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开发性金融

  	      	      	    	    	      	    

开发性金融(Development financing)

目录

什么是开发性金融

  开发性金融的开发性来源于英文Development和Financing(发展,开发)。开发性金融机构世界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开发和发展。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更离不开世界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与帮助。这让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让中国的老百姓获得了许多实惠,更让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开发性金融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形式。

  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开发性金融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形式。开发性金融一般为政府拥有、赋权经营,具有国家信用,体现政府意志,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原理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

  从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看,开发性金融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性金融初级阶段,开发性金融作为政府财政的延伸,以财政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第二阶段是制度建设阶段,也是机构拉动阶段。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参与经济运行,推动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第三阶段是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运行。随着市场的充分发育,各类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信用与金融运行分离,经济运行完全纳入市场的轨道、框架,开发性金融也就完成基础制度建设的任务,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运行。目前,开发银行已走过政策性金融初级阶段,正处于制度建设阶段。

  开发性金融是国家金融,其目标是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开发性金融的运作具有以下主要特性:通过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所及领域的制度及市场建设: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市场业绩为支柱,信用建设为主线;以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通过实行政府机构债券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实现损益平衡。

开发性金融的本质

  首先,开发性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后者是把信贷资金财政化,前者是财政资金信贷化,即把财政资金用市场化的方法运作。在国际上,把财政性的资金转化为信贷资金发放运行,运作效率很高。

  其次,开发性金融是资本融资的过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融资都通过银行实现,开发性金融承担了长期融资的任务。

  第三,以政府干预为主要特征。西方国家开发性金融都是政府干预、政府主导,但运作是市场化的。

  第四,市场运作,有明确的定价理论和产权关系。发达国家的开发性金融以最先进的项目引资为主导,解决产权纠纷问题。

开发性金融基本原理和方法

  包括以下九个方面:坚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建设市场来实现政府目标;坚持建设制度、建设市场的方法;把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促进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相互结合和转化;注重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坚持以信用建设为主线,推动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具有应对集中大额长期风险的制度优势;实行政府机构债券与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建立开发性金融治理结构,接受政府和市场的监督。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建设市场来实现政府目标,是开发性金融的核心内容,也是开发性金融对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开发性金融坚持不因有国家信用而降低资产质量,也不因有好的市场业绩而丢失国家信用。开发性金融运用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但必须靠自己的盈利和市场业绩生存,保持资产质量。开发性金融强调市场业绩,并不是为了个体利益和机构部门利益,而是把财力集中用于新的瓶颈领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发性金融的盈利有利于维护政府信用的市场形象,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国家信用,更好地服务于政府的政策意图。

开发性金融的用途

  1、发挥开发性金融在经济建设中的长期资金支持作用

  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人口多、资源少、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涉及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战略性领域,“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领域的建设资金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特别是煤电油运等能源交通供应又趋紧张,主要农产品以及重要原材料等也出现了资源约束。开发性金融运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直接向上述瓶颈领域提供大额长期资金,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2、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体制建设优势,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制度建设滞后已成为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不可避免地给各类金融机构带来潜在风险。国家开发银行积极运用开发性金融的体制建设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国家级政府组织增信,致力于推动市场制度建设,构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

  3、发挥地方政府的优势,构建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运用组织增信控制整体风险。

  从地方政府角度看,项目融资需要各级政府有相应投入,尤其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对贷款项目进行地方政府组织增信,有效整合各方要素,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与地方政府达成信用建设的共识,支持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商业性金融普遍从县乡退出,瓶颈领域的发展需求与金融体制脱节,国家开发银行积极进入,有效填补这些空白。在具体做法上,国家开发银行充分运用和发挥政府组织增信的高能量,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金融合作协议,约定共建信用、贷款支持、承诺换款来源和方式等内容,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体系。

  4、发挥开发性金融在经济建设中的调控作用。

  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局,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在促进发展和调整结构中的调控引导作用,严格按照中央银行下达的信贷规模发放贷款,确保不突破。进一步控制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煤电油运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国家对国家开发银行增信,国家开发银行对地方政府增信,更好地贯彻和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重点支持的领域内,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瓶颈,从融资总量和结构上进行控制和调节。

开发性金融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瓶颈制约市场缺损问题。在瓶颈制约方面,自近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周期性波动,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煤电油运等供求紧张,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矛盾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金融发展相脱节,融资体制发展落后,市场建设发展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得不到统筹发展所必需的融资支持,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因素难以协调高效地发挥作用,瓶颈领域不断涌现。具体说,既有能源交通等物质瓶颈,又有融资体制瓶颈,使“三农”、中小企业、西部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县域经济等领域,得不到信贷融资的足够支持。在市场缺损方面,供给瓶颈与制度和市场瓶颈是相连并存的,有供给瓶颈的地方,往往也有制度和市场瓶颈。制度和市场瓶颈不仅使政府难以有效调节区域间、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造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制度和市场建设,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制度和市场需要建设,但不能靠自发形成,而要主动地进行建设,需要政府、开发性金融和企业共同推进。西方国家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盲目、漫长的演进,付出了极高成本和代价,中国不能再走自发演进的老路。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自觉主动地建设制度和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制度和市场建设中,开发性金融可以发挥政府与市场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实践证明,在制度不健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开发性金融通过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构造融资平台,共同推进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可以帮助政府解决热点问题,在市场上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

  一、是履行好国家赋予开发性金融的使命,大力扶持弱势产业。有保有压,是此轮宏观调控一个鲜明的特色。这里所保的,大多是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十分重要但目前又处于“瓶颈”和弱势状态的产业,比如说煤电油运。因为,这些产业目前还处于“瓶颈”,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很大。又比如说农业,它对于商业性金融的承接能力不强,商业性金融介入这些产业,既要回避金融风险,又要做到有力的支持,难度相当大。这就需要开发性金融主动的介入。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在转型之中,如何做好农业开发这一篇大文章,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做好农业开发这一篇大文章,就是有力地执行了宏观调控政策,就是为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运用开发性金融工具,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失衡现象,比如说,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于投资;内需外需失衡,对外贸易依赖度逐年增加。这种失衡状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纠正,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而政策性金融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在这一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进出口银行近日提出,今后进出口行不仅要关注出口结构的改善,而且对进口结构的改善,也要予以关注。这无疑会对今后我国国际收支的改善、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其中就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弥补市场缺损和市场失灵,从源头上建设高效健全的市场。比如说,开发性金融可以利用自己的政策导向作用,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在贷款领域内,与地方政府和客户之间努力构建信用,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以弥补市场缺损,打通融资瓶颈,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体现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近年来,开行为把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要求落到实处,以地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考虑未来5到10年增长情况,核定贷款边界,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通过信用评审、债项评审来降低风险,使地方发展规划真正落到有市场融资保障、符合地方经济和财力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通过开发性金融,把宏观调控与地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以市场的方式实现政府目标的过程。这种措施,不仅有效地落实了宏观调控政策,也有效地防范了开发性金融风险。类似的做法,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互补关系[1]

  (一)资金运用的互补

  第一,开发性金融由于不能够向公众吸收存款,主要的筹资方式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通过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认购,间接地将其吸收的存款转化为经营资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运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安全的投资渠道,有利于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

  第二,开发性金融机构不直接经营现金业务,其与企业客户之间的现金来往需要通过商业性金融机构开立基本结算账户进行结算。这样既节省了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也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资金和各项服务收入。

  第三,开发性金融机构只能经营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及贷款项目建设中的设备储备贷款,不能发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绝大多数项目的配套流动资金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支持解决的,这就决定了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每一笔贷款几乎都要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流动资金贷款,而商业银行则从中获得贷款收益。

  (二)业务领域的互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性金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追求盈利和市场业绩为目的,向具有盈利能力和稳定现金流的客户提供信贷服务,因此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方向始终与利润的高低保持紧密的联系。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上始终存在着资金需求大、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限长、盈利能力较弱的领域,令商业性金融机构望而却步。而这些项目通常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因而需要依靠开发性金融的及时介入才能弥补这些融资领域的“空白”,例如“两基一支”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中小企业贷款等等,这些领域往往对国家产业政策的执行、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开发性金融在业务领域对商业性金融的补充体现在:其一,补充商业性金融无法进入的长期资本领域;其二,补充由于制度性缺损而导致商业性金融不能进入的领域;其三,补充商业性金融运作一段时间后决定暂时退出的政策扶持领域。

  (三)经营方式的互补

  在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机构吸取的存款中以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为主,负债的短期性要求资产必须保持比较高的流动性,因此其经营方式主要以短期贷款业务为主,通过对其客户提供中短期贷款来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满足企业的流动性需求;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发行金融债券为主要资金来源,克服了商业性金融机构负债的短期性,因此可以集中资金专门从事中长期项目贷款,正好在信用期限结构上弥补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不足。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为例,通过下表中两种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所占比率的比较,可以看到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在贷款期限上能够“取长补短”,满足了不同客户的资金需求。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模式[1]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是建立在二者互补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原则上,对某些项目共同承担融资任务。多年来,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与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一)银团贷款

  通常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项目中,大多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部分,但以往两种金融机构各自为政的组合模式增加了各自的经营成本和风险。组建银团贷款一方面可以分散各自的经营风险,落实项目的资金来源,强化项目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开发性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少的弱点,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二)批发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可以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采取批发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该模式的合作条件是贷款必须由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担保,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项目、回收本息,资金由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承担。

 ; (三)担保贷款

  另外一种中小企业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开发性金融机构利用其国家信用和融资优势组织政府或民间组织、商业性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搭建中小企业借款平台和担保平台。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与借款平台签订借款合同,直接向借款平台提供贷款,借款平台委托商业性金融机构转贷给经审核合格的中小企业,并负责项目本息回收、贷后管理工作。两平台共同负责项目受理、筛选、评审和推荐工作。

  (四)转包业务

  目前,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实行的转包业务有两种具体的操作方式:

  方式一: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

  这种方式适合于国家扶持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首先,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与政府共同对建设项目进行先期投资,在项目建成后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上市转让、承包、联合融资信用担保等形式,将设施运营阶段的融资任务转让给商业性金融机构,把政府的先期投资资金收回。这种转包方式一方面体现了开发性金融在引导民间资金与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政府先期投入的资金以最快的速度收回来,用于新项目的建设。

  方式二:国际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

  这种方式适合于国内外金融机构联合对于企业的融资扶植。目前,国际金融机构对于各国小额贷款给予了许多帮助,然而国际金融机构不可能像国内金融机构一样与贷款企业进行直接的业务往来,必须由国内的金融机构负责贷款工作的具体实施。因此,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此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例如,我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和德国复兴银行合作,引入德国IPC公司微贷技术,以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为依托,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采用"批发银行+零售机构"模式开展的制度型微贷产品就属于这种转包模式。

  (五)异地合作

  开发性金融机构承担着大部分项目的管理工作,其中少数管理项目的半径较大,为了克服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组织规模劣势,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与项目所在地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商业性金融机构为所在地项目提供流动资金、周转贷款临时贷款和结算代理以及从结算账户中协助本息回收等服务。如果商业性金融机构同时提供贷款,还可以组成银团贷款。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加强合作的价值取向[1]

  (一)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有利于防控金融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风险投资的兴起,中长期贷款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日益凸现。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通过建立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运用开发性金融的组织增信方式,通过政府承诺、政府信用和政府协调弥补体制性缺损对信用不足的项目通过市场化融资提供保证担保,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利用商业性金融其庞大的经营机构和信息系统深入调查企业财务状况,真正做到全面、真实、动态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缓解因开发性金融机构缺乏基层分支机构而带来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高对融资项目的管理能力,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二)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公平配置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交通地理以及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资金配置在地域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一些全国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总部出于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考虑,通过资金的统一调度和高效使用,使资金从相对更为紧缺的西部落后地区流向了收益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造成我国资金匹配区域上的失衡。开发性金融在直接进入落后地区投放资金的过程中,通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合作,间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开展投融资活动,从而解决我国当前资金运行中的"虹吸"现象,使资金留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当地经济,不仅提高了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增大了落后地区、落后产业的融资机会,促进了金融公平,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有利于缓解两者的恶性竞争

  对于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历来已久的竞争问题,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框架来规定各自行动边界的前提下,加强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适当合作可以成为有效防止两者竞争的重要方式。同时,开发性金融机构只有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才能体现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引导作用和制度建设作用,并且带动商业性金融进入资金"瓶颈"领域,在众多融资领域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而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社会的认同,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充分体现两种金融形式共存的现实价值。

  (四)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能够将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建设信用制度的优势同商业性机构金融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优势相结合,可以在对信用不足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改善融资环境的同时帮助客户建立健全包括信用制度、法人制度、财务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企业的信用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郎维维.论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与合作.北方经济,200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