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外引内联是指经济特区提出并实行的对外引进和对内联合政策的简称,它泛指中国引进外国资本,技术与管理方法及国内各地区间相互联合的—切行为过程。
外引,是指特区从国外、港澳地区等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的总称,它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资金的引进往往伴有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的引进;设备的引进往往也伴随着资金,技术等的引进。
内联,首先是指特区与国内各地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如特区与内地联合办厂等,达到增强外引能力,传递先进技术,扬长避短,发挥特区与内地双重优势,促进特区与内地的共同发展。其次也泛指国内非特区间的经济联合。对外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对内联合国内非特区,充分利用内地的人力、财力、物力,发挥。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是经济特区活动的两个主要内容。
外引内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另一个是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把内地的原料、产品在沿海加工增值后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取得更好的效益。
一、拓展“外引内联”对特区发展作用重大
首先,外引内联是特区经济腾飞的双翼。深圳特区的目标就是建成以工业为主的,多功能、外向型的,综合性的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发展外向型工业,在特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外向型经济意味着与国际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因此,经济发展必须走经济国际化的路子。同时特区要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住脚跟,必须以全国广阔的内陆腹地为其后盾,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实行外引与内联相结合,使其成为联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枢纽点,发挥“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的功能作用。在“外引。方面:深圳是全国利用外资最多,“三资。企业密度最大的地区。1979年至1988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2亿美元,占全市基建投资的40%,相当于同期全国利用外资的1/7。1989年“三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69.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3%,其中出口工业产品产值44.1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品出口总额的65%。在内联方面:截止1989年底,深圳特区同中央25个部委,28个省、市、自治区签订的内联合作项目,实际投入资金30多亿元,办起多类企业3900多家,1989年工业产值达38.7亿元。“外引内联。在特区的经济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建立外向型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要能生产大批在国际市场有竞争能力的出口产品,主要的要靠外引内联。从总的情况看,深圳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比较低,能够打进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还不多。只有更高水平地引进外资,更好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有效地利用内地丰富的资源、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现有的工农业生产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特区外向型经济的程度。
二、外引内联的特点及趋势
(一)外引的特点及趋势。深圳特区的对外引进工作以1985年为时间界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985年以前基本是围绕“铺摊子,打基础。这一工作重点展开的。从1986年开始,特区工作重点转移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方面来,深圳的对外经济联系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外经济联系与合作向纵深发展;利用外资增幅较大;工业项目在引进外资中占主导地位:外资来源趋向多元化;引进项目的选择性较大。随着外引工作的深入拓展,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外商投资将进一步增加。1979年至1988年深圳特区引进外资平均每年递增17.8%。今后几年整个世界经济呈低速增长,将为特区经济的继续增长提供极好的经济条件;国际资金市场的利率稳中有降,将更有利于深圳引进外资;世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有利于特区输入适用先进技术,促进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二是外资来源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将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国际财团和跨国公司纷纷涉足深圳,大中型工业项目和先进项目比重有所增加。据统计1989年已有20多家外资银行在深圳注册。这些将使特区的外引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格局:对外引进将从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和技术先进型,出口市场上将由主要依赖港澳市场转为港澳市场和远洋市场并驾齐驱的局面,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关系将由松散联系的低级阶段上升为紧密联系的高级阶段。
(二)内联的特点及趋势。特区建立以来,内联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有如下特点:一是多元化。联合不仅有工商,工农,农贸型的联合,而且有技贸和贸技的联合。联合的形式从地区发展到跨地区,跨行业的多边联合,从单一的行业联合,发展到工农商技的多边联合:二是集团化。不少企业开始走向跨行业的联合,出现了像华联纺织集团、赛格集团等等一批集团化的联合企业,走集团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三是“中中外”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到1988年底止,已达到1784家,在出口创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双向型。不仅内地企业到深圳联合,深圳企业也到内地与各省,市,自治区的企业联合。到1988年底止,深圳已有86家企业到内地设立工商企业和分支机构,协议投资1亿多元。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内联工作的前景更加广阔。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贸易型或工贸综合型项目比重大,工业项目比重小。从总体上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一般性项目多,高科技,风险性投资比重少。至1987年底,全市内联属于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型项目仅23个。1988年上半年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也仅占项目数的4.9%,投资数的11.3%;三是内联企业管理体制尚未理j顷,内耗严重,短期行为普遍,再投资欲望减弱,发展后劲不足。
三、进一步加强外引内联的对策
为适应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切实提高外引内联的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在外引方面。一是要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举办展销会,博览会、技术交流会,洽谈会和必要的互访活动等,宣传特区的投资环境,宣传福田保税区,盐田港,飞机场等大项目,向外界塑造深圳良好的印象,拓展合作对象。二是理出一批办得比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吸引外商投资。三是在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时,积极吸引外资参股。四是对全市的重点项目,要积极与有影响的国际财团联系,争取资金,尽量争取利用外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的援助性贷款和出口信贷。五是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的服务工作。市投资促进中心和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要在这方面多想办法,多采取一些措施,帮助投资者尽快了解深圳投资的“软硬-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实际困难。六是继续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继续完善有关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规,增强特区的吸引力。
(二)在内联方面:要研究制定更优惠的政策,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创造更优化的投资环境。要鼓励内地省,市和一些大型企业到深圳集中投资,搞高层次,大规模的开发,发展高科技和外向型企业;鼓励内地省市在深圳开办独资企业或“中中外-的合资企业;鼓励内联企业拓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建立各省市出口产品基地,进一步建立健全协作网络,加强与内地的地区性联合或行业合作。要切实加强与内地驻深办事处、联络机构的联系,发挥他们在信息交流和物资串换等方面的作用;要有计划地组织市和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同志“走出去”,开展访问和考察活动,积极主动地做好内联工作。