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目录

什么是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是前苏联著名的经济地理学者巴朗斯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劳动地域分工进行阐述,提出的比较系统的地理分工论。按照巴朗斯基的理解,所谓地理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地理分工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一个地方。地理分工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关系,完全不能生产某种产品而由另一国家或地区输入;另一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虽然生产某种产品,但生产起来较贵,因而输入这种产品。巴朗斯基把前一种情况称为绝对的地理分工,后一种情况称为相对的地理分工。显然,巴朗斯基的两种地理分工概括了斯密李嘉图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

  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首先从区域经济地理角度对劳动地理分工理论进行阐述,提出地理分工(即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他提出了劳动地域分工是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各地区间相互交换其产品,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运输和关税等对地理分工有重要作用的论点。

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的核心内容

  巴朗斯基认为,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但是,他沿袭了斯密绝对优势说,认为区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就是两个地方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当然比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约翰·穆勒相互需求理论后退了一步,比H-O理论更显得肤浅些。巴朗斯基过于古典的地理分工论,在其经济动力方面,不仅对当代国际分工的现象无法解释,就是苏联内部地区分工与专业化的现实,也不一定完全符合这种绝对的经济利益。苏联十月革命后在东部地区兴建了大批工业基地,如单纯追求生产成本的对比,就成为不合理的了。苏联学者一般用民族原则和开发落后地区原则来补充这种经济利益原则(生产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区),这就降低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经济学的理论高度。然而,应该指出,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公式是正确的,巴朗斯基以cv表示商品在销售地的价格,cp表示商品在生产地的价格,t表示运费,就得到以下公式:

  cv > cp + t

  这一差额,成为实现地理分工的必要前提,从微观分析来看,这既符合李嘉图H-O理论,也是古典劳动分工理论的基本原则。

  巴朗斯基对运输和关税在地理分工中的作用,作了精辟的分析。交通运输技术改善引起了运费下降,扩大了地理分工的广度与深度。而因地理分工获得的利益,又使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交通事业。在迅速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价值往往具有相当规模,有时(如美国在20年代初)甚至超过了工业固定资产的比重。关税是干涉地理分工的超经济因素。由于增加了上述不等式的后一部分,地理分工的规模必然会相应减小。地理分工的发展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税则成为这种提高的阻力。但是,一般地反对保护关税,对落后国家特别不利,因为较先进国家的竞争使较落后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无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

巴朗斯基简介

  巴朗斯基,苏联经济地理学家。生于1881年,卒于1963年。1914年毕业于莫斯科商业学院。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曾任莫斯科大学教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全苏地理学会莫斯科分会副主席及《地理学问题》杂志主编。苏联经济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在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国家及区域经济地理、经济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及地理教学等方面均有较大贡献。他首次在苏联提出: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分支中的一门社会经济学科,强调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认为经济地理学应研究与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地理分工)的形式、特点、变化和结果。他一贯重视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研究,重视实地调查,提出经济地理研究应实行统计资料、野外考察与地图等文献资料相结合。他制定的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地理描述体系,对苏联和其它国家有深远影响。一生重视地理教学,编写了《苏联经济地理》八年级教科书,自1935~1950年共出16版。主要著作有:《苏联经济地理——国家计委制定的各州区概述》、《美国经济地理》、《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经济地理学—经济地图学》、《经济地图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