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实际总供给

  	      	      	    	    	      	    

实际总供给(practical aggregate supply)

目录

什么是实际总供给

  实际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可用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的实际产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总供给围绕潜在总供给波动,波动幅度越少,偏离程度越低,这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越高。

实际总供给的决定[1]

  一、价格调整机制与实际总供给曲线的变化

  (一)价格灵活调整与实际总供给曲线

  价格灵活调整时的实际总供给曲线与潜在总供给曲线重合,成为与社会总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若以图1表示价格可灵敏调节的劳动市场,可以看出任何偏离均衡点Z的价格水平都不能持续,而复归到均衡点丑的过程越短,充分就业就越能得到保证

  (二)价格刚性与实际总供给曲线价格刚性是价格机制不能发挥资源配置调节作用的一种特殊情况,价格水平不能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图1所示的W/P,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价格需求价格刚性使企业无法增加聘用职工,劳动者也愿意多工作,失业现象无法消除。

  (三)价格粘性与实际总供给曲线在现实生活中,价格机制中价格对供求变化的灵活调整和刚性均是特例,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受价格机制的制度性限制或是信息不完全因素等的影响,价格对供求关系变化表现出滞后变化特点,即供求关系变化后,当期价格水平不变,而在下期才会出现价格水平的调整,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粘性。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二、价格粘性的实际总供给曲线及其理论意义

  价格粘性在不同的市场中有明显差异。一般说来,市场经济制度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越健全,相对于其他市场,劳动市场的价格粘性越高。而在转型经济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市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劳动市场的价格粘性则比较低。因此,作为分析发达经济宏观运行理论工具,需要构建以劳动市场价格粘性为基础的实际总供给曲线。而为有效分析中国转型经济的特点,需要尝试建立以非竞争型企业广泛存在为条件的实际总供给曲线。

  (一)研究劳动市场价格粘性的实际总供给曲线

  由于失业率可以表示为就业率,总产出可以表示为就业水平,在以成本加成方式定价时,可以将菲利普斯曲线改写为产出与价格的关系,即价格粘性的实际总供给曲线:

  P=P_{-1}[1+\lambda(Y-Y^\prime)]     图1

  价格粘性的总供给曲线也可以表达为通货膨胀率决定于实际总产出与潜在总产出差额之比,其中通货膨胀率霄等于P/P − 1:

  \pi=[\beta+\frac{\epsilon(Y-Y^\prime)}{Y^\prime}]   图2

  价格粘性的实际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理论意义有四个方面:

  一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实际总供给曲线,表明实际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价格水平就越高,即价格粘性产生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相互替代的可能性。

  二是政府可依据相互替代关系,运用总需求政策实现总供求均衡。

  三是政府干预经济是在价格粘性条件下协助恢复市场均衡,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

  四是价格粘性并不否定价格机制在中长期内保证总供求均衡。

  (二)研究符合中国转型经济特征的实际总供给曲线

  余永定(1999)以中国“企业只生不死”这一重要事实作为价格粘性的基本特征,通过相对分离社会总价格水平和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企业实际经营成本,构建了以微观企业行为加总形成的价格粘性的实际总供给曲线。写为:

  πi = [Pci] / ci   图3

其中:Πi = ηπi

  以Πi为利润,P为社会价格水平,ci为企业实际经营成本,可知价格水平越高,在企业实际经营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利润越大,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在此基础上,通过加总可以得到实际总供给曲线。余的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意义在于

  一是证明了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向右上倾斜的实际总供给曲线。

  二是扩大总需求可以引起实际产出扩大和价格水平上升。

  三是有助于揭示中国经济扩张到收缩的特殊机制,即当社会价格水平提高,企业实际经营成本不变时,会有更多企业因为利润提高而进入,引起实际产出扩大。实际产出持续超过潜在产出水平将最终引起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一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此时,若亏损企业退出,实际总供给曲线左移,社会价格水平上升,盈利水平上升,新企业进入使总供给曲线右移。由于中国企业“只能生而不能死”则亏损企业不退出,总供给曲线不能左移,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引起职工收入下降,总需求曲线左移。见下图

  Image:企业退出粘性的宏观经济均衡.jpg

  三、预期与实际总供给曲线的变化

  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不仅决定于上期实际总供给对潜在总供给的接近程度,同时还决定于社会公众、企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例如,企业定价过程中,一是要分析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缺口对价格的影响。二是要分析今年物价水平对下一年物价水平的影响。若当年通货膨胀Π为2%,实际总供给大于潜在总供给比例为3%,来年的通货膨胀水平会是5%。可以在方程(图1)和(图2)中引入价格预期Πe

  π = πe + F[(Y − 1Y') / Y']        图4

  无论是适应性预期,还是理性预期都会对实际总供给曲线的位置移动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说,在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时,一个国家的总供给水平与通货膨胀水平有等效用的替代关系,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有较高的实际总供给,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会有较低的实际总供给。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引起实际总供给曲线垂直向上移动,因此在短期会削弱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替代关系,在长期会使这一替代关系消失。

  在图19-6中,B'为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总供给曲线。B为没有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缺口[(Y − 1Y') / Y']。B'线表明,当政府希望以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时,可能会使社会产生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这就会引起实际总供给曲线沿着潜在总供给曲线垂直向上移动,即从B移动到B',社会实际物价水平上升,而实际总供给不变。

  Image: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总供给曲线.jpg

  四、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

  图19—7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与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缺口差额,或称GDP缺口的关系图。从图19—7中可以看出,中国实际总供给曲线已经出现了垂直向上移动趋势。经过二十余年市场化的改革,预期已经成为中国实际总供给曲线的组成部分,中国公众可能已经具备了预期通货膨胀能力,而且有关通货膨胀的预期可能已不是简单的适应性预期,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理性预期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8—1984年,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尽管1983、1984年实际总供给均超过潜在总供给,但是没有出现较明显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率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实际总供给超过潜在总供给的情况并不比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更严重,但持续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使实际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现象,表明中国已经事实地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第三个时期是1993—1997年,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动态是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1993年中国实际总供给对潜在总供给的偏离程度在缩小,但通货膨胀水平仍显著上升。从1995年开始,通货膨胀率预期有很大变化,通货膨胀的下降幅度已经超过总供给缺口的缩小幅度。

  Image: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pg

参考文献

  1. 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