重要环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在新闻活动中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意识,就会避免很多歧视性报道的出现了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曾庆江,夏兴通.新闻报道歧视现象分析[J].新闻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